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一句话:“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说的是古代皇帝有两个最为关键的左膀右臂,大将负责在战乱年代戡乱御敌,而宰相则负责在和平时期治国理政。看似缺一不可,实际上宰相的重要性远高于大将。一个王朝平均寿命两三百年,战争年代所占比例很少,大部分时间内朝廷舞台上都是宰相在主导朝局。宰相作为皇权最主要的辅助人物,其为人之贤愚善恶,与才干之优劣高低,往往会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
唐玄宗在位时期,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宰相对于国家兴亡的影响力。唐玄宗在位早期,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宇文融、张九龄等人品高洁、才能杰出的宰相,唐朝国力蒸蒸日上,内政外交井井有条,创造出“开元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而这些贤才退居二线后,李林甫、杨国忠等一批奸邪之辈先后荣登相位,独揽大权,在任期间为非作歹,导致唐朝江河日下,国事倾颓,最终出现了“安史之乱”的惊天大祸。
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两个罪魁祸首,正是李林甫与杨国忠。两人虽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把手中大权当做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拉帮结伙,排除异己,利用唐玄宗的宠信,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干尽祸国殃民之事。
两人生前作恶多端,也都没有好下场。李林甫虽得以善终,但尸骨未寒,还没有下葬就遭到唐玄宗清算,被追夺一切官爵封号,“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资产并没官,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馀人”,甚至还被“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杨国忠下场更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跟随唐玄宗仓皇出逃。到达马嵬驿时,愤怒的御林军将士痛恨杨国忠祸国殃民,发起兵变,群起而攻之,乱刀齐下,“屠割支离”,杨国忠就此死于非命,一时大快人心,天下人拍手叫好。杨国忠的从妹杨贵妃、妻子裴柔、四个儿子,也都在兵变中被杀。
唐朝大诗人李白,和李林甫杨国忠是同时代人,对二人的作为再熟悉不过。奇怪的是,李白对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李林甫当权期间,李白对其极为不满和痛恨,多次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比如李林甫冤杀忠臣李邕、裴敦复,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愤怒地写道:“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痛斥李林甫不择手段陷害忠良。但李白对杨国忠却颇有好感,多次在诗中赞美他,如《登黄山凌歌台》中写道:“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是指天宝十三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杨国忠把江南粮食通过漕运引入关中,救济灾民。《疏情赠蔡舍人雄》中写道:“太阶得夔龙,桃李满中原。倒海索明月,凌山采芳荪”,赞美杨国忠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录用人才。
原来,杨国忠虽是奸臣,但他的为人处世比李林甫要高明的多。李林甫是忘乎所以不管不顾,杨国忠则处处留心,非常善于沽名钓誉。《资治通鉴》记载,“国忠凡所施置,皆曲徇人所欲,故颇得众誉”,很懂得耍手腕收买人心。比如他主持吏部官员任选时,就曾打破陈腐僵化的陈贵陋俗,大大简化中间环节,为大批没有关系人脉的寒门士子开辟了仕途上升通道,这是李白这样怀才不遇的人所喜闻乐见的。李白的好朋友杜甫,正是通过杨国忠的心腹鲜于仲通才得以走进仕途。故此李白对杨国忠很有好感,写这些诗赞美他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参考史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