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换个活法

文 | 何子维

编辑 | 宝珠

视觉 | 杨俊

时间回到2020年11月3日那个渐入冬日的寒夜。

一纸公文暂停了蚂蚁的上市,一个“冲击全球自有资本市场以来最大规模的IPO”的故事猝然生变——这不仅令部分互联网人从中大赚一笔的脚步停止,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审视。

两年多过去了,有人说互联网企业迎来了“强监管”,并集体跻身一场增效降本的马拉松,业务调整和人员优化之外,行为规则也发生了改变,许多企业久久不能适应

蚂蚁亦不例外。尽管它不断作出系列瘦身,但似乎都不温不火。

就在几日前,2023年1月7日,一则关键性改变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若用一句话来总结其改变的核心:蚂蚁不再姓“Ma”。

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看重姓氏,一家规模巨大的中国企业“姓氏”的变化,自然不是改改昵称那么简单。

它是一家企业对血缘、纽带的重估;也是为了迎头赶上中国互联网的第三个十年的列车,几乎所有互联网人都在换一个活法。

我们需要仔细看,究竟是个什么活法,才能不会轻易被甩出这趟已经启动的时代列车。

两年多后的这一退

事情还得回到“蚂蚁搬家”那些变化的细节里。

发生变化的,一是人。

虽然马云对蚂蚁的持股比例没有变化、也较少,但他的投票权,从超过一半的53.46%,降至了现在的仅6.2%。

这意味着,蚂蚁进入了无实际控制人的时代。这家企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过去由马云点头,现在由股东们讨论后再办。

虽然马云对蚂蚁的持股比例没有变化,但他的投票权已降至6.2%

淡化了马云个人的话语权,还不算了结,蚂蚁对其管理层也做了分割。之前与阿里属于同一组人马,如今不再交叉使用。

人的彻底分开,说白了,是淡化一家企业对一个人的高度依赖性,通过制度的安排实现风险分散;同时,也是对旧模式、旧的做事方式的告别,退一步不过是为了更进一步。

为何?这就是发生的第二个变化——监管的态度与方式。

众所周知,蚂蚁的前身就是支付宝。2011年,外资在获取支付业务牌照方面有限制,马云索性就把支付宝业务从阿里独立出来,成立了蚂蚁,带来了有关支付方式的一次巨大创新。

正是因为这种创“新”,这种与传统银行的错位发展,使得监管需要不断更换思路,重新审视这一新兴事物,也为今天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计划上市前,蚂蚁曾一度弱化自身的金融属性,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表面上,想要修正这一点,很简单,不过是让科技的归科技、金融的归金融罢了。

但事实上,如何既保留原有的好处,比如普惠金融,又能解决问题,即控制风险,尤其在经济衰退周期,不至于酿成类似部分房企资金链断裂后的爆雷结局——重新评估和更换对蚂蚁的监管态度与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抽丝剥茧。

于是我们看到,首先,新的资金入局蚂蚁。

比如,蚂蚁的第二大、第三大股东分别是,占比10%的杭州金投数科和占比6.491%的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

穿透股权架构进一步发现,前者的实际控制人是杭州市政府,后者为中国国有企业中国信达资产管理之附属公司。

股权分散化、多元化,国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蚂蚁已经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其次,蚂蚁共计获得超百亿元的输血,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至185亿元。

无论是控股,还是增资,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蚂蚁更合规、风险更小,尤其是使得它的金融活动能长期撑起其体量庞大的消费信贷业务。

蚂蚁的问题,也是同时期冒出来的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问题。

因此,就在蚂蚁公告发出的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也发声了。

他说:“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

这被外界认为,是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即将落幕、平台经济发展即将走向正轨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线上支付应用帮助改变了中国人金钱往来的方式

不过尽管蚂蚁的整改逐步到位,但市场上关心的问题,“蚂蚁距离再次启动上市”是不是“又进了一步”,似乎并不顺畅。

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蚂蚁回应称,目前没有启动上市计划。此外,从技术层面上看也存在难度。按现行规定,在我国上市发行股票,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保持稳定有较高要求。比如,科创板要求两年;赴港上市的期限虽短,但也有一年的要求。

