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基金圈发生了两起重大人事变动,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中泰资管姜诚十年磨剑,终登副总经理之位;而同样奋斗了十年之久的中银基金周毅却在同一天清仓式卸任旗下所有基金产品,黯然离任。


图片来源:中泰资管官网、中银基金部分产品公告
两位同样拥有十年左右资历、业绩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一个在“券商系”权益投资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一个在“银行系”固收业务的束缚下憾然退场。姜诚与周毅的命运殊途,恰似两家公司机制生态的微观写照。
中泰资管“投研赋权”成就姜诚升迁
姜诚,曾任国泰君安资管公司总部研究员、投资经理,安信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基金投资部总经理。2016年4月,加入中泰资管,历任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基金业务部总经理(期间曾兼任研究部总经理)、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现任中泰资管副总经理兼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

图片中人物系 中泰资管副总经理兼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 姜诚
“价值投资是一场孤独的长跑”,姜诚的这一投资理念已成为其鲜明标识。这位清华大学金融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硕士,自2016年加入中泰资管后,便以“深度价值”风格在业内独树一帜。当同行追逐创业板的高光时刻,他蹲守在化工龙头的年报堆里研究;当AI概念引发市场狂热之际,他却在雪球默默写下《当组合缺AI时,我们如何能保持淡定?》的千字长文,强调“买企业的余生而非青春”。
数据或是最好的证言。截至3月26日,姜诚在管6只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合计管理规模为135.80亿元,占公司非货币资产管理规模比重超过35%,占权益型基金管理规模比重超过76%,是中泰资管当之无愧的“顶梁柱”。而姜诚也不负所望,其管理的6只基金均实现正收益,其中,中泰星元价值优选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达167%,年化回报16.84%,而这背后,是他对“安全边际”近乎偏执的追求:淡化择时、逆向布局、专注龙头企业。
图片为姜诚历任产品收益及排名情况

然而,姜诚的十年并非坦途。2023年其重仓持有的万科、保利发展受地产行业周期影响,投资组合净值一度回撤,全年亏损超9.7亿元,而中泰资管给予姜诚充分的信任,即便在2024年遭遇内部架构调整和赎回风波,仍然给予其“三年不考核短期排名”的宽容。得益于这份信任,姜诚团队在2024年成功捕获到被市场低估的军工材料龙头,单一个股贡献基金净值12%的涨幅,不仅收复失地,更验证了价值投资的生命力。
在资管行业普遍追逐短期排名的浮躁氛围中,姜诚这种看似“迂腐”的坚持,在中泰资管找到生存土壤。中泰资管赋予他充分的决策权,允许其构建“类私募”的投研体系,投资团队不以战胜业绩比较基准为胜利,而将追求绝对收益作为业务核心价值。董事长黄文卿曾明确指出,“排名的KPI是朝着相对收益去的,但公司的目的是帮客户赚钱,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反KPI”的考核革命,不仅成就了姜诚的专业坚守,也重新定义着中泰资管的行业坐标。截至2024年末,中泰资管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77.97亿元,在所有券商资管中排名第二。打开公司官网,映入眼帘的是“中泰资管累计服务客户数量突破1012.20万,为客户创造收益超过851.64亿元” ,中泰资管“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在此刻得以具象化。
姜诚的晋升轨迹,恰是中泰资管“绩优则仕”人才哲学的鲜活注脚。从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到权益公募掌门人,再到分管投研的副总,姜诚每一次职级跃升都踏在净值的年轮上。2024年4月提拔固收悍将史少杰为副总经理,2025年3月再擢升姜诚,至此,中泰资管高管层形成权益与固收双轮驱动的专业格局,这家2014年成立的券商系资管,正以投研为核心打造另类成长样本。
固守名将周毅离任中银基金
并非所有的“绩而优则仕”,与姜诚的晋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银基金周毅的退场。这位曾掌管超近千亿规模的固收名将,在中银基金的十年,恰似一场与体制的漫长博弈。
周毅,曾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职员,广东南粤银行债券交易员。2015年加入中银基金,曾任固定收益研究员、中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2018年执掌中银安心回报基金时,独创的“利率债波段+高等级信用债底仓”策略,在债市牛熊转换中斩获35.33%的累计回报。2023年管理的中银中短债基金规模突破74亿,成为银行理财替代的标杆产品。

