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酒为何能被正史所记载?

文君酒为何能被正史所记载?
2024年05月17日 09:51 长江酒道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提到文君酒,就会让人想到汉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如果没有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文君酒也就少了一些传奇色彩。

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临邛(今邛崃)有一个大财主叫卓王孙,在家中设宴请司马相如和王吉,司马相如知道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人品出众、通晓音律,宴请席间,司马相如故意弹奏一曲《凤求凰》,使得卓文君怦然心动。两人情投意合,于是私奔到成都。

由于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加上卓王孙对卓文君私奔行为十分不满,也不肯接济两人。后来,两人回到临邛当垆卖酒,开设“文君酒肆”,取店后之井水酿酒谋生,成为当地美谈,他们酿造的酒醇正芳香,受到宾客喜欢,生意兴隆。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卓文君也成为有史可查的中国第一位卖酒名人。

后来,司马相如因为《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当年他和卓文君开酒坊时所用的井,保留至今并命名为“文君井”,这口井不仅见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也成为邛崃的一段历史佳话。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文君酒酿造工艺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寇氏烧坊,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寇氏烧房被安徽歙县来的余氏兼并,在寇氏烧房基础上不断改进酿酒工艺,规模也越来越大。

民国时期,寇氏烧房改名为“大全烧房”,生产的酒畅销各地,辐射西南,盛极一时。

资料显示,大全烧坊所酿的酒,瓶身有广告语:“大全烧房窖老,开设300余年。今又重新整顿,比前精益求精,砖曲固体发酵,西法走火熏蒸,真正回沙生料,毫无药料酿成。其味醇厚甘美,甘冽可口清心。醉后口不发渴,过饮头不眩晕。”

1950年,四川全境解放,邛崃县专卖局组织私营烧坊建成“邛崃县酿酒联营社”,并在大全烧坊的旧址建厂,统一了文君酒的生产。

文君酒享誉华夏两千余年,成为正史记载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酒中珍品,在不同朝代的诗词中,都有文君酒的身影。

宋代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品鉴文君酒后留下了“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的诗句,清代诗人宁缃有着“买得文君酒,来寻司马琴”的雅兴……

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去邛崃走走,站在文君井前,回想千年前的爱情故事,也能感受到文君酒的历史。

-- The End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