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人寿疑匿名转让65%股权,亏损与偿付或令买家望而却步

鼎城人寿疑匿名转让65%股权,亏损与偿付或令买家望而却步
2024年04月15日 20:40 机构之家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披露了某人寿保险公司65%股权转让项目,共有4家匿名公司参与筹划。尽管被转让的保险公司和转让方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但股权转让信息中对标的企业的描述,却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一些端倪。

该转让信息宣称标的险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打造开放、专业、高效、贴心的生态服务平台;通过有战斗力、可持续发展的销售队伍,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品牌保险产品和医养健康为核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增值服务。这些描述与鼎诚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官网上的信息高度一致,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同一家公司。

尽管转让方的真实身份被刻意隐藏,但根据披露的合计转让65%股权的信息和鼎诚人寿的股权结构,业内人士不禁将目光投向了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乐安居商业有限公司这四家公司。这些股东所持的股权比例与转让项目的信息不谋而合,似乎在无声中指向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答案——鼎城人寿。

时隔五年股权再生变:曾经的新晋股东集体谋求退出

鼎城人寿,这个名字在保险界或许尚未广为人知,但它的故事却颇为曲折。它的前身,新光海航人寿,诞生于2009年春,是海航集团与台湾新光人寿携手合作的结晶,注册资本5亿元,二者各持股50%。然而,美好的开始并未带来预期的繁荣,股东间的管理理念分歧如同一道无形的鸿沟,使得新光海航人寿的保费增长只是昙花一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光海航人寿陷入了一场漫长的困境。自2015年11月起,原中国保监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停止开展新业务,使其长期面临偿付能力不足、增资僵局和新业务叫停等问题,发展之路似乎被重重阴霾所笼罩。

2018年7月25日,这一天对于新光海航人寿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海航集团,这位曾经的大股东,决定卸下沉甸甸的股权包袱,将其持有的1.9亿股股权转让给了深圳市前海香江金融控股公司有限公司,同时,也将0.6亿股股权移交给了上海冠浦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同为股东的新光人寿也将其所持有的0.75亿股和0.5亿股股权分别转让给了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这一系列举动,就像是在保险市场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紧接着,新光人寿、香江金融、柏霖资管、国展投资、冠浦地产和乐安居等公司纷纷向新光海航人寿增资,总计达到了人民币6.875亿元。之后,2019年4月1日,银保监会下发了一份《关于新光海航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名称的批复》,核准公司更名为“鼎诚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10月21日,银保监会再次核准批复,公司的注册地变更为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临海大道59号海运中心口岸楼第三层C360。新股东们试图用一个全新名字和注册地址来抹去过去的痕迹,结合资本金的大幅提升,似乎预示着公司将要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在2019年的股权更迭与资本扩充之后,鼎城人寿迎来了一位保险界的资深老将——万峰。这位拥有超过36年行业经验的资深人士,曾在新华保险担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等要职,更是那家公司转型变革的灵魂人物。他的加盟,一度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仿佛为鼎城人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万峰在鼎城人寿的任期不足一年便匆匆告终,再次引来行业关注,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捕。

然而,仅仅五年后,那些曾经的新股东们步调一致地寻求股权转让,其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共同的利益纽带。他们踏入寿险领域的初衷,此番看来似乎更多是对保险资金的灵活性和短期利益的追逐,而非对保险业务长期稳健经营的执着。随着保险牌照的热度退却和监管的日益严格,他们纷纷寻求抽身,而股权交易所上的信息隐匿,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亏损泥潭与偿付悬崖或令股权转让陷入僵局

1、亏损泥潭:自成立以来常年亏损

曾经的新光海航人寿,如今更名鼎诚人寿,自2019年成立以来,便如同一艘航船在财务的惊涛骇浪中挣扎,累计亏损高达17.52亿元。尽管寿险业界有“七亏八盈”的说法,寄望于寿险公司能在第八年扭亏为盈,但鼎诚人寿似乎是个例外,自成立十三余年来,年年亏损,从未打破这一魔咒。一个累计亏损如此之多的公司,如何能够在保险市场上持续生存和发展?