图片中人物系 中银基金固收基金经理 周毅
此次卸任前,周毅管理的8只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总规模达236.53亿元,产品线覆盖货币市场基金、混合一级债基及纯债基金等多个投资品种。与姜诚一样,周毅管理的所有产品均实现正收益,其中,中银汇享债券型基金在其任职期间累计回报率达22.91%,中银安享债券型基金年度回报率高达4.8%,展现出优异的投资能力。
图片为周毅历任产品收益及排名情况

这位管理规模超200亿元的固收老将,其投资业绩以稳健见长。然而,3月26日突然清仓式卸任包括中银信用增利(LOF)、中银安享债券等在内的8只基金,离任缘由公告中仅以“个人原因”寥寥带过。
与此同时,机构之家发现,在中银基金官网上周毅已不在债券基金经理名单之列。这是否意味着,现已离任的周毅已经在办离职或已经离职?

中银基金的基因里有着鲜明的“银行烙印”。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中银基金坐拥中国银行与贝莱德两大股东背书,截至2024年末,中银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6183.82亿元,其中货币基金管理规模高达3023.70亿元,呈现出鲜明的“货币依赖”特征。同其他银行系公募一样,股东方资源依赖,机构投资者持仓高度集中,据机构之家统计,中银基金旗下56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均达到或接近100%。
图片系中银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


尽管依托股东方的资源优势,中银基金并没能实现预期突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失锋芒。2019年中银基金以2237.66亿元债基管理规模,稳居行业首位,之后逐渐下滑,2024年底已经滑落至行业第九。与此同时,2020-2024年间,中银基金新发基金数量与规模连续四年萎缩,昔日比肩的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机构管理规模早已突破万亿,而在过去四年间,中银基金管理规模仅增长了73%。
图片系中银基金新发基金数量的规模(2020-2024年)

不仅在基金规模上深度依托股东资源,公司整体人事架构亦烙刻着深刻的银行系印记。现任董事长章砚此前担任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总经理、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负责人,执行总裁张家文曾任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副行长。从执行总裁到三位副总经理均具备中国银行从业经历,高管团队中8位成员有半数皆出身中行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银基金高管团队在投研条线配置呈现特殊图景,其中一位是权益投资总监李建,曾先后任职于深圳市有色金属财务有限公司研究部、联合证券上海总部、恒泰证券以及上海远东证券等机构。本应是投资领域的领军者,李建管理成绩单却是一言难尽,近两年陷入“亏损便卸任”循环。
其中,管理的中银兴利稳健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和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年化回报率分别为-12.79%、-4.28%,更具戏剧性的是,这位以债券投资见长的基金经理,在转型管理偏股及股债平衡型基金,导致中银顺兴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与中银双息回报混合基金任职回报跌破-20%隘口。截至目前,李建仅执掌3只基金,33.47亿元的管理规模,规模与业绩较周毅相差悬殊。
图片为李建历任产品收益及排名情况

另一位核心成员为外汇管理局背景的邢科,于2021年“空降”中银基金担任固收投资总监,目前尚未独立管理基金产品。而正是权益与固收两大投资总监肩负着中银基金核心决策重任,在投资决策委员会分别担任执行委员及委员。

在中银基金长达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周毅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投资业绩,然而最终仍难逃体制的束缚。周毅离任,不过是中银基金人才失血的最新注脚——自2023年以来已有10位基金经理相继离职,其中不乏吴印、王伟等资深投资老将。
核心投研团队的离职,又进一步削弱了中银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截至3月26日,中银基金旗下35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公司基金总数的21.6%。这种“迷你化”趋势加剧清盘风险。面对业绩下滑与赎回压力,中银基金不得不频繁修改基金合同,以延长存续期的“保壳”策略维系账面的“体面”。
3月26日的黄昏,陆家嘴的玻璃幕墙映照着两位基金经理的背影。姜诚走向中泰资管的高层会议室,周毅消失在CBD的暮色中,两个平行时空的基金经理完成命运的交错。这场看似个人际遇的悲喜剧目,实则是两家公司分化的生动隐喻。基金行业的潮水依旧奔涌,下一个十年,谁又将站在浪尖,谁会被拍入海底?答案,或许早已写在今日的选择里。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