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被禁止,互金理财为何能茁壮成长?

ICO被禁止,互金理财为何能茁壮成长?
2017年09月21日 20:20 不执著财经

前段时间,关于ICO的话题甚嚣尘上,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群体,而且还吸引了不少中老年投资者,大有超越互联网理财趋势。而在近日,央行等七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将ICO定义为非法融资的行为,并要求立即禁止。这无疑给那些涉足ICO的人士兜头浇下一盆凉水。

ICO指的是用虚拟币去投资的早期产品或者项目的行为,类似“众筹”,投资人先用法定货币购买虚拟币,再用虚拟币投资项目,投资完成后,项目方会按比例给投资者发放代币。有的项目会发展的很好,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有的项目,却因各种因素发展不起来,那ICO参与者就可能“血本无归”。

不过,也有学者为ICO进行辩护,虽然90%的ICO项目不靠谱,但毕竟还有10%的项目是真有要做事的。但是笔者认为,ICO完全符合非法集资的全部构成特征:未经任何机构批准非法融资,通过互联网公开宣传,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代币”。而在目前情况下,监管者出重拳遏制ICO,避免更大的风险发生,应该说非常及时。

那么,监管当局为何要在此时禁止ICO呢?一方面,ICO以惊人速度发展,却未得到相应的监管。据统计,今年1月至4月新增8个,5月新增9个,6月则新增了27个。上半年项目总计融资26亿元,参与人数10万以上。到了7、8月,上述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估计全国范围内涉及资金达几十亿。在监管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任由其野蛮发展后患无穷。

另一方面,ICO乱像丛生,泡沫四溢。ICO项目的盈利模式,可简单浓缩为四个字:代币涨价。也就是说,投资者只看重代币在二级市场上的诉讼法炒作升值。这样的所谓项目融资,必然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当一个商品投机属性远超过商品属性,那么就极有可能形成泡沫,带来巨大的风险。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即是很好的例子。

ICO在野蛮生长之后被监管层勒令禁止,很多人感到奇怪,互金理财之前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就是由野蛮生长、乱像丛生,但最终还是被法律和大众所接纳,监管层只是加强了对该行业监管,而这次ICO为何却被严令禁止了呢?对此,笔者认为ICO与互金理财是完全两个概念。

首先,盈利的模式完全不同,互金平台的赚利模式可持续,而ICO只是在上演赌博的游戏。互金理财只是通过信息中介的身份,撮合个体间达成借贷关系。贷款人在合约到期后,要向出借人偿还本息。这种与实体经济相联系的借贷方式,弥补了银行在贷款上的短板,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监管部门当然会鼓励其继续发展下去。

而ICO则完全不同了,表面看ICO背后似乎有真实的项目支撑,但实际上ICO的收益多少与之前所说的项目完全没关系,关键要看来自项目发放后代币的涨跌,持有的代币在出手有人接盘之后才有收益,并且涨跌不受任何实物资产的控制。试想ICO已基本与实体经济无关,而且泡沫风险巨大,监管当局必然会勒令禁止其发展。 

再者,ICO投资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主要是其中短期的回报率非常惊人。部分ICO年化甚至超过1000倍,高收益背后不仅滋生泡沫,更会给投资者带来高风险。而在经历了去年的互金监管风暴之后,互金理财收益率更趋规范化、合理化,这样既促进了消费金融发展,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复苏,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最后,互金理财的监管制度建设已趋于成熟,目前正处于强有力的监管之下,从《网贷管理暂行办法》到《网贷信披指引》,关于银行存管、备案、信息披露的三大主要合规政策悉数落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ICO项目目前在国内既无法律保护,也没有可信的第三方机构能够对其提供者进行评估,没有实际性可言。

之前很多人盲目相信ICO项目将会像互金理财那样被法律和大众所接纳,但实际上,多数ICO是宠氏骗局,不仅对实体经济无益,而且还会扰乱金融秩序。而互金理财则完全不同,在成熟的监管体系之下,互金理财平台能够弥补银行业的短板,促进国内投资和消费,对实体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由平说财经(微信ID:bzzcaijing)供稿,观点犀利、时效性强,财经爱好者喜爱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