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王德峰:明年开始,集体抵制中考!

复旦王德峰:明年开始,集体抵制中考!
2024年08月13日 10:14 胡溪溪视野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胡溪溪视野

六月的考试季刚刚过去,但很多人的一生依然会面临很多考试。

在中国的教育制度里,最受争议的就是中考,最让人吐槽的就是中考分流了。

“明年开始,集体抵制中考!救救孩子!”这是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课上说的话。

这个言论的尺度可一点不逊色于他之前说过的“四十岁还不相信有命就是悟性不够”。乍一听,用“抵制”显得很是过激,不应该出自一个思维严谨的哲学教授之口。

但这带有情绪的呼喊背后,透露的是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诸多无奈。

残酷的中考分流

“取消中考”的声音,其实很早就出现过了,可是相关部门也不止一次的用坚决的态度否认,熄灭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美好的愿望。

“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明年开始,集体抵制高考!”这声呼喊,不仅是王德峰教授发出的,更是代表众多身受其累的学生和家长的呼声。

“取消中考这件事情不需要论证,看看我们现在小学生中学生怎么生活就够了!”王德峰教授说,“天下没有绝对好的教育制度,但是有绝对邪恶的教育制度”。

中考,面向的是基础教育者,连接的却是家长和孩子十多年来的奋力一博和孤注一掷。

对家长来说,中考牵引的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 “鸡娃”之路。孩子刚出生,家长就开始想办法筹划着怎样上一个好点的幼儿园。小学刚开始,又开始筹划着孩子以后怎样能上一所好点的初中,为此,很多家长不惜倾尽所有只为购置一套“学区房”。

对孩子来说,在这期间更是要争分夺秒地学习,他们的时间被高度切割、计划,没有一点个人喘息的空间,频繁的考试对他们来说像是一场噩梦。

在紧张的学习中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就要迎接人生中的第1场大型分流考核,只有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培养人,而是毁坏人,从数千万的中小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病了,病的还不轻。”王德峰教授说道。

普遍的痛苦使变革成为必然和民心所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呼吁过教育部门尽快取消中考或中考分流政策,通过缩短学制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大学读书提前毕业。

北京大学杨洋教授也曾呼吁过教育部门取消中考分数政策,认为内卷必须是从教育制度上进行改革,普及高中是必须的。

不过相关部门却不同意这种做法。教育部口气坚决的表示我国从来没有取消中考的相关计划。

早在2020年,相关部门就已经下发过相应的文件,表示仍然会坚持普职招生比大体相当,且以后仍然会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在社会当中地位。也就是说,之前发布的分流政策仍然会执行,不会进行更改。

教育部的解释是,从国家战略而言,坚持分流政策其实属于一项战略。毕竟,在如今这个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年代里,我国不仅需要科学家,还需要大批量的技术型人才。

对于教育部的这一解释,实在很难让人买账。大家认为,虽然国家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但让孩子初中刚毕业就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有点为时过早,也太过残忍。

学习技能,应该是主动选择去学,不应该是被迫分流去学。要知道,即便是对于年长几岁的高中生来说,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也是懵懵懂懂的,更何况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孩子,他们中又有几个明确的知道自己以后真正想做什么?让一个初中毕业生就抉择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这合适吗?

说起基础教育,现在讨论的最多的就是排名、竞争、筛选,但忽略了基础教育一个很重要职能——“打基础”。

基础教育应该具备兜底功能,而不只是拔尖,不允许筛选,正是基础教育的精髓。

要抵制的不止是中考

中专女生姜萍的故事还很新鲜。

这个事情之所以可以成为现象级新闻,除了大众喜欢“奇迹”之外,同样也因为此事提供了“反卷”的情绪价值:中专也没那么可怕,也可以获得全球性数学大奖,中专生是有出路的……

但这种反卷的情绪价值却经不起推敲和深思,也是无法持久的,看多了想多了,只会陷入更深层次的焦虑:中专生都拿国际大奖了,还是没出路……

中专女生姜萍再成功,她的梦想还是上大学,网上疯传各家大学伸出橄榄枝,只是网友的一厢情愿,各大学的口径基本都是“欢迎报考”,而不是“破格录取”。

看吧,没上高中的前景就是会有更多的担忧,即便优秀如姜萍。

家长对中考分流的的抵触,很大原因就来自于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的。在很多家长看来,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分流到了职高,就是教育失败。

但“取消中考”就能解决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吗?

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要改变中考现状,就考试谈考试基本无效。

“当前教育最大的敌人,就是教育功利主义。”王德峰教授说:现在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用高分去报考重点学校,读“含金量”高的专业。

王教授认为,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出现了严重的病症,以应试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目标的教与学和以升学率为教育的价值尺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教育首要的宗旨,是让被教育者‘作为人成其为人',这是教育的第一排位,其次才是成为什么人。”在王教授看来,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传授,这些是排在次要位置的。

所以,教育不止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家长的觉知。不被教育的功利主义蒙蔽了双眼,才能找到教育的真正内核。

王德峰教授用“蒙以养正”阐释了教育的核心。他说,教育者一定要摆脱一种误解:被教育者是等待被塑造、被改造的。

当下的教育机制像是一个模具,并不重视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只是把坯料放进去,铸造出来一个个合乎规格的成品。这正是当下教育的可悲之处。

在这样的教育机制和环境下,如果家长执着于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难免不会事与愿违。

王老师拿自己身边真实情况举例:他带的不少成绩很好的博士生,有不少就来自不富裕家庭或贫困地区,这些孩子没有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学业有成。相反,很多从小有着优渥条件、受着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却成了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所以王德峰教授认为,孩子能不能“成龙成凤”,和家庭、学校没有绝对关系。

他引用孟子言论:“人生总是有所求,求有两种。第一种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第二种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这句颇有“命理学”味道的话,对当下被困在教育焦虑中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王德峰教授自诩就是就是彻底的“教育虚无主义者”。

“品行端正,能自食其力”,这样的教育就成功了。王教授这样说道,教育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主义事业,要还下一代一个健康、快乐、向上的童年和少年。

是的,人生不止“中考”和“高考”。只有先“养正”,才能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实,要抵制的何止是中考,更是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