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火腿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双汇”。
创办之初,双汇其实做的是生猪及其他肉类屠宰,1992年,世界格局动荡,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站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双汇开始谋求转型。
这一年,双汇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拿出了当时仅有的1200万元家当,一次性从日本、德国、瑞士引进10条火腿肠生产线,快速启动火腿肠项目,并命名为“双汇”。
1992年2月10日,第一根“双汇”牌火腿肠问世,仅仅花了一年时间,“双汇”就跻身国内火腿肠市场前三强。1994年,双汇与香港华懋集团合资,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大楼,当年生产能力就增长了104%。此后,“双汇”火腿肠生产线以每年20条、30条的速度递增,仅用6年的时间实现了产销量全国第一。
随后,双汇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投放市场。其中,以双汇王中王、鱼肉肠、力博肠等为代表的一批产品,成为主导城市市场的主要创利产品;而普通火腿肠则打开了广阔的农村市场。肉制品结构调整不仅使双汇巩固了老市场,而且开辟了新市场。
双汇除了率先发展以火腿肠为代表的高温肉制品,在冷鲜肉的引进方面,同样在国内领先。
2000年,国内大部分肉联厂还热衷于传统加工和售卖方式,双汇却投资上亿元在漯河总部第一工业园,规划建设了双汇第一条现代化冷鲜肉生产线,率先把“冷鲜肉”引入中国。
与传统热鲜肉相比,冷鲜肉更加卫生、营养、健康、安全,但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冷链控制的限制,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高。
很多人质疑双汇引进冷鲜肉在当时有些过于激进,但是双汇董事长万隆并没有在投资规模、技术设备上做出让步。在他看来,只有走现代化肉类工业发展之路,才能让中国老百姓吃上放心肉。
近几年,双汇还把世界上优质的原料、先进的工艺技术、现代化自动化的设备、国际化的品控体系、时尚的肉品消费方式与中国的消费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推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实施产品结构第三次重大变革。
双汇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每年研发投入保持30%以上的增速。双汇在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国家级猪肉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一碗饭、一顿饭、一桌菜,加大产品研发和结构调整,满足新形势下消费新需求。
双汇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食品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研发推广了植物肉,引领植物肉发展新趋势;围绕一碗饭、一顿饭、一桌菜,开发餐桌餐饮产品。而且,就在今年2月,双汇第三工业园签约仪式成功举行,该园区占地预计1175亩,将以新型餐饮为主,休闲肉制品和配套产业为辅。
据悉,双汇每年新产品销量占比超10%,拥有200多种冷鲜肉、1000多种肉制品的产品群,双汇冷鲜肉、香肠、火腿、培根、中式酱卤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