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理财产品,看影子银行已成中国经济的毒瘤

从假理财产品,看影子银行已成中国经济的毒瘤
2017年05月02日 19:45 不执著财经

提示:点击上方"不执着财经"↑订阅本微信 也可输入 ID:bzzcaijing

本文作者:张平

知名财经评论家、每日经济智库专家

 本订阅号全为原创,作者张平 从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中兴风作浪,到民生银行30亿元理财造假案,这都说明现阶段影子银行乱像丛生,需要加强清理和监管力度,防控监管当局之前看不到的潜在风险。

 

最近,民生银行30亿理财产品造假案把“影子银行”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在惊叹银行的内部监管如此松懈的同时,也对属于正规金融系统的银行在理财投资产品方面“玩得这么开”感到有些惊诧。

针对近期影子银行问题频发的乱像,清明节后,银监会十几天内连续发了七份监管文件。4月25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更是直接表态,“如果银行业搞得一塌糊涂,我作为银监会主席,我就要辞职。这就是领导责任。”由此可见,监管机构“下猛药”整治金融乱象的决心十分坚决。

通常我们将阳光照不到的阴影称之为影子。而所谓“影子银行”,就是游离于银行表外的、缺乏监管的理财业务。正是因为其存在于监管视线之外,所以很容易造成不确定的金融风险。

民生银行近两年来同业和票据贴现业务剧增,2015年和2016年,民生银行同业往来资产分别增长34.41%和85.76%;票据贴现贷款分别增长193.67%和109.65%。而正是由于表外业务扩张过度,才使得民生银行内部风控基本失效。

通常影子银行出问题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银行为了扩张业务范围,将大量的理财产品等业务移向表外。比如银行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公司达成协议,代销其发行的理财产品。2016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大概在60-70万亿左右,占整体信贷的比重从2006年的10%左右大幅提高至33%。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真实规模可能会更高。

而另一种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通常承诺较高的回报率,但相对应的高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披露,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在2008年以后发展迅速。中国天量的货币发行,使得社会产生了大量融资贷款需求,而传统银行无法承载这些金融需求,所以,非银行的金融中介开始大举介入。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现在的民间网络金融公司、小额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等非官方的金融机构加在一起,就可以看见整个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庞大体量。早在三年前,影子银行规模就已经达到41万亿元,占到GDP总量56.8%。而现如今影子银行的规模几乎等同于GDP总量。那么监管层为何要对影子银行进行重拳出击呢?

前些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因为实际的贷款需求以及宽松的信贷政策,开发出了花样翻新的各类理财产品,其实很多理财产品投向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融资。不过这类套路,前几年勉强行得通,但放到今天,就很容易发生投资风险。当风险问题频频出现之时,监管层也不得不对其予以重点清理了。影子银行为啥会被比喻为金融体系的毒瘤呢?

第一,这些年银行为了提升业绩,都将精力放在表外业务之上,于是发行了很多理财产品,用于风险相对较高,但收益也高的项目中去。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银行的办公区域内买的理财产品,都以为比较靠谱。没想到自己却是买了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一旦出了问题,银行方面也不会给予安全担障。所以,对于这种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理财产品,监管者再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第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能够支付高利息。作为普通投资者,面对如此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已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于是赶紧掏腰包购买,准备回家坐等收钱。

而这些民间机构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就连业内人士也觉得风险极大,因为中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额回报率的项目,普通投资者能拿到4-5%的回报率已经很不错了。显然,民间机构通过发行各类理财产品的融资已经形成了庞大而高风险的影子银行系统。

第三,影子银行的存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银行之间、在shibor之外的线下地下同业资金拆借。规模已经大到令人吃惊之地步。这些资金从甲银行拆给乙银行,乙银行再拆给丙银行。最终丙银行通过购买信托产品的方式流入房地产行业,将房价推高,或流到股市打新。

而这些资金在银行已经流转好几个环节,在层层剥利情况下,成本已经畸高,也只能进入房地产牟取暴利。这无疑会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融资。

第四,大量影子银行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楼市和股市,给市场增添了巨大的泡沫。从2015年开始,很多影子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向股市,使A股市场出现巨大波伏。

而到了2016年,各种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又进入房地产市场,通过加杠杆,助推热点城市的高房价。而近期银监会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以及证监会加强了对股市举牌和违规者的打击力度,在A股市场上的理财资金逐步流出,马上造成了个股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影子银行的潜在能量已经不可低估了。

从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中兴风作浪,到民生银行30亿元理财造假案,这都说明现阶段影子银行乱像丛生,需要加强清理和监管力度,防控监管当局之前看不到的潜在风险。不可否认,虽然影子银行治理起来困难较大,但是在严控系统性风险,充许个别泡沫破裂的情况下,对影子银行只能是义无反顾地整顿下去,这样才能净化金融市场环境,把金融资本更好的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