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养老金融如何助力“老有所养”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市场、技术和教育等多个层面。通过完善养老金融体系结构、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公众教育以及营造友好的政策环境,可以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为坚实有效的金融支持,确保每位老年人都能享有舒适的晚年生活。
优化制度设计 扩大保险第二第三支柱覆盖面
近年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屡被政策层面提及。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过,“三支柱”呈现出“一大二弱三不足”的特点,即第一支柱独大,但进一步增加积累的空间有限;第二支柱中企业年金覆盖面窄、规模小,职业年金刚刚起步;第三支柱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构建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养老金融体系刻不容缓。魏晨阳表示,应鼓励企业和个人更积极参与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储蓄,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增强吸引力和实用性。“尽管我国养老金体系仍高度依赖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但我国第三支柱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个人养老金开户规模稳步增长,各类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金融需求。”魏晨阳说。
如何进一步提高养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覆盖面?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范华认为,在养老金体系建设层面,要引导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协同发展,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引入自动加入和匹配机制,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自动加入和匹配机制,意味着企业把满足一定条件的员工“自动加入”企业养老金计划中,雇员默认缴费、雇主匹配缴费,国家提供税收减免。
开户热缴存冷 个人养老金亟待破题
“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稳定在40%左右。假定你在职的时候一个月挣1000元,在退休时第一支柱方面可以得到400多元,想有更好的退休生活显然还需要依靠其他养老金渠道。”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举例说明了加快发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对于“老有所养”的重要性。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被寄予厚望。
不过,在试点过程中,这一制度“开户热、缴存冷”的矛盾显现,这背后则指向产品同质化、税收优惠力度不足以及缺乏流动性等制度设计问题。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为例,不同保险公司的很多产品不仅名称上相似,保障内容和思路也基本一致,多数养老保险产品还是按照传统商业保险产品来设计,缺乏特色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保险需求。
“试点过程反映出个人养老金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度不够,这为下一步政策迭代和创新产品提供了重要依据。”魏晨阳表示,在政策方面,建议探索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更多个人参与。在产品创新方面,一方面,应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定制化设计,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投资者养老财务目标、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时限偏好等因素的研究,开发多元化养老资产配置方案;另一方面,应注重“未老”中青年群体特有的养老需求,推动养老生态建设。
另外,范华建议,提升税优力度以及优化提取条件,适时动态提高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上限,同时,放宽个人养老金领取条件,可考虑将参加人及其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失业等情形纳入,允许参加人自主决定领取时间,相应地扣除税收优惠。
保值增值 养老金积累靠“缴”也靠“投”
为了解决养老金可持续性难题,世界各国正普遍强制推行延迟退休年龄、延长缴费时间、压缩领取时长等政策。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来看,养老金积累不仅靠“缴”,更重要的是“投”。范华表示,全球养老金管理人增加了以目标日期策略为代表的符合养老特点的投资策略以应对养老金严峻的保值增值压力。
具体来看,目标日期策略从参保人的生命周期规律出发,根据股票、债券、存款、另类等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制定适合每个年龄层次的资产配置方案。据范华介绍,目标日期策略已经被大多数养老金计划采用。另外,还要增加抗通胀属性较强的非标另类投资,以及进行全球化投资。
董克用表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积累的养老金被称作“长钱”,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能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获益,进而实现养老金增值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双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