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宁向东: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017年04月25日 21:20 宁向东课外的话

作者:宁向东

来源:微信公众号:宁向东课外的话

【宁向东课外的话(微信ID:ningxiangdong_qh)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向东教授的随想录。宁向东教授为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个人微信公众号“宁向东课外的话”包括对财经时事热点的解析,好书阅读,以及企业管理实践的分享。】

昨天晚上,几个朋友一起感叹了自己的读书岁月。几乎每个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各自二十岁之前的读书岁月。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是物质贫瘠、精神生活单调的,但我们却都因读书而保有一段美好的回忆。那种美好与物质是否丰饶无关,完全与书相关。

那个年代可读的书不多。不让读的书,只能偷偷读,记得我第一次看到的《红楼梦》,是装在旅行袋里的。我当时可以看的书,是《红小兵》杂志,是长篇小说《新来的小石柱》和《金光大道》。小孩子看得比较多的,是各种“革命”的小人书,传阅之中,偶然地还会看到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很多小人书,没有了封面,没有了封底,但依然让我知道了“柳下跖怒斥孔老二”之外的古代世界。

我大约在6岁之后,就经常被大人锁在家里,留下喝的水,以及一个便盆。如何度过这些无聊的时光呢?就是一个人找书看。旧书看的厌了,只能想办法看些新的,尽管看不懂,但不停地乱翻也别有乐趣。

我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受到了最早的科学教育。家里有三本《十万个为什么》,分别是第2、3和第5册。记得有一本是关于化学的,虽然不懂,但每次被关在家中,就会拿出来翻看,所以,也记住了一些看懂的东西,比如隐隐约约知道了有一种东西叫胰岛素,中国人很伟大,可以人工合成这种东西。现在,还依稀记得关于煤炭和石油的一些页面。我想,那就是我自己最早的自学吧。

上小学之前,家里买了几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每天广播电台都会有轮流的播出,每次播出我都拿着剧本一边听、一边跟着唱、一边认字。所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每每央求爷爷带着我去工人文化宫,那里有个图书馆,希望爷爷为我借小说。我现在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阅读第一本长篇小说的情形:傍晚借来,我一口气读到半夜,第二天起来接着读,一个整天时间全部读完。

 

从我自己的阅读经历看,小孩子读书有如下几个条件:第一,要有时间;第二,要有吸引孩子的读物;第三,没有太多比阅读更有趣味的事情。第四,如果小孩身边有喜欢阅读的人群,更好。最后一条,不是必要的条件,但如果有,一般会非常有帮助。

最近,很多成年人组织读书会。为什么?因为在这些人心目中,对于书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他们觉得不读书,是虚度了年华,是轻视了真正的知识。不读纸质的书,他们心怀愧疚。但我以为,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读不读书,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他们是否还读书,对于这个国家并无太多直接的影响;真正要命的,是孩子们不再读书、特别是读闲书了。

少年读,则中国读;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要紧的。与这些组织读书会的成年人相比,与大多数不怎么读书的成年人相比,谁应该读更多的书?毫无疑问,是孩子,是年轻人。然而,我们的孩子已经失去了读书的时间,失去了好的读物,失去了书籍对于他们成长的不可替代性。这是非常可怕的。

首先,孩子们的时间几乎已经被各种考试剥夺殆尽。我们身为家长的,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会让孩子读一本闲书呢,还是让他去参加学而思的培训班?当孩子筋疲力尽地学完课外班,你是放他出去玩一会呢,还是给他一本科普读物?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可怜到已经没有时间去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大量阅读各种闲书和杂书。孩子们用来考试竞争的时间比例不断升高,当孩子们在财富上已经不用蹲在路边去围看一本小人书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了自由阅读的时间。我听一些家长说,即使在假期,孩子也很少能够如我们那个年代一样随心所欲地阅读。

其次,在网络时代,孩子们更难以建立起缓慢阅读的习惯。万物互联的时代,是生活和学习节奏都不断加快的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都是线形节奏的。父母们借助于手机彼此相连,完成工作生活和社交中的很多事情。我们现在很少见到父母们站在街边闲聊,不同家庭成年成员之间坐在一起闲谈书香的时光不再重现。就是清华的教授凑在一起,也是你发了几篇A,我发了几篇B。知识分子,更像是一些生产论文的工人。家长都这样了,孩子怎么能够爱书、爱去寻找有趣的书。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老师们手里都无时无刻不拿着一只手机和一个派的,你怎么渴求孩子会拿着一本纸制的书呢?

孩子也会学着上网,而一旦进入到网络之中,阅读习惯就完全和油墨书香是两回事了。现在的很多学校,都通过网络来布置作业,据说这是教育的现代化。这导致孩子有很正常的理由去上网。我总觉得,孩子上网和我们那个年代的“出去玩”是一样的,都是不受控制的意思。甚至,今天的上网还不如那个时代的“出去玩”。中国的网络上好东西不少,但乱七八糟的东西更多。据说,腾讯有一个为孩子开设的没有广告的频道,假若真是如此,马化腾就是中国的恩人。

总之,在这个年代,读闲书、读好书的孩子越来越稀缺。我想,要让孩子喜欢阅读,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到的三个条件。第一是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第二,是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氛围,周边要有足够多读书的人,聊的话题会和书籍有关;第三,要让孩子能通过读书找到更大的乐趣。我自己就是因为听了评书去找《精忠说岳》和《说唐》来看的,也因此找来了《三国演义》和看得半懂不懂的《三国志》。但我知道,这在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书是什么?书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乐趣的东西。当孩子们只有在书中找到乐趣的时候,你不让他们读都不行,于是,就有了爱书的人和爱书的社会,也就有了基于书香的文明。但在今天,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有人都不再仅从读书中找到快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意识强迫和有意识强迫所创造出来的“读书神圣感”是脆弱的,也是无法持久的。这也许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许是时代转弯的标志。

昨天是读书节,读书这件事也仿佛真成了节日现象,成了热议的话题。看了不少议论,我倒觉得我们应该在为自己惭愧的同时,多关心一下孩子们的阅读。无论读电子书,还是上网读书,这些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还在看书,在看与他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有意思、有价值的书。

人除非在幼年时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否则在成年之后突然喜欢上阅读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很多人今天之所以依旧保持着很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读书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这特别体现在闲书的阅读方面。而关乎情操的阅读,又几乎都是闲书的阅读。

少年读,则中国读;少年强,则中国强。

本文系【宁向东课外的话】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