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起的一系列政策发布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以发现货币政策发生了实质变化。昨天官方宣布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双双降低25个基点,是今年以来第三次下降,也成为LPR机制改革以来最大降幅。
“现在‘药方’已经有了。”三中全会前参与最高邻导专家座谈会的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张斌最近表示,还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进度问题,能否快速把这些政策推出来很重要,因为实施逆周期政策对抗需求不足,是政策和时间的赛跑,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第二个是政策力度问题,也是更重要的问题。他谈到,过去,相关部门已经推出了不少政策调整,但一直没有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所以,还要综合考虑政策力度问题。
张斌与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研究员朱鹤合著的新书《增长奇迹之后:总需求管理与结构改革》,深刻探讨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中国实践。
近年来的实践中,我国对货币政策的使用非常谨慎,即便在核心CPI连续多年低于1%、经济增速明显低于潜在增速的环境下,还是沿用了 “稳健货币政策” 的表述。
学术界长期以来也对宽松货币政策持怀疑态度。在大萧条的中期,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仍担心通胀,类似于“在洪水中高呼火”。近30年来发达国家最倚重的逆周期政策工具不是调整财政支出,不是减税,而是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调整。
但张斌们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调整风险溢价、优化资产负债表和促进货币贬值,有效对抗经济下行。
他们计算得出,降低政策利率100个基点,将增加总收入14670亿元。
在关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作用的讨论中,对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的担心得到广泛认同,但解决这类问题更合意的政策手段是监管政策灵活的通胀目标能够兼容货币政策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认为,央行提出要把物价合理回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类似于通货膨胀目标制或者平均盯住物价水平。经过简单测算,假设在2024年以来以折年率3%的目标增长,9月份物价水平比当前值高1.3(2020年=100);同比增长率在9月份应达到1.7%(实际值为0.4%),高于目前水平。这可能意味着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前瞻性指引,在现实CPI低于通货膨胀目标时,积极的货币政策会不断推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也会继续朝着宽松方向调整。
如果对货币政策的预期稳定,理论上不存在所谓“慢牛”的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股市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因为其一共进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虽然是整体宽松,但在具体操作上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的一些新变化,都需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智慧。
张斌认为,关键在于通过投资来提高支出水平,改善企业盈利,进而遏制螺旋式下降趋势,收入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我们需要以更大逆周期政策力度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的广义支出不应低于私人部门的广义支出,也不应低于名义GDP的增速,即全社会的名义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迅速降低实际利率;在房地产方面,稳定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使其能够实现正常的融资活动,并对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重组。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称,影响消费的两个核心因素是财富和收入(包括预期收入),当收入不稳定时,居民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收入首先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增加消费。货币政策除了通过降息降低偿债成本之外,可以尝试建立债务违约的缓冲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陷入偿还住房按揭贷款困境的家庭提供债务展期帮助,特别是向家庭唯一住房住户提供1-2年的无息债务展期,以稳定家庭部门预期。由此使金融机构产生的成本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专项贷款或者特别国债进行补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