不过,尽管亏损连连,近几年鼎城人寿的经营业绩似乎呈现出一丝向好的曙光。得益于公司在银保、经代、网销等多个渠道全面布局以及机构开拓方面的新动作,鼎城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净亏损也呈现出逐年收窄的趋势。近三年来,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速分别为751.8%、35.6%、34.5%,显示出一种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和2023年的亏损金额相较于上一年分别下降了0.10亿元和0.88亿元,亏损幅度也有所收窄。这或许可以被视为公司逐步走向稳健经营的信号。

数据来源:2019-2022公司年报以及2023 Q4偿付能力报告

2、偿付悬崖:偿付能力快速下降

在偿付能力方面,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似乎成了不断缩水的海绵,难以抵挡日益增长的风险洪流,鼎城人寿近年来偿付能力快速下降,2023年核心偿付能力较上年下降约37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监管层设定的红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虽然目前尚未触碰,但鼎城人寿的偿付能力已经接近悬崖边缘。

根据2023年偿付能力四季报的预警,下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将降至85.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为127.31%,下滑趋势仍在继续。如果资本金的补充无法及时到位,鼎城人寿的偿付能力恐怕很快就会跌入阈值以下,届时可能将会面临限制薪酬和分红、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限制增设分支机构等监管措施,重回发展阴霾。

数据来源:偿付能力报告

自2019年注册资本金从5亿元提升至12.5亿元后,鼎城人寿似乎就陷入了增资的泥潭。2020年,公司董事会虽然通过了7.5亿元的增资计划,但在2021年却戏剧性地撤销了这一计划,并将增资额度提升至25亿元,然而这一计划最终也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出质人,将其持有的公司14%股权质押给了深圳市佰亨盛置地有限公司。在当前的经济气候下,民营企业股东似乎更关注自身的生存问题,对于鼎城人寿的增资扩股显得力不从心。长期的盈利难题加上增资的僵局,使得现有股东的耐心逐渐消磨,他们似乎更渴望从这场资本游戏中抽身而退。

3、股权转让或陷僵局:市场上险企股权遇冷

保险牌照,这块曾经让资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如今却不再那么耀眼。曾几何时,资本大鳄们争先恐后,试图通过保险牌照的加持,轻松收割财富的果实。然而,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使得资金的运用愈加受限,保险行业的盈利之路业变得迷雾重重。资本的热潮退去后,资本大佬们才恍然大悟,保险业务并非想象中那座源源不断喷涌现金的金矿,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精心耕耘的领域。

在这场资本的退潮中,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任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也在焦急地寻找合适的接盘侠。在这一背景下,鼎城人寿的大规模股权转让显得尤为引人注目。鉴于保险及金融机构对股东资质的严格要求,鼎城人寿可能同样面临着难以吸引有实力投资者的困境。

数据来源: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实力和符合监管要求的买家,才能够成为鼎城人寿的救星。对于提升公司的投资吸引力而言,稳定的盈利模式是关键。鼎城人寿虽然业绩有所好转,但这是否真的意味着公司已经找到了通往盈利的正确路径,是否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增长繁荣?在这场与财务亏损的漫长斗争中,鼎城人寿是否能够最终扭转乾坤,还是会继续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这些问题,无疑会让潜在的接盘者们犹豫不决,甚至望而却步。

随着中国政府逐步放宽外资在合资保险公司的持股限制,外资机构现在有机会通过控股甚至全资拥有的方式,深化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参与。例如,德华安顾人寿在2023年经历了一项关键的股权变更,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15%股权转让给了安顾集团。此次交易使得安顾集团的持股比例从50%增加到了65%,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德华安顾人寿的控股股东地位。这一变化不仅加强了公司的外资属性,而且为其未来的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这种政策和市场环境下,不禁引发市场对新光人寿可能采取的策略的猜测。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台资寿险公司,新光人寿是否也会考虑加大对鼎城人寿的资本注入,甚至可能寻求成为控股股东,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大陆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这一潜在动向无疑值得市场参与者的高度关注,机构之家也会持续关注后续的最新进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