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别靠“路子”,学法维权才是硬道理

打官司别靠“路子”,学法维权才是硬道理
2025年03月28日 19:10 作家陆天然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高端会所的宴饮间,常有人炫耀"与某厅长称兄道弟""和某行长私交甚笃"。可当企业遭遇重大法律纠纷时,这些"关系"往往像伪造的商业承兑汇票——看似值钱,承兑时却成废纸。就像去年某上市公司因股权纠纷,大股东斥资八千万"打点关系",结果对方依法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最终该公司被判赔偿十二亿元。这给资本市场敲响警钟:与其迷信"人脉经济学",不如构建企业合规体系。

一、"关系"靠不住,合规有准谱

某新能源公司张总去年与地方政府签订50亿投资协议,因"信任领导口头承诺"未约定土地交付条款。当政府换届后新班子要求重新谈判时,张总托人找省发改委领导斡旋。结果对方依据《民法典》第470条主张协议无效,法院判决公司前期投入的三亿保证金不予返还。法律顾问事后指出:《政府投资条例》第23条明确规定,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企业垫资建设。张总懊悔不已:"以为关系能替代法律,结果输掉了整个项目。"

这类教训在"企业家法律风控"论坛屡见不鲜。某投行律师展示的案例显示:某房地产企业轻信"圈内人"指点,未对合作方进行法律尽调,盲目签订150亿并购协议。结果对方隐瞒30亿债务,企业起诉后因证据不足被驳回,直接导致股票退市。弹幕里刷屏的是:"合规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二、死磕不是胡搅蛮缠,是跟规则较真

2024年轰动商界的芯片专利案堪称典范。某科技公司面对美国企业的30亿索赔,没有寻求"政治摆平",而是组建百人律师团逐条攻坚:发现对方专利存在重复授权,己方技术方案早于专利申请日公开。通过提交782份研发日志、126份会议纪要等关键证据,最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依据35 U.S.C § 102判定专利无效。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强调:"企业维护权益必须建立完整的证据链,这比任何游说都有效。"

但死磕要有边界。某跨境电商企业因不服海关征税决定,组织海外客户集体投诉,结果被以扰乱经济秩序罪立案调查。法律专家指出:正确做法是依据《海关法》第64条申请行政复议,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提起诉讼。如同商业竞争讲究规则,维权也要在法治框架内博弈。

三、胜诉是持久战,不是闪电战

某化工集团因环保问题被开出12亿罚单,企业主李董本想花五亿"私了"。法律顾问团队耗时三年,核查出执法程序五大漏洞:检测机构资质过期、采样过程未全程录像、听证程序未通知利害关系人。通过四次行政复议、两次公益诉讼,最终法院依据《行政处罚法》第41条撤销处罚。这个案例印证了律所合伙人的忠告:"法律维权如同企业经营,需要战略耐心。"

当然,并非所有案件都适合硬抗。某生物制药公司因违规披露临床试验数据被调查,律师建议及时认罚并整改,反而获得从轻处理,避免了20亿市值蒸发。抖音法律主播"商事通"提醒:"企业要建立法律风险分级机制,就像评估市场风险一样精准。"

四、学法要趁早,别等暴雷才补救

某互联网大厂因使用未授权算法被索赔8亿,CEO这才想起《著作权法》第3条的保护范围。更致命的是,公司与第三方技术合作协议中没有知识产权条款,导致无法向供应商追偿。痛定思痛后,该企业投入两亿建立"法律中台",对3000+合同模板进行合规改造。某投资机构负责人参观后评价:"法律合规的投入回报率,远超任何商业关系维护。"

现在头部企业兴起"首席法务官(CLO)"制度,某央企CLO用数据说话:"我们建立的合同智能审查系统,去年拦截了127份存在重大法律风险的协议,涉及金额累计2300亿。"某民营企业家听完分享后,立即将法务预算从营收的0.3%提升至2%:"这钱花得比请'关系顾问'值多了。"

从"靠关系拿地"到"靠法律拿订单",从"找领导批条子"到"找律师审合同",这些转变标志着中国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升级。当企业普遍将合规成本纳入经营预算时,那些靠"路子"牟利的灰色产业自然会消亡。记住:在现代商业社会,法律才是企业最硬的"核心竞争力"。下次遇到重大决策,不妨让法务总监先过一遍《公司法》——说不定能避免上亿元的损失。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