从《毛选》看毛泽东强者思维的五大面:求变、试错、敢舍、借力等

从《毛选》看毛泽东强者思维的五大面:求变、试错、敢舍、借力等
2024年12月30日 22:18 记者李满

“混吃等死”是形容弱者思维的最好四字成语,这四个字拆开,便是弱者思维的核心:等靠要、劫掠和强盗。相比之下,强者思维则恰在弱者思维的反面,其用《易经》里的话形容便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遇事如上天一般,永不抱怨、永不退缩,且永不满足于任何成功,而永远追求成长、更大的成功;为人如大地一般,不断累积德行以承载更大的责任和任务。

强者思维背后的逻辑是:人最大的使命是成长,成长的目的,是担责(使命)。所以,强者思维的本质是“影响”“服务”,而这,也恰是某种程度上的“主宰”。

毛泽东的强者思维本质上也是主宰,而这种主宰思维,在《毛选》中,乃是由五个大面组成的,接下来,我们一一拆解——

第一,求变(针对整体而言)。这里的“求变”,主要是指求内变。

而为什么“求变”,其背后本身就是强者思维的体现:因为“自强不息”,即永远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里体现的是强者将人生定义为“不断成长进步”,而非止步不前,满足现状,这就是很多现代人认知里的“修行”意识。

而关于,人的“求变”为何是“内求”?毛泽东在《毛选》里实际阐述过,他说:“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句话说得再白一点就是:一个事情成不成,关键在于你自身,而不在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毛泽东曾在阐述这点时,用鸡蛋和石头打过比方,他说:鸡蛋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变成小鸡;而石头在任何温度下,都不可能变成小鸡。

说到这里,有人会反驳:外因也具有决定作用,比如,如果鸡蛋被加热到100度,不就变成了食物,而无法变成小鸡了吗?

毛泽东显然也看得到这一层,但他完全忽略这一层。为什么?这就是强者思维的厉害,他就是咬死了“内因具有决定作用”,也因为咬死了,他遇到挫折、失败时,绝对不会去找借口,而只会拼命向内找原因,直到他为成功找到方法。强者找方法,弱者找借口,由此而来。

那么,强者如何向内求变呢?毛泽东也在《毛选》中做出了具体阐述,他说:

“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看明白了吗?所谓求变,先得会“找变”,哪里有“变”,矛盾就是最大的变数。因为矛盾本身就是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

“找变”和找朋友一样,找到它,实际就是了解、掌握、利用的开始。他的这段话,实际在告诉世人:“不要害怕‘变’(矛盾),任何事情存在矛盾,这是正常的,且贯穿始终的。你就去直面矛盾,并解决矛盾就行了。

而你直面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求变”的过程,就是走向成功的过程。

但请记住,成功了亦要求变。毛泽东在《毛选》中,用一段经典的话,阐述了“成功了亦要求变”(不要满足于成功)的观念,他说:

“我们的同志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要靠解决问题吃饭、靠正确吃饭、靠总结经验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不靠资格。”

到这里,强者思维的“求变”本质也出来了:永不满足于任何成功,强者眼里的成功,仅仅是抵达更大成功的一个阶段罢了。

第二,战略(制定目标、计划)。这里的战略实际是指全局思维,它需要站得够高,即能高瞻远瞩,其核心是“看得远”。

关于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毛选》中同样有一段阐述语,原文是: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这段话阐述了战略思维的本质:站得高、看得远。也是因此,真正具备战略思维的人,非得是认知高于绝大多数人者。毛泽东的认知超越同时代绝大多数人,乃是因为:他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大量阅读、深入思考、积极实践,这三者的综合作用,加上他天生的悲天悯人特性,让他成了真正具有战略思维的人。

而人一旦具备了战略思维,则将具备洞穿现在,看到未来的能力。他们遇到事,总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且因为能看到未来,一旦制定战略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能体现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文章有很多,比如他分别写于长征结束初期、抗战时期和建国后的三篇“奇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

