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由新华社正式发布。《行动方案》部署了8个方面共30项重点任务,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完善支持政策等。
如果这份行动方案能落到实处,中国经济肯定会迎来真正的转折点。市场方面认为,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将成为验证中国的内需能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关键的时期。
上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布了新政,其中生育一孩时发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时再发5万元,生育三孩时再发10万元;在义务教育阶段二孩入学时“幼随长走”“就近择优”,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时可在全市自由选择。
上周五,A股、港股暴涨,整个消费板块接近整体盘活,一是因为提振消费的政策预期顺利落地,二是呼和浩特市的育儿新政起到了带头作用,让股市重新回到了消费叙事版块。
这一次的消费刺激算是AI和机器人叙事之后更为积极的信号,如果“消费”和“人口”的问题能够解决,中国在出口锐减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压力就可以大大缓解,而随着生育刺激以及人口负增长预期的改善,房地产、基建等行业的长期下行压力就能进一步减轻,同时又能进一步缓解当前的稳增长和稳就业压力。
中国的内需能不能起来,或许只有等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真正落地后才能看到答案,但如果内需还是起不来,那今年房地产、地方/城投化债、金融这三大领域的风险出清肯定会面临更大的难度。有一个事情可以肯定的是,消费及内需的复苏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
近段时间,我们注意到弱区域、弱资质城投平台发行的城投债在利率方面有明显的抬升,比如不少城投平台的发债利率从去年的2%+上升到了最近的5%+,这不仅有目前股市向好引起的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经济下行给地方化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融资市场方面,城投债的融资成本上升目前也传导到了城投非标产品,我们注意到有个别区域的城投平台已到了穷尽所有融资路径都找不到钱的地步,不过在这一轮化债背景下,大部分城投平台都变得更加自律,包括对融资产品、融资成本的严格控制,只是后续不知是否会因流动性压力的上升而在融资方面重新放开尺度。
我们在最近城投化债和房地产纾困方面的业务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以下就代表性案例简单介绍一下。
一是“保交楼”已进入攻坚战,为满足上级政府对地方保交楼清单消号的管理要求,一些爆雷房企将加速进入破产程序。对于房企及/或其项目公司进入破产程序涉及的“保交楼”项目,我们目前主要是通过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融资产品形式向城投平台提供资金以盘活项目并实现保交楼目标,不过因城投对融资成本有较大的约束,所以还是得通过总包施工单位或分包单位的贴息、原债权人让利等方式解决差额投资收益的支付问题。
二是在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的化债压力下,一些城投平台有非常急切的存量资产盘活需求,比如我们在西南一些城市谈的项目,通过收购城投平台的存量资产(比如存量商住项目等)为城投提供流动性资金,作为合作条件则由我们与央企的混改平台按1:5左右的比例承接对应造价的市政、路桥等施工工程。
3月14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召开会议,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因城投平台的融资领域一直都是违法违规的高发领域,因此部分省市的城投平台最近又开始了违规金融产品的追赃挽损工作,包括追回金融产品承销费等中介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因地方化债最终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尤其是房地产的止跌回稳(卖地收入增长)、城投平台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等,因此市场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疑虑——如果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不及预期,弱区域、弱资质城投平台的对外融资合作条件是否又会重新调低,毕竟维续债务并确保不暴雷才是重中之重。
前几天,公司的同事买了宇树的机器人,每次带出门时都情绪价值拉满,不过功能方面离独立做家务还相距甚远,目前整体上还比较像大号玩具。很多人问,如果AI和机器人中短期内在商用领域还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那接下去的消费增长点会是什么,或者居民端的就业和收入预期的改善到底靠什么来支撑?
一切都交给时间见证。
更多基建、房地产、城市更新项目的交流和合作事宜,欢迎联系西政财富和西政资本。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