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模式见顶、高管“超期”服役,微众银行陷入“多事之秋”?

流量模式见顶、高管“超期”服役,微众银行陷入“多事之秋”?
2024年12月13日 11:42 智汇Finance

让我们先将时针拨回至2014年,当时银监会正式下发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正式开始。重磅政策的下发,在彼时的金融市场瞬时引起一大波关注潮。

也正是在此契机之下,以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等头部互联网大厂牵手优秀民营企业纷纷躬身入局,我国19家民营银行应运而生并慢慢茁壮成长起来。

而这其中,作为全国首家含着“金钥匙”出生且头顶腾讯光环的微众银行,无疑是最受市场关注的那一个,自2014年成立以来就被广为探讨,今年也是微众银行成立的第十年。

然而,一路走来,微众银行并非顺风顺水,可谓在跌宕中前行,近年来业绩持续动荡,叠加外部口碑难言喜色,频繁吞下大额罚单的现实困境,这些都是摆在微众银行面前的待闯难关。

流量见顶危机下,业绩开始承压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金融市场的战争更是如此,注定激烈且残酷,民营银行与诸多实力强劲的对手“贴身肉搏”,要想逆袭,就必须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互联网巨额流量基因快速变现,这是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依仗。

含着腾讯系这把“金钥匙”出生的微众银行便是如此,如今已经稳坐民营银行的龙头地位,长期都是断崖式领先。

然而,仅仅依靠互联网流量成就如此地位的战略打法显然是有天花板的,近年来其已出现营收增速放缓的迹象,这就足以说明问题所在。

11月15日,微众银行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6.38亿元,同比下降0.03%;实现净利润63.15亿元,同比增长15.8%。上半年营收出现同比下滑,这在微众银行成立的十年间尚属首次。

降收增利的代价是该行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至312.69%。另外,今年上半年末,其贷款和垫款总额为 4188.35 亿元,比上年末仅增长 1%,这还是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 11%”的基础上实现的。

利息净收入是贡献微众银行营业收入的“扛把子”,且近几年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不断提高,已从2021年的66.63%提升至2023年的76.63%。因此,今年上半年该行贷款规模的滞涨,就成为了限制其总营业收入提升的核心原因,使得微众银行上半年录得罕见的营收下滑。

如果拉长周期来看,微众银行成立初期的几年营收增速处于高位,但自2021年之后出现放缓趋势。具体而言,2021年、2022年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9.89亿元和353.64亿元,增速分别达到了36%、31%,而到了2023年增速却大幅下滑至11%。

与此同时,该行净利润增速在2021年达到39%的历史高峰后已经连续两年放缓,2022年和2023年增速分别降至29%、21%,下降了18个百分点,直接导致该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8.24%下滑至26.18%。

事实上,微众银行业绩的增长一直离不开贷款规模的提升,尤其是其拳头产品微粒贷,更是撑起了半壁江山。用户直接通过微信的九宫格和QQ里相关接口就可以享受其提供的贷款服务,可以这么说,微信、QQ等腾讯平台是微粒贷的重要触达用户的方式,微粒贷也借以通过巨大流量池,享尽了人口红利。

但同时高度依赖线上渠道,也导致微众银行资产结构中消费贷的占比过高。微众银行2023年财报显示,去年该行个人贷款达2275.14亿元,其中消费贷2146.43亿元,经营贷款只有128.71亿元,占比不足6%,还同比下降了3.63%。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微众银行的贷款结构非常单一,在目前互联网流量见顶走下坡路后,自身经营瓶颈也随之显露。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微众银行个人有效户的年内增长分别为4900万、4100万和3700万。而今年上半年,其个人有效户达4.09亿人,比上年末仅增长了1000万户,增势大不如前。与此同时,微粒贷笔均贷款额度持续下滑,2019年其年报披露笔均贷款金额约8000元,2023年,笔均贷款金额已降至7400元,这似乎暗示着该行的消费贷步入发展瓶颈期。