第一篇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系统探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历程,系统研究了何谓战争、战术、中国革命的战争,并分别站在高处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

而第二篇文《论持久战》,则是毛泽东对整个抗日战争的伟大预言,而这一准确预言,与他在二十多岁时的另一预言“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形成了呼应。

毛泽东对中国抗战会是持久战的结论的得出,乃是他结合抗战大背景,系统整理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并进行了大量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在第三篇《论十大关系》里,毛泽东联系了不同业态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从全局角度深入思考,辅以辩证法思维,最终论好了“十大关系”。也因为此文站位极高,我们今天所走的路,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论十大关系》的影子,此种种,不得不让人感叹其“未卜先知”。

敢于站到高位,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站在全局角度而出的战略思维,相对于站在局部、点上的战术思维,当然是前者强大太多。

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放入现实生活中,就相当于长期主义和短期主义,多数人都习惯订立短期目标,实行短期主义。

比如,他们学习往往是为了契合当下的工作需要,而非从整个人生的角度做出的选择。他们得到的,自然也有限,而所得往往无法为下一阶段做累积。

相反,那些为学习订立长期目标者,他们因为有“远虑”,往往没有近忧,因为长期坚持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于绝大多数人,遇到机会时,他们总能更快更准地抓住。

再比如,那些以减肥这种短期目标而运动的人,他们就算侥幸达成了目标,也可能留下诸多后遗症,甚至有的还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可谓得不偿失。

相反,那些以健康这种长期目标而运动的人,他们对身材往往不做要求,却很自然地因为长期坚持运动,而身材傲人,他们的运动也更能持续。

有战略的人,极少焦虑,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系统性的,在一个大盘里,任何的小的细枝末节,都无法乱他们的心神。而只有战术的人,他们则往往极容易焦虑,因为他们看不到大面上,眼睛所及,仅为看得见的一个“点”。因为太过于纠结于“点”,他们往往会在去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滋生各种焦虑、抑郁情绪,他们相比有战略的人,更容易放弃。

总结,战略谋划的是全局,而战术谋划的则是局部。前者所需要的能力非常强,而后者,则相反。在难和易之间,强者永远选择难,换言之:战略思维,本身就是强的体现。

回到毛泽东,他未上过一天军校,却用兵如神,他在战术上面的确懂得不如一线指战员多,但他就是能打胜仗。四渡赤水时,他甚至用指挥敌人的奇特打法,打出了“神仙仗”。他为何能如此,当然得益于他的战略思维。

关于毛泽东的战略思维,王震将军曾有过感慨,他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拥有战略思维者的最厉害处还在于:这样的强者思维下的他们,一旦订立目标,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去执行,路上,他们往往见神杀神、见鬼杀鬼,从不会被困难、问题、挫折吓倒。

而只有战术思维者,如张国焘等,则极其容易被外界左右,遇到问题就退缩,甚至中途放弃、叛变。毛泽东是张国焘的反面,他一眼看穿了他的问题,张国焘叛变后,他对所有人道:

“每个共产党员应该不像他那样,半途放下旗子,要坚定政治方向,牺牲一切而奋斗到底,反对开小差。”

这段话背后,折射出的,亦是毛泽东的战略思维。

第三,试错(具体行动)。试错,本质上是说:要不断实践。

《毛选》中,毛泽东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论“试错”,这个章节就是《实践论》。这一章节中,毛泽东不厌其烦的论证时间的重要性,他说:

“人们经过失败(试错)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实践(尤其失败的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敢于试错,背后的支撑条件是:不怕失败、敢于直面任何可怕的结果。而这种“勇敢”,只有强者才真正具备。敢于试错,是强者思维的非常重要一个体现。

毛泽东在很早以前就看透了一个真相: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一事无成,并非因为他们机遇不好、能力不行、智商不高,甚至也并非因为他们悟性不强,而仅仅因为他们患上了“行动障碍”,也就是患了“拖延症”。

