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4日,诺贝尔奖六大奖项的获奖名单全部揭晓。
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尘埃落定,有网友感叹,2024年的诺贝尔奖,就像是一场为AI技术举办的盛大揭幕式:
生理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三个自然科学奖项中,后两项全部颁给了AI技术相关领域;甚至化学奖三位得主中的两位,并非来自传统科研、教学机构,而是在Google DeepMind公司,利用AI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员。
商业公司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确实有用。根据DeepMind公司官网介绍,戴密斯·哈萨比斯与约翰·江珀牵头研发的AlphaFold2模型,可以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拆解时间,从原来的数月、数年,压缩至数天——而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分子式的发现、拆解和验证,恰好是产业链提升效率的最大堵点。
当诺贝尔化学奖授予AI科学家,或许创新药行业的投资逻辑,即将迎来重塑。
一、打破“双十魔咒”
2019年牛市行情中,创新药行业的研究员们,一边为资金情绪高涨而兴奋,另一边也在担忧智力密集型的创新药行业,能否承接资金的快速涌入。毕竟受困于“双十魔咒”,投资创新药行业,并不能立竿见影见到收益。
所谓“双十魔咒”,最初由欧美创新药企业,根据自身研发经历总结而来:新药研发费用往往高于10亿美元,研发周期也很难压缩至10年以下。
这一“魔咒”传入国内创新药行业后,又被追加了一条“10%条款”——即使付出上述巨大努力,新药研发的平均成功率,也仅有10%左右。
工作中发现问题,大约可以证明确实没有摸鱼;而能否解决问题,往往才是能力的体现。未解决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困境,我国从政策扶持和细化产业链分工角度,给出了双管齐下的操作路径。
产业政策层面,以2015年公布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为基础,确定了创新药审批“绿色通道”模式。
根据相关配套规定,创新药审批最快可在1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部门应力争尽可能延长新药上市后,享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新药专利保护期20年,但从取得专利到新药上市,中间往往需要经历10-15年;以往创新药企收回研发成本的窗口期,仅有5-10年,这也是创新药售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产业链分工层面,允许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规定公布后,创新药企具体职责开始分化:CRO企业重点关注新药研发,CMO企业提供生产服务解决方案,CSO企业负责新药上市后的销售推广。
原本一家创新药企需要全程包办的工作,通过产业链分工,成功分配给多家上下游企业。一方面,精细化分工可以产生熟能生巧的专业效果,显著提升创新药研发效率;另一方面,工序分散也可以将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均衡分摊,提升创新药产业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大力不一定能出奇迹,但至少确实能够提升效率。一系列政策公布后,我国创新药行业确实迎来长足发展,但是新药分子的发现、论证过程,依然是创新药产业发展的最大堵点——2022年底开始突飞猛进的AI技术,逐渐成为创新药研究提速的重要工具之一。
以获得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AlphaFold2模型为例,其可以通过海量数据预测蛋白质分子结构,并给出可能的药用价值分析。这种在一定范围内“穷举”的新分子发现工作,节省了研究员们大量工作——人类仅需对AI结论进行人工验证,即可快速推进新药研发进度。
根据DeepMind公司测算,AlphaFold2模型可以缩短40%的药物发现周期,并将新药的临床研发成功率,从约12%,提升至14%,同时大大减少研发期间的智力浪费。
小说《三体》中,三体人用血肉之躯,搭建了最原始的计算机系统,而在当前AI技术的辅助下,原本困难重重的创新药研发,已经不需要医药研究员们,用自己的脑细胞去“穷举”每一种可能性。
二、投资创新药,为什么绕不开港股?
2018年,港交所公布18A规则,允许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在港股上市。2019年,科创板第五套新规实施,同样删除了针对创新药企业IPO的盈利限制。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的,不仅是产业界、政策层,同样还有金融圈。
站在当前时点复盘,A股、港股的创新药企业各具优势,但由于港股确实在IPO规则上取得了先发优势,所以当前投资国内创新药产业,港股是值得重视的交易所之一。
以专注创新药产业、包含港股为筛选条件,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1日,国内18只创新药主题ETF产品中,最先突破百亿规模的港股创新药ETF,是广发基金旗下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简称港股创新药指数)。指数编制目标是筛选出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以及为制药企业提供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并将其中总市值最大的50只证券,纳入指数成分股。
截至2025年2月21日,经过最新一轮指数检视,港股创新药指数仅包含39只证券。根据编制要求,港股创新药指数每年6月、12月各检视一次。除调整成分股名单外,指数检视也会调整成分股权重——港股创新药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原则上不得超过10%。
目前跟踪港股创新药指数的国内公募产品,有且只有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这一只。根据Wind数据显示,该ETF上周(2025.2.17-2025.2.23)日均成交额高达21.96亿元——事实上,在全市场18只创新药主题ETF产品中,仅该ETF的日均成交额突破20亿元。
规模大、成交活跃,是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已经取得的优势,而当优势确立后,包括T+0规则在内的更好的交易体验,又进一步强化了该ETF的吸引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4日,资金已连续10个交易日净流入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区间净流入金额超28亿元。
除在场内交易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外,场外投资者也可申购该ETF的联接基金(A类:019670;C类:019671),分享AI技术爆发为国内创新药行业带来的发展红利。
最近,港股创新药涨得比较猛,有投资者在留言区提问,医药板块已经低迷了四年多,大家都在等创新药支持政策落地,预期今年行业的表现比较好,有没有跟踪A股创新药的标的?我在Wind数据筛了一下,广发旗下还有1只聚焦A股市场的创新药ETF(515120)。
加上前面提到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这两只产品规模合计超150亿元,广发基金也成为目前全市场唯一一家在管创新药主题ETF规模超150亿的公募基金管理人。
三、最后的话
2025年2月初,伴随DeepSeek的海外出圈,A股掀起一轮炒作“DeepSeek+”的市场热情,其中也包括部分医疗产业个股。
我在复盘2月10日“医疗板块涨停潮”后,发现当日上涨个股大多集中于医疗软件领域——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更多侧重于为医疗系统提供软件服务。本质而言,这些个股的计算机行业属性,可能远远高于其医疗行业特征。资金仅仅在炒作“AI+医疗”的一阶导逻辑。
什么是“AI+医疗”的二阶导逻辑?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基金经理刘杰表达过他的观点:“一般而言,创新药研发周期处于5至7年左右,基于AI的研发应用、基于中国创新药投入产出比以及实力的增强,这个产业有望在2025年乃至2026年逐步进入收获期。”
从产业发展的基本面角度出发,而非仅关注资本市场短期概念性炒作,可能就是“AI+医疗”投资的二阶导逻辑。
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的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为42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345亿美元——2020-2027年间,AI医疗市场规模的CAGR高达35.1%。
动脉网将海外研究框架套用至国内创新药产业后发现,按照大数据、AI药物研发、AI肿瘤诊疗三大赛道规模估算,2020年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为66.3亿元,预计2020-2025年间的CAGR为39.4%,即截至2025年底,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升了农业、工业的劳动效率,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服务业的细分场景。如果将AI技术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许包括创新药研发在内的诸多现存难题,都将迎来更有效率的解题方案。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撰写,不构成投资意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