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中,有几个人的功业和才能受到后世一致肯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即是通常所说的“四大明君”,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秦始皇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第一次让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修筑万里长城,功在千秋。汉武帝刘彻,奋雷霆之威,击灭强敌匈奴,让大汉天威远扬四海。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昌明,武功赫赫,一手铸造盛世唐朝,功业彪炳千古。宋太祖赵匡胤,泱泱大度,仁者之风,善待功臣,立下金匮之盟,为了大宋未来,甘心把帝位传给兄弟而不是儿子,胸怀令人赞叹。说起来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也算不错,开创大明,驱逐鞑虏,恢复汉家河山,但他却黯然落选,被排除在四大明君之外。原因在哪里?
其实水有源树有根,朱元璋落选也不奇怪。他虽是开国皇帝,一生南征北战扫平天下,但其私德不佳,身为皇帝,全无海纳百川、恢弘博大的胸襟,反而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猜疑防范之心极为强烈,且下手狠毒,导致明朝初年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残忍的大规模杀戮功臣事件,持续时间之长,杀戮人数之多,在历史上罕有其匹,给后人留下一个暴虐嗜杀的形象。即使不提杀戮功臣之事,在一些细小末节之上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为人的诸多不足。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在面对绝色美人的态度上,最能看出一个男子的品味胸怀。巧的是,李世民和朱元璋,都曾面临过妙龄美人的诱惑,且情况极为相似,李世民表现的淡定从容,朱元璋却情绪失控,令人耻笑。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李世民登基不久,大度的长孙皇后为了给李世民充实后宫,亲自给他物色妃嫔人选。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年十六七,容色绝姝”,长孙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李世民无可无不可,命人拟好诏书,册封小郑姑娘为后宫充华夫人。诏书尚未发出之前,魏征听说了此事。他马上派人了解了一下情况,认为不妥,马上进宫求见李世民。魏征对李世民说:“臣了解了一下,郑氏之女先前已经与他人订立婚约了。陛下连问都不问,就要把她纳入后宫,陛下身为天下小民的君长父母,不怕这样做会有伤大德吗?不知天下人将会如何看待陛下?”李世民对此确实不知情,于是他当即“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下诏表示自责,并收回册封圣旨,命令仍旧把郑姑娘许配给原来订婚的夫家。面对美人诱惑,李世民表现的淡定从容不失风度,丝毫不以美色萦怀,顶住了诱惑,胸怀和私德令人佩服。
但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朱元璋身上,结果却大不一样。朱元璋登基后,也曾大肆寻访美人充实后宫。官吏熊宣使“有妹年少”,姿色诱人,朱元璋听说后,准备派人去下聘礼。员外郎张来硕访查一番后,打听到熊姑娘已经和参议杨希圣订立婚约,认为这样做不妥。于是他赶忙进谏。张来硕对朱元璋说:“熊氏已经和杨希圣订婚。陛下若要把她纳入后宫,未免于理不妥”。比起当年的魏征劝谏唐太宗,张来硕的话已经说的非常含蓄非常婉转了,用意也是为了维护朱元璋的形象,但朱元璋却完全没有李世民那样的胸襟度量,他认为张来硕是在揭他的短扫他的兴,当即恼羞成怒情绪失控,恶狠狠地说:“谏君不当如此!”然后命令武士“以刀碎其齿”,把张来硕的牙齿砸掉。
事情闹大后,他为了顾及影响只得放弃把熊氏收入后宫,但心中却很不甘心,迁怒于熊氏未婚夫杨希圣。他找了个理由抓了个把柄,对杨希圣处以“劓鼻”之刑,毁了他的容貌,然后强迫熊氏马上嫁给杨希圣,生生毁掉了两人一生幸福。身为皇帝却如此小肚鸡肠,为了美色不顾及形象,不惜使出下三滥的手段,实在令人耻笑。此事记载于《国初事迹》之中,并非是一般不靠谱的野史,作者是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老臣刘辰,历任监察御史、江西布政司参政、刑部侍郎,被明成祖朱棣指定为《永乐大典》主编之一,一生都是朝廷命官,决不敢胡编乱造,不然脑袋不保。史学家评价“所见旧事皆真,而其文质直,无所隐讳”,具有极高可信度。参考史料:《贞观政要》、《国初事迹》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