电影《阿甘正传》的主角阿甘是个半傻子,但他的一生干啥成啥,靠的就是“敢干”。他敢于做任何尝试,且一旦开始尝试,就会一门心思地扑在上头。

相反,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看到一件事时,往往情绪高涨,讨论热情也很高。经常为了这个事“开会”都开无数轮,每次开会讨论时间还极其久,但一到具体做事,他们就退缩了,且还会为自己的退缩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他们会习惯性地想:“这事有难度吧!”“现在是不是不是最佳时机”?“我以前搞的某个事,最后失败了,这次不会重蹈覆辙吧?”“风险有点大,万一失败了,我的天!”“如果犯错了,丢人就丢大发了!”“其实,我的现状也还是很不错的,我要不再等等?”

这些惯性思维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毕竟,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然而,强者是永远能战胜人性者,他们看到新的事情,总是飞快地反应,别人还在想的时候,他们已经试过错了。

如毛泽东这样敢于试错的强者,就如耐克创始人丹·维登的名言那样,他们永远讲究:“Just Do It”(做,就对了)。

毛泽东一生试过的错不计其数,他还总是从“试错”中,总结出无比宝贵的革命经验。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种霸气,让毛泽东无数次从“试错”中“得到”各种。

毛泽东从“试错”中的这种“得到”,与《希腊神话》里一位叫安泰的神的故事,颇为异曲同工。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他在战斗中总是无敌,从不知疲倦,尤其他被打倒在地再起时,他的力量就会增强。

每次倒地(试错)反而更强,为何如此?原来,他的大地母亲能不断地给予他能量,他的身体一接触大地,就能汲取大地的力量。

毛泽东的强者思维厉害也在此,他的每一种强者思维,尤其试错,对他形成了正循环,让他不断变得更强。

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受挫后,面对减员严重的队伍,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正是在这之后,毛泽东带领的队伍有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以说,那一次试错,为中共保持战斗力和组织力,提供了大基础。

上井冈山后,“打土豪、分田地”的试错,让他及时做了调整,他趁机对土地法进行了相应修订,这既扩大了支持面,又让队伍更好地站稳了脚跟。

试错听起来是冒险,然而,对于强者而言,试错恰是一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选项,在错误中学习,并最终找到正确的解决之法。

试错还有一个隐形的厉害之处:当人所经受的错误尝试多了之后,他们通常会对错误、挫折免疫,即对错误、挫折完全没有情绪,而直接去掉了“解决之法”。

没有负面情绪,即没有内耗,强者在处事上的“无内耗”,让他们能更加集中精力办事,成事概率自然也更大。

第四,敢舍(具体处事时的选择)。具体做事上,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必要时完全忽略细枝末节,即为“敢舍”。

“敢舍”的本质是懂得抓主要矛盾,关于这点,《毛选》中也有具体的阐述,原话是:

“不能把过程中所谓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的“敢舍”,在他少年求学时代时,就已经显现出来。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他曾写过一篇名叫《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这篇文章里有一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整个求学阶段,他长期将文化和体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视其为主要矛盾。

而在文化这一主要矛盾上,他也极其“敢舍”,他主张优势功课主攻,劣势功课及格万岁,也是因此,他的优势功课“优”到吓人,相比劣势功课,他甚至多少给人“偏科”的感觉。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一旦你想把一个方面推到极致,没有三头六臂的情况下,你就必须做取舍。尤其,人有擅长单线程思考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人类一个阶段只能集中精力办一件事。

强者的认知必然是先进的,毛泽东定然早已在实践中,认知到了人类的这一特性。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在青年时代就主动进行了取舍,把精力放在了主要矛盾上,至于次要矛盾、细枝末节一类,他有时甚至会直接舍弃掉。

别的不说,拿长征来说。当年,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长征刚开始时,大家什么都不想丢,甚至连坛坛罐罐都要带上。什么都带上的结果是:湘江一战中,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瓶瓶罐罐也被打碎了。

毛泽东在此后一声高喊道:“想保住一切的人,什么都保不住!一个背着金银财宝的人,遇到一个强盗,怎么办?”

