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进去退不出来,你估值都是假的,退出才是创投本质!——达晨肖冰

投进去退不出来,你估值都是假的,退出才是创投本质!——达晨肖冰
2016年11月25日 20:40 密金融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zmjinrong_com

版权:来源 达晨创投(Fortunevc) 作者 肖冰

投资是特别理性的,人的本质又是感性的,所以做投资很累,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

做投资既要关心行业,又不能太关心行业,要踏踏实实把项目投好,最终还是追求现金回报的。

投了一个什么项目开个庆功会有点扯,退出变现开庆功会是可以的。投出去离项目退出差得老远,很多最后还是完蛋了。

未来新三板公司两极分化会特别严重,会有伟大的公司诞生,同时骗子公司也会大量死亡,倒闭的、跑路的将成为常态。

以前的募资完全靠演讲、PPT,看谁讲得漂亮;现在机构投资人尽调特别充分、严格,不是讲得漂亮就能拿到钱。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暨南大学经济学硕士。从事投资20多年,对项目判断具有独到的眼光。主管公司投资业务。2012年、2013年均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创投人”。 2015年,荣获清科评比的“中国最佳创业投资家”。

达晨创投:成立于2000年4月,是我国第一批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本土创投机构。聚焦于TMT、消费服务、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行业,目前共管理17期基金,总规模200亿元;投资企业超350家,成功退出85家。同时,已有6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6家企业完成IPO预披露等待证监会审核。

达晨创投总裁 肖冰(图/证券时报网)

由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主办的第十八届高交会系列活动“机遇与策略——中国创投2.0高峰论坛”11月18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众多大咖云集,共同探讨创投行业新的变化和趋势。论坛上,达晨创投总裁肖冰也对创投行业的变化做了分析,观点精彩、深刻:

以下为肖冰先生发言内容:

投资是一种反人性的工作

投资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

过往这几年,特别在股灾之前那一段时间,大家把这个行业变成特别娱乐化、好玩的行业,很多人热血沸腾的投入到这个行业,把它残酷的一面忘记了。

其实这只是一份正常的工作,我前一分钟还在纠结项目细节,现在赶到会场,我特别不适应。这是专业的、长期的工作,跟企业做研发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痛苦,压力更大。成功特别少,失败特别多。这可能被媒体宣传的财富故事、戏剧化故事掩盖了。

所以还是要回到它的本来面目,投资是特别专业的事情,也是特别反人性的事情,我们投这个事情特别理性,但人的本质是特别感性的,又要理性又要感性,哪有这样的人。所以投资每天特别累,对你的人性是一种考验。

寒冬还是高峰,我们并不关心

我们是一个投资公司,我们做投资的,就是把每个项目做好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对整个行业发展形势、同行的动态不是特别了解,坦率讲也不是很关心,为什么不关心呢?

因为中国的市场特别大,几个机构占行业的比重特别小。中国最大的创投公司在市场所占的份额都是微乎其微的,我想只要到美国的程度,市场的波动才会对你有较大影响。现在我们自己的规模都很小,这时候埋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另外,大家现在特别关心的是不是行业寒冬,从达晨16年历史来看,基本上过三年就会说寒冬来了,过三年又说高峰来了。我们每次到寒冬的时候,跟很多同行交流,他们说,你们很奇怪,怎么还在做投资,我们都已经休息了;还有在行业特别热的时候,你不去投好像特别没面子,别人都投了你不投好像落后落伍了。

我们一级市场投资跟二级市场不一样的,二级市场可能一下子熊市,一下子牛市,特别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要追热点,你不追就赚不到钱。我们一级市场是特别长线的投资,投资到退出基本上5-8年,你投的时候抱着追热点的心态,最终企业本身怎么样,能不能长期发展,它的本质你可能忘掉了。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既要关心这个行业,也不要太关注行业。我们从业人员还是踏踏实实把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个项目服务好,最终的结果肯定就是好的。

我们其实不太关心现在创投是2.0还是3.0,我觉得这些事情也不要太花脑筋,怎么应对这些事情?很简单,就是回归行业的本质,想清楚它的本质。创投的本质100年都不会变,创投的原理、精神,过去100年是这样的,未来100年还会是这样。

创投行业突然受关注让我受宠若惊

市场的变化我觉得有一些,感触特别深的。原来创投行业是一个特别小众、边缘化的行业,特别不被政府关注。每次召集金融行业开会,创投是坐在角落,中间的位置是商业银行、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是主角,创投是特别没有人理的行业。

过去十几年,支持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表态的层面,我们就是野蛮生长起来了,王老(王守仁  编者注)可能很清楚,我们是没有很多政府支持起来的。特别是今年,政府前所未有的开始关注我们这个行业。

“国十条”等,春天来了,好像我们一下子从边缘地带往中间走了一步,突然我们也算金融行业的高管了。金融行业的很多优惠政策,什么税收、子女上学等,我们都能享受了,感到很好。

钱也是特别多。政府的钱,以前从来没听说,现在一下子各种政府基金,基本上都是几百亿、几千亿支持我们,100亿以下都不好意思说。然后出面的领导级别是越来越高,每次接见我们领导的级别,以前市长到我们公司来都感到特别鼓舞,后来省委书记都到我们企业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支持。

