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以直谏闻名于世,大唐没有他的谏言,就没有贞观之治的盛况

魏征以直谏闻名于世,大唐没有他的谏言,就没有贞观之治的盛况
2024年06月18日 23:08 老张说史

魏征年轻时的事迹记载很少,不过无论是开皇之治的盛名之下实难副,还是大业年间的累累白骨,亦或是隋末乱世的人相食十室九空,魏征肯定都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当然,贞观时期的谏臣也不止魏征一个,魏征也并不是最头铁的那个,但是魏征最难得可贵的地方,就是和唐太宗十七年如一日的互动与坚持。魏征一生面谏太宗50次,上奏疏11道,这还是有记载的,他恐怕一生的奏言都能写本书了,绝对是史上第一谏官。因为女儿出嫁的缘故,按理说长孙皇后应该不喜欢魏征才对,可却在太宗未表态的情况下,重赏了魏征,直接让魏征起飞。

魏征这个人,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属于那种“逆才”,这种人往往很固执,自负甚至于恃才傲物,他们不完全遵照上级的指示,还经常顶撞上司,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建议。这种人往往难以迎合领导的心理,顺从他们的意图。因此,他们往往不被领导所喜欢、所重用,甚至是不用,魏征之前的那几任领导就是如此。

但就是这些“逆才”,才能倾吐忠言,能表里如一,胸怀坦荡。而那些一味的顺从领导的人,不一定和领导志同道合。顺从的背后,不见得就是好意。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后面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李世民接受了“逆才”,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魏征,更成就了他励精图治,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万民称颂的大唐盛世。

因为魏征正直,所以君王才拿他没办法,找不到黑的点,这就是为人正直的好处。魏征代表着监督,对皇帝行为的约束,对皇权的制约,敢这样做的大臣在封建社会属于凤毛麟角,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君王的李世民愿意接受他的监督和约束,这也是他能成为千古一帝重要的原因。

魏征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遇上对的人,大家都明白,李世民这样性格良好能虚言纳谏的君主是真的不多,大多数人是没法忍受一个人天天在旁边进行规劝吧。合适的时间,首先排除朝代末年,那时候整个行政体系腐朽僵化,是容不得这样一个臣子了。到了明朝初年那时候估计也不行,不是说朱元璋的问题,而是那个时候在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对以使用价值为目标的社会有瓦解作用,魏征所坚持的传统儒家理念要过时了。

魏征跟过这么多旧主,也只有对李世民直言进谏,因为他摸准了李世民想做明君的命脉,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很多人或许会觉得魏征这样的谏臣难得,可我却觉得太宗这样的帝王更难得,没有伯乐的千里马,与驽马无异。就好比马周,没有遇到太宗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遇到太宗之后直接一步登天。

魏征这样的诤臣常见,太宗这样闻过则喜的君主不常见;然而即便君主闻过则喜,我们很多人依然做不来魏征。人性使然,大多瞻前顾后,恐惧未知。就拿我们自身来说,面对老板、领导、亲戚长辈做得不对的地方,即便知道对方或许不会对“指出错误”有什么意见,即便知道他们很喜欢有人能够指出他们的错误,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不敢当面说出来,每到这时,不禁就对魏征的敬意加深一分,毕竟他面对的是皇帝。不知道魏征在生命的尽头想着什么,是担忧,还是欣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