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毒跑道问题背后的山寨思维

反思毒跑道问题背后的山寨思维
2016年06月22日 19:57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陶舜/文 “毒跑道”问题经过媒体的几轮报道,呈现出来的事实可以说触目惊心。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毒跑道是工业废料制成的,且黑窝点离北京不到200公里,大多数塑胶跑道原料,都是保定、沧州一带几十家企业生产的,原料都是由各种橡胶垃圾打成黑色塑胶颗粒,在学校铺设塑胶跑道时,施工队会用胶水混合黑色塑胶颗粒,颗粒与胶水的比例没有标准。他们施工的时候,凭的都是感觉。

当一个地方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原料生产基本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时候,所谓的公共安全也就沦为“皇帝的新装”,其施工就是施毒,其验收就是给施毒者作担保。的确,在校园环境里面,从校长、老师到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毒跑道的侵害,然而最无辜的毕竟还是年幼的学生,他们抵抗力最弱,率先呈现出病症,成了毒跑道的人肉试纸,以身体病变为代价才暴露出了问题,催促问题的解决。成年人造的孽,却要小孩子以生命为饵才能捅破窗户纸,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这悲哀既深且重。

有关毒跑道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通过近期各大媒体不同视角的报道,已经不难拼接出一张问题拼图,专家的失格、标准的缺失、市场的混乱、监管的失职,招投标把关不严,一整套流程的全程失守,终于铸成劣币吸引更劣币的局面,这是一种必然。然而当我们看到暗访视频里面,饭桌上的从业者侃侃而谈,丝毫看不出对于所从事的假冒伪劣行径有任何的不安。在如此真实、坚硬的混乱面前,一种极不讲究的山寨精神夺屏而出。哪怕坐在空调房里划着手机看视频,仍能“闻”到山寨作坊那浓浓的废旧车轮塑胶味和劣质胶水味。

山寨思维本来可以两面看,有些时候取法乎上的山寨也是一种创新,可得其“中”,然而如果监管敷衍了事甚至久久缺位,山寨思维就会取法乎下,得乎“下下”,从而把整个行业拖到一种绝境。毒跑道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应该相信,经过这一轮新闻传播的常识普及,接下来任何一所学校再想建塑胶跑道都不会那么容易过关,而毒跑道的建设已不可能是零阻力——至少家长会在合理范围内提出抗议,最不济也还能用脚投票。

对山寨思维的规驯唯有依靠坚强无死角的法治,而在法治之内,首先应该依靠涉事学校和主管部门的监管,如果监管失职,应该在组织纪律甚至法律层面予以追责。某地教育局分管基建的副局长对新华社记者坦言,2015年之前,塑胶跑道的工程验收从未包括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检测,验收内容仅为跑道厚度等内容。对挥发毒气的跑道只验收厚度,过去的监管都是怎么做的?在一些地方,甚至在毒跑道被曝光之后还能检测出空气质量合格,令人惊诧。有些监管者对于公众质疑一问三不知,可为什么记者就能很快找到毒跑道之源,并录下证据?

看来很有必要对现存的塑胶跑道再来一次全面核查,不符合标准该拆除的就该拆除,对于其中有明显过失的责任人,该追责的应该追责。有监管制度而不畅,或者监管故意放水,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山寨和不讲究,也应该问责,情节严重的应该列入行业禁入黑名单,永不再用。有法而不执行,与无法同。唯有在法治的框架内,山寨精神当中那些优质的成分才有望汇集成为创新而不是造假的力量。对于毒跑道的一整套利益链,如果不能针对从业者和监管者进行山寨思维的解毒,那么精益求精、讲究极致用户体验的工匠精神,又能从何谈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