资产质量方面,微众银行也不得不面临着不良上升的压力。首先便是不良贷款金额在攀升,资产质量在下降,2021年-2023年其不良贷款金额分别为31.67亿元、49.7亿元、60.41亿元。其中2023年可疑类贷款增加13.4亿元,损失类贷款增加20.2亿元。再就是不良贷款率位居高位,需要尽快压降,近三年的不良率分别为1.2%、1.47%、1.46%,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涉“多宗罪”投诉压顶,领开业以来最大罚单

目前宏观市场来看,微众银行在市场上的口碑似乎并不尽人意。

据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截至12月11日,有关微众银行找到19431条匹配结果,投诉量高达12995条。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违规收集和泄露个人信息、乱扣款等方面;还有相当数量的投诉内容集中在暴力催收、电话短信骚扰问题上。有用户反映,微众银行涉嫌一天给用户拨打二三十个骚扰电话,被用户发朋友圈吐槽。

此外,黑猫投诉平台还显示,微粒贷累计投诉量高达40406条,近30天投诉量达1461条,多涉及暴力催收问题。虽然针对以上内容的指控,微众银行进行了相关回复,但负面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据微众银行年报披露,该行2021年至2023年接到的投诉意见分别为16728条、25712条和35437条,投诉量逐年上升,且主要集中在“微粒贷”产品及汽车金融业务。

除此之外,微众银行在监管日趋严苛的环境下,由于自身管理模式较为粗放而被监管处罚的事情时有发生。

时间拉长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信息显示,微众银行2023年共收到3张罚单,均与汽车贷款业务有关。再往前粗略梳理,该行已多次领到罚单,截至去年末累计被罚总额近640万元。

在今年微众银行成立10周年之际,该行“喜提”巨额罚款“大礼包”,9月30日,微众银行收到一张“千万级”罚单,涉及5项违法违规事项,另有5位时任员工被处以不同程度地罚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官网披露的罚单显示,微众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共计五项违规行为,被警告并处以1387万元罚款。与此同时,因对相关违法行为负有责任,微众银行多名高管被处以累计24.75万元的罚款。

这不仅是2024年以来民营银行所遭受到的最大额罚单,也是微众银行成立近十年来最大的一笔罚单,涉及金额和受到“牵连”的员工人数也都创纪录。

多名高管“超期服役”,管理层何时“换防”引关注

早在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就公布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结合自身行业、所处地域的特点,加强重要岗位管控,建立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轮岗制度,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而对于当下的微众银行而言,以上监管要求或像是压在后背上的“一座大山”,时刻提醒着该行需要尽快进行人事更迭“换血”以此来符合监管。

实际上,从2014年筹建微众银行开始,原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顾敏于当年12月份加盟担任该行董事长,并一直任职至今。也就是说,作为微众银行“一把手”的顾敏,已经服役超过10年。

而就在董事长超期服役的同时,微众银行核心管理层超期履职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根据任职履历,我们发现该行执行董事、常务副行长黄黎明,自2016年3月担任常务副行长算起,其任期已经超过8年。另外,自2014年12月起开始任职微众银行首席信息官的马智涛,如今任期已满10年;副行长陈峭于2016年7月起开始任职,当下任期也已经超过8年。

值得注意的是,微众银行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行长一肩挑的“二把手”李南青,不仅任期期限将满9年,而且他出生于1956年,今年满68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南青于2015年10月正式接替微众银行前行长曹彤,出任该行新一届行长,要知道当时接棒“二把手”的李南青,已经年近60岁,而与他搭档的董事长顾敏则是出生于1974年,比李南青要年轻18岁。

这样的年龄相差甚远的“一二把手”搭配,在当时银行业是不多见的,也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彼时有不少担忧之声纷至沓来,认为作为一家市场地位极其重要的头部民营银行,将帅年龄如果相差太大,并不利于两者形成紧密配合,管理方式和战略推进也就难以达成共识。

根据2019年12月发布的《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关键人员任职设置7年轮岗期限,并对存量任职回避问题的整改给予3年过渡期。

也就是说,如果加上这三年的整改过渡期,留给微众银行对超期履职的管理层进行“大换血”的时间也不多了,不过,截至目前,暂未发现该行关于相关高管人员变更的动作。

不难想象到的是,多项经营指标的动荡下行,也算是微众银行在当下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待解的显性映照。而此时一众“超期服役”的高管们又该如何带领微众银行逐一攻破难关,尚需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