这一声高喊,正是建立在“敢舍”的强者思维体系下。而1947年,毛泽东主动放弃延安,更是他的“敢舍”思维的终极体现。放弃延安前,毛泽东曾对着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高喊: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这声声高喊,何其雄壮、豪迈,也只有这样的毛泽东,才称得上真正的强者。

第五,借力(具体做事)。借力本质是扩大力量,其核心是“找力量”。

《毛选》中,关于“借力”的表述非常多,最经典的就是以下两句:

“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闹过别扭的,跟自己作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的那一部分人。”

把敌人也变成自己的力量!这是顶级强者思维,强就强在:其背后逻辑是承认自己的“弱”,把“弱”当成强。也就是说:他们的弱,会被当成“强”来用。

进一步解释:一开始,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其实不多,且全是无产阶级。可要革命成功,光凭无产阶级的力量就够了吗?显然不够。

怎么办?先得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也就是“力量不够”。承认自己弱,要么就是真的弱到极致,要么就是强到可怕,毛泽东属于后者。

承认了光凭无产阶级一阶级之力无法完成革命以后,他做了一个大大的总结,他说:“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这里,毛泽东实际是在提醒所有人:真正的强大,实际不是自己有多大力使多大力,而是把别人的力量也变成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无穷多的力量,则将是无穷大。

毛泽东进一步总结说:“把别人的经验(借力),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而一旦有任何人能将别人的经验拿来“自用”,那么他的经验也将是无穷大。这样的人,除了他自己,将没有任何人可以打败他。

毛泽东“把敌人变得少少”的,其最大一个体现实际是“西安事变”。当时,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其生死权表面掌握在张、杨手中,实际却是掌握在毛泽东的手中。毛泽东最后的决定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而这一决定的背后用意,正是“借力”,当时的中国头等大事是对抗外地侵略。在日军侵略面前,以前的仇敌蒋介石成了可能被争取的“朋友”,既如此,那当然得留他一条命了,如此,中国抗战的力量才能大起来,抗战才有胜利的可能。

为了说服大家接受他的主张,毛泽东还说了那段经典的“毛驴论”,他说:

“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内亲日派,他们惟恐我们不会杀掉蒋介石,而蒋介石又最怕死,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蒋介石会认识到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再加上宋氏兄妹的劝说,蒋介石肯定会接受张、杨二将军的抗日主张的……

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来对付蒋介石——拉他,推他,再不走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蒋介石也就抗日了。

当前,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我们党领导人民抗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是大势所趋。但是,驴子是会踢人的,我们要提防它,这就是既联合又斗争。”

毛泽东这番话极其形象生动,且发人深省,人们听完后,既打消了疑虑,也懂得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毛泽东的借力思维,若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是这样的:为了达成目标,面对重重困难,先认识到自己的弱(认怂),然后去扩大力量,团结一切可团结的人,在某个阶段,谋求立场、观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形成相应的利益共同体(类似结盟)。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分清楚真正的敌人和朋友。对于敌人,即有害的,要加以限制;对于可化敌为友的,即无害的,则要加以利用。

借力的前提,是承认自己弱,需要“借力”。真正的强者,不仅能认清自己的弱,还能充分利用“弱”。这就像《武则天》主题曲里颂扬武则天的那句词:

“世界上有几个女人敢这样,把脆弱当成了坚强……”

当一个人用弱将自己武装起来时,他就是找到了杠杆的着力点,他们将用最少的力,甚至“没用力”,而撬动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人,一定是最强的。

综上,我们可以如此总结:透过《毛选》,可将毛泽东的强者思维解构为五个大面,即整体上永远求变,制定目标时有战略,具体行动时多试错,具体处事时敢舍,具体做事时善借力。

而这五个大面合起来,不仅是毛泽东强者思维的具体阐述,也是他能不断创造奇迹的背后原因。

毛泽东诗词

普通人若能掌握其强者思维的这五个大面,并实践之,定能不断成长,不断完成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此,我们又岂会在生活面前轻易放弃呢?既能坚持到底,何愁不会抵达任何形式的成功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