总的来说,蚂蚁重启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蚂蚁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是否如过去一般性感、动人,则是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早在去年5月底,富达投资已将蚂蚁的估值下调至700亿美元。而当时蚂蚁计划上市前,这家全球最大的专业基金公司给予的估值是2350亿美元。

前后对比,蚂蚁缩水了7成。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的显现往往是滞后的,事件才是风向、才是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蚂蚁经历此番调整后没几天,1月10日,又有了杭州市委书记去蚂蚁调研、杭州市与阿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一连串事件。

而2023年才过去十几天,不仅阿里的股价涨超30%,整个中概股板块近期都迎来了一波史诗级反弹。可见,大家对市场的预期是相当明显的。

不退的“时代中的马云”

一只蚂蚁的力量,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个别蚂蚁开始野蛮生长,甚至横冲直撞。

在互联网行业,出现的诸多乱象,诸多不公平竞争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远不只一只蚂蚁。

随着监管趋严,野蛮生长的蚂蚁们再次回到合规上。

与此同时,它们也在为过去对增长的“过于乐观”“激进扩张”埋单。

就像裁员早已不算新闻,同样的是,哪怕“裁员没年终奖,字节跳动员工与HR互殴”,也只是作为新年初延续往年增效降本的一顿家常便饭,拿来博大伙一笑便无人再提。

2023年1月4日,有媒体曝出字节跳动裁员1.1万,员工与HR矛盾激化当场互殴的消息。字节跳动相关人士随后回应,该网传信息不实

不一样的是,转眼来到的2023年,是中国经济休养生息的一年,也是平台类企业的复苏之年。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一年“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决策层对平台经济的态度很明显,关键是要怎么做才能让大家大显身手。

短期之内,需要监管跟上变化,完善治理体系。

就像此次蚂蚁的调整——跟上了,政策的不确定性减少,企业才能对未来做出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规划,理清风险的本质,划定业务的边界,市场的信心就会跟着回来。

长期而言,要发展经济,用今年流行的话来说要“拼经济”,就不能只停留在监管政策层面,而是全社会要达成共识。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雷军在小米上市之前,特别热衷于向市场植入“小米的估值=腾讯×苹果”的观点。

2018年6月,小米举行IPO路演,雷军表示,小米的估值是腾讯乘苹果,“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后来雷军也解释道,这个说法只是在开一个玩笑

翻译一下,雷军不过是想告诉资本市场,小米不单是苦哈哈地做制造业,还是插上了互联网想象力翅膀的高估值企业。这与蚂蚁当年的金融与科技之辩,或许异曲同工。

结果是,小米上市后,市场并不买雷布斯的帐。

买不买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观察要思考,雷军这几年还提小米“姓互联网”“姓科技”吗?

大众的情绪在变化,企业家不傻,他们都在努力换一个活法。

尤其是那次损失高昂的演讲后,马云被教育“没有所谓的马云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

结果是什么?

可能是,企业的重心放在迎合大众的情绪,而非深耕主业和技术积累。

可能是,“退休”被当作靠枕,“求稳”被挂在嘴边,去年年末互联网大佬的年终复盘集中在“反思管理的问题”,而非“反思增长的行动”。

可能是,过去一段时间,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企业都开始宣传,要把资金和人力投入芯片的研究,或是参与新能源汽车的飞驰。结果是,盲目的多元化拖垮了它们当中的一部分企业。

杭州郊外,数千辆被废弃的新能源汽车停放在空地上,犹如“新能源车坟场”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需要警惕,我们从不轻易地放弃每一次批评;

那么对“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恶意解读,是否也需要警惕?

商业,归根到底是企业家精神的一场释放。

在这个释放的过程中,中国诞生了一大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包括大量民营企业。

如今,中国的红利还在,中国互联网的红利还在,但一旦企业家精神消失了,有钱的企业家也不会砸钱搞芯片、搞汽车,没钱的企业家更不会关注生产性创新,以及用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了。

我们看到,刚刚结束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并要求“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经过三年大疫,可能有个别企业的发展信心和景气指数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如初,但必然会有大批企业干劲十足。关键是让后者的发展有安全感、踏实感,不用担心不确定性。

企业在换个活法,我们也需调整看法。

两者是同步的,万万不可只指望对方改变,自己却在原地打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