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师徒恩仇录:背后的博弈与无奈

郭德纲师徒恩仇录:背后的博弈与无奈
2016年09月07日 09:54 经济观察报

当大家等待郭德纲如何回应曹云金昨日的血泪状时,微博认证为“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账号只发布了三条信息,分别是郭德纲和于谦的优酷录制、郭德纲和憨豆先生的合影、德云社20周年相声专场悉尼站门票售罄。

(图为郭德纲与憨豆先生的合影,截图来自郭德纲新浪微博)

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昨日早已炸开锅的舆论场却很难平息。继8月30日,郭德纲在德云社“纲丝节”专场演出上首次颁布《德云社家谱》后,9月5日,相声演员曹云金在其微博上突然发表被网友称为血泪书的长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全文近七千字细数曹云金自2002拜师以来,其与师傅郭德纲之间的恩恩怨怨。

诸多江湖恩怨舆论各有说法,而原本只是曾经师徒关系的二人闹剧,从昨晚开始,愈加演变成一场传统师徒关系与现代商业思维的一种博弈。

德云社式的师徒制:不现代、不平等、不统一

无论是郭德纲的颁家谱,还是曹云金的血泪书,师徒二人的对弈依旧是比较传统的江湖模式,大讲道德仁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道理这东西,向来就是站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是相对成立的,可反过来就难以接受了。而现代的商业模式,讲究的是合同章法、契约精神,违约就是违约,合法就是合法,即便当事双方争论不下,至少还有公堂(法院)可以平等较量一番。

相声本为中华传统艺术,在师徒制的模式下传承沿袭本无可厚非。可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中,一个正规合法的经营资质是一门传统工艺得以扩散传播的基础。

正如被网友们视为“畸形”相声班一样,即便是当下红遍全国甚至名扬海外的德云社,也有一个非常符合现代工商管理的名字——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然而,公司徒有其名,没有其现代管理的影子。一本家谱、十大班规,原本在其他公司或许还能作为企业文化的内容,在这里成了管理“徒弟”的章法。且不论郭德纲在其中是否受同样约束,单从内容上看,尺度上如何把握,道德控制能否替代规范章程,恐怕这位著名“艺术家”需要好好寻思一番。

没必要因为曹云金的血泪书就说郭德纲太“霸王条款”,毕竟他们的条款并不现代。

除了公司模式,另一番被受众难以接受的,恐怕要数德云社的师徒关系了。在国内,尊师重教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从此次曹云金开撕郭德纲的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德云社的掌门人、爱徒、及前门生对师徒关系的三种定位。

其一,曹云金只有仨字——不平等

近7000字的血泪书,曹云金在长微博里痛斥了他与郭德纲之间的不平等师徒关系,总结起来仨字——不平等。如任劳任怨却不受师傅待见,授课被排除在外,两度被赶出家门,没签约便遭封杀等,具体细节可再阅曹云金《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不再累述。

其二,郭德纲也有仨字——报师恩

“三年学徒两年效力”,这便是郭德纲多次公开说自己收徒弟的规矩。“所谓‘三年学徒两年效力’,孩子学艺三年,在我这儿吃在我这儿睡,我教他能耐。学会了,能上场说相声了,前两年挣钱都给师傅,是报答师傅授艺之恩。”《信息时报》对此的解读为,我拿徒弟当儿子养,儿子们赚钱应该反哺师傅。

其三,岳云鹏多了一字儿——饮水思源

岳云鹏昨日在微博上力挺师傅说:“有人能够找我演出,有人能够找我拍戏,有人找我代言,这一切都是师傅给我的。”现在成名的岳云鹏也在多个采访中称拜师后就把郭德纲当成亲爹,坚持每天给师傅带一碗炸酱面,或跑到师娘家中搞卫生。而他开始在德云社工作后,很长时间没有表演机会险些被开除,后来博得了一个扫地的机会才平息了风波。

师徒制的土壤遍布——宣扬还是克制?

撇开当事双方的诸多影响因素,师徒关系制度究竟在当下是否适用,是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工厂、餐馆、武校……各行各业都有着师徒制生存的土壤,而在传统文化领域,师徒制似乎更成为学习手艺的“标配”。就以相声为例,即便现在有高校开设相声专业,当下国内还鲜有成熟的相声演员出自学院派。

此外,随着工匠精神的大力传导,“师徒制”还逐渐作为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某地党媒曾报道,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引入学校担当师傅,带领徒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一方面培养能工巧匠,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性格,有着其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加快传统技艺和先进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以适应企业对“现代工匠”的迫切需求。

不过,这种师徒制更多只是名义上的引入,在学校中更多还是以导师制归类这一现象。然而在诸如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手艺领域,大家不得不警惕是门内大搞立场斗争、动不动清理门户的师徒关系。正如曹云金撰文所描述的那样,师徒制也有变相成为现代版的剥削和榨取。

德云社与本山传媒,企业化运营实现了吗?

有人曾以郭德纲与赵本山对比,比较德云社和本山传媒。两人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必多言,但在对徒弟的管理上,一个综艺节目中对话可见差距。赵本山曾参加郭德纲主持的《郭的秀》节目,说起徒弟时,郭德纲唉声叹气:“我很失败,我的徒弟都走了”,而在一旁的赵本山却说,“我至今没走过一个学生。”

传统的师徒制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尽管此前有媒体曾乐观刊文:上世纪90年代,赵本山与郭德纲几乎同时入行喜剧队伍,一个以“二人转”起家,一个以“相声”回归。20年时间,赵本山完成了从一个孤家寡人的“小品王”到一个艺术集团全产业链的扩张,郭德纲也将相声行业从传统家族化管理带到了企业化运作的道路,两者在喜剧江湖各自为天。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至少郭德纲在这方面还并不成功。尽管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德云社在一些卫视节目及平台的出色表演风光无限。去年,郭德纲率德云社海外巡演成绩同样亮眼,甚至被《纽约时报》冠以中国相声界教父称号。今日,郭德纲微博再晒悉尼站门票售罄图,以示其在海外影响力。

跳出郭德纲与曹云金的现实恩仇,应该看到,这场互撕背后是传统伦理关系与现代社会观念之间的深刻矛盾,是人身依附模式的师徒关系遭遇现代社会的法治与道德观念产生的激烈碰撞。

或有不甘、或者无奈,但时代的变迁不可抗拒,如果不能为这种师徒关系找到在新时代下合理生存的土壤,不再合时宜的传统终会被时代遗留在身后。

精华与糟粕,总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