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的真实缩影:降薪、加班、查考勤……

金融圈的真实缩影:降薪、加班、查考勤……
2024年06月26日 11:41 Double新鲜萃

来源:那个松子同学

这是我接触金融行业的第十年,没想到见证了最惨烈的局面。

我有一个朋友,曾是年入百万的融资总监,gap了一年去亦庄某金融科技面试,给他开出了“高达”1.5W的底薪,说剩下的看业绩。

最后他骂骂咧咧地走了,一边骂一边心疼那200多的打车费。

兄弟忘了自己前几年也是开保时捷的人。

我另一个朋友,某持牌机构业务总监,也从年入七八十万直接被公司以业务调整为由强制降薪成月薪刚过万。

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两个。

上个月,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朋友鬼鬼祟祟地跟我打听,行业里哪些公司今年还在正常涨薪,我都惊呆了。

这哥们在温室里,还不知道前年就有些持牌机构就扣着不发年终奖了。更有甚者,都已经开始了雷同的操作:

加班、查考勤、搞绩效改革、改工资结构……其实都是变相降薪压榨剩余劳动力。

我还有一个朋友(不好意思朋友比较多)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渠道业务管理人员,他跟我讲:

今年一季度,市场上年化利率纯24%(不加权益、双融担等)的优质资产给资金方的固收合作价格就在5%以内了。

24%+权益类资产固收价格在7%-7.5%;加双融担类资产固收价格在8%以上;36%以上就不固定了。

也就是说,不考虑风险成本、躺平了接固收的情况下,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加起来不能超过5%,才能不亏损。

更不用说需要承担风险自营或分润模式了。

到二季度末,以上价格基本都再下降了一个点,要命。

“不把综合对客成本做到36%,信贷资产是真的不赚钱,大家只能偷偷做点。”一个互金平台人士说了实话。

其实也不能说真的一点都不赚,至少从表面的财报数据上看,大部分上市互金、消费金融公司还维持着一团富贵祥和之气。

但背后大刀阔斧的成本削减,正在由这个行业的基层打工人在默默承受着。

卑微金融人

从我第一天进银行开始全职实习至今,这十年,我不是自己在干金融就是在观察别人怎么干金融。

所以我深知一个精打细算的金融机构是如何把员工价值发挥到极致的。

我还记得我当实习生的时候我当时银行的室经理死活扣着还是廉价大学生劳动力的我,不让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

真是一点共情关怀也无。呸。

再看金融圈这几年,别提啥员工关怀了,有些公司人性都整快没了。

听几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员工提起,某些机构会日常强制员工加班。

要是谁敢在晚上9点之前走,都会被单独批评工作态度不端正。法定假日你是不要想请的,非要请,绩效评定的时候你就等着吧。

毕竟你们牛马哪儿配有个人生活啊。

不是看玩笑,在有些公司管理层眼里,真的从来不把基层员工当人看的。

金融机构加班费想都不要想,毕竟不按制度批的加班都不算加班。

有些公司想用8小时的工资让员工干出12小时的活儿,有些金融机构则是分管领导要表演给上面看他的员(fei)工(ren)管(ya)理(zha)有多出色。

有的公司逼着基层员工加班,却抠到37度的天气空调都不给开。(但是高管的各种补贴福利还是一个赛一个的好)。

你们基层牛马哪儿配加班吹空调啊,哪儿配下班陪家人吃饭啊,哪儿配节假日休息啊。

在某些公司管理层眼里,工作不是双向选择和价值交换,给你工作是“恩赐”。

你不光得把所有时间给他,恨不得你把命都给他才对。

压榨剩余劳动力,降本增效嘛。

当然降的是基层员工的本,最后增的是哪些人兜里的效就不好说了。

不过,听说有些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最近都开始装模做样地打卡了。

可怕啊,朋友们。

管理层都开始演起来了,说明事态已经有点不好收拾了。

想起六七年前互联网金融正在风口上,我在深圳驻点经常5点半一过就抓不到人,那边金融机构的朋友跟我说,他们领导不喜欢员工加班,因为这代表效率低下。

啧,这才几年,这欣欣向荣的行业怎么就开始出现返祖现象了啊。

现在要分辨干金融的太容易了。

你就看那些随时看似很忙,天天加班却又没两个正经项目的,回了家也一言不发目光呆滞抱着个手机使劲刷,大都是干金融的。

最近这KPI压力,人都麻了。

从全世界都放贷,到勒紧裤腰带

从全世界都在放贷款,到家家都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不过六七年光景。

看支付宝就知道了。

支付宝服务商机构朋友透露,原本支付宝是允许金融商家申请小程序和生活号引流的,2021年开始禁止新增金融类账号。

2022年末,支付宝把除了白名单内的金融借贷类存量账号清洗了一遍。

显然大哥这两年也不“宽裕”了。

好多银行天天给我推年化利率2点几的贷款广告,银行下场动作这么大,消费金融机构没点本事怎么活啊。

尤其是没什么自营能力的消费金融公司,领导们心里应该都慌。

自营不敢放毕竟知道自家风控几斤几两,助贷光接纯24%的资产又不赚钱,想偷摸做36%的资产,又怕哪天头顶悬着的大锅扣到自己身上,动不动就上演甩锅大戏。

基层员工必定是这场大潮中最先受到影响的。看一家公司业务做得好不好,就看基层员工待遇降没降。

但很多金融岗位并不在业务和风险的一线,他们对于自己公司坏账数据到底长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

只能通过这个月工资有没有按时发、每次过年过节有没有往年的员工福利来猜测。

很多身在其中的人,对自己的前途也是迷茫的。有多少前一天还在微笑鼓励你加把劲儿的领导,第二天自己都跑路了。

要看一家公司适不适合普通打工人呆着,其实也很简单,需要审视:

了解一家企业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揭示了企业运营的核心,能看出资源到底倾斜到了哪里。

一个业务部门都没几个人的公司,肯定不是重视产品和业务的公司;一个科技部门根本不占啥预算的公司,也不可能有多科技。

审视企业团队的构成,是不是由一群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

再简单点你就看公司管理层有几个是真正从基层老员工中靠真本事选拔上去的。连30%的正常选拔晋升都没有的话,你干到猝死这也不可能有你的位置。

了解企业文化,这是决定企业长期经济绩效、企业发展兴衰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那种低绩效企业文化的特点有三:

一是高管总是傲慢自大;二是从不重视客户、员工或股东的投诉意见;三是反对给公司带来变化的价值观;

选对企业,你的努力,才不会轻易给他人做嫁衣。

金融周期对个人发展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哪个行业都有周期,但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对的地方,才是正确的选择。

下一篇给水深火热的金融人讲几个职场中的避坑指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