募资之变:光靠PPT、演讲不好募了

前面也讲到了,募资很大的变化就是,募资突然一下子变得很简单了。我们最近也在做一个募资,以前募资基本上都是高净值的个人,没有什么机构参与我们。但现在募资百分之百是机构,突然没有个人了。

机构投资人出现以后有什么大的变化呢?机构投资人是看数据的,他是专业的,他不看演讲。以前的募资完全靠演讲、PPT,谁讲得漂亮;现在尽调特别充分,会计师、律师,尽调非常严格,不是说你讲得漂亮就能拿到钱。

现在能够提供特别完整的历史记录的创投机构特别少,所以机构投资人的钱只能投那几个创投机构,那就出现什么情况?一线的创投机构都坐在家里募资,因为都有大的专业团队会做数据分析,主动上门找最好的创投机构。主动上门,不是同学、朋友募资,那肯定不是专业的。

所以这导致我们行业洗牌加剧,有良好业绩的公司,GP的业绩非常容易,并且特别大,一下子钱进来特别多;过往PR做得好,但没有业绩记录的那些机构反而募不到钱,冰火两重天。

如果现在还向个人募资,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机构钱很多,所以向个人募资肯定要打个很大的问号。未来肯定只能通过参与母基金,看看有没有机会通过他们来介入。

这跟美国很像,美国的基金基本上都是一代一代跟的,封闭的,基本不对个人投资者开放。所以中国好像突然有点跟国际接轨了,今年开始随着国有资本、大的机构、专业化市场化的母基金出现以后,推动我们行业有了新的变化。

投资之变:钱多好项目少,看不出寒冬

从投资来说,投资说是资本寒冬,它实际上体现在对某些行业的投资大幅减少,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在减少。

我们看一下清科的数据,中小型投资在减少,PE的投资在增加,钱实际上还很多,但是钱避险的心理特别重。所以相对低的项目出来以后,这个钱就拼命的涌进去,抢那些相对成熟的项目。

看今年PE上半年,接近去年全年,从这个角度来看,PE是看不到什么寒冬的。钱特别多,好项目特别少,机构投资人对风险是比较厌恶的,或者专业机构专业能力不够,过往追风口的投资,去年、前年O2O、互联网+什么东西都很容易融到钱。

现在这样的项目大家比较害怕,比较害怕以后这个钱就投不出去了。不投那个投什么?现在新的方向很少,主流VC都在找新的方向,所谓人工智能这些东西是不是新的风口,是不是能融到很多资金,大家都在观望、布局。但是不是能融到大规模的钱,新的技术到底哪些东西大规模出现,这还在探索期。

新三板的公司我同意蒋总(蒋国云 编者注)前面说的,两极分化会特别严重。肯定会有伟大的公司诞生,同时骗子公司也会大量死亡,倒闭的、跑路的将成为常态。我们把创业板和新三板混为一谈,拿这个概念骗我们老百姓,现在它的本来面目又暴露出来,我觉得特别好。

怎么应对?既然市场在变化,我们现在募资非常简单,机构投资人非常好沟通,所以我们特别不愿意跟个人沟通,太不专业、太耗时间,要从基本原理讲起,挺累的。

我们希望把100%的精力花在投资上。我们原来没有很大的抱负、野心和理想,现在有做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LP找我们,说希望一起把达晨做的更大一些,现在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思考一下。我们要更有抱负一点,要更有理想一点,要更勤奋一点,来把达晨的事业做得更大。

所以从能力方面来讲,有能力的GP可能会趁这个机会做大。我们看现在募资的规模越来越多,就是说单笔募资的规模确实在加大,当然我们自己也身在其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变化。

估值都是假的,退出才是创投本质

所谓专业化喊了很多年了,我们说要向美元基金学习专业化,要重度垂直细分。

我们达晨推三三制,三个人看特别细的行业,投教育、医疗,投药的就只能看药,把这几个人搞得特别专业化,你才能比别人赚更多的钱。长期持续赚大钱肯定是取决于你的研究能力、专业判断能力,赚的是大部分人看不懂的钱。

人民币基金要支持实体经济。其实目前热的是某几个细分的行业,但中国缺多少东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除了有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行业以外,很多企业其实都是嗷嗷待哺的。

环保、军工这些东西没人看、没人投,投这些看不上、不性感、不好玩、不是市场热点,人人都投互联网,因为觉得它很炫。投了什么O2O项目可以天天秀,投了制造业项目,真正的硬科技项目都不好说,中国已经变成这种局面了。

我觉得我们关注点还是要多一点,特别是人民币基金,要更多的支持中国的创新行业。不光是追风口去投,特别是不应该追求投了以后估值提升了多少倍,为了这个去投资,我觉得挺累的。

投了一个什么项目还开个庆功会,我觉得有点扯,应该是最后退出,变现以后开庆功会是可以的。投出去离项目退出差得老远,很多最后还是完蛋了。

还有很多人是为了融资去投资的,他说我不投这个项目可能赶不上这个热点,赶不上热点就募不到钱。拿投资人的钱去做这种事,我觉得是不太负责的态度。

我们最终还是追求现金回报,不要看基金好像说多么的性感那些东西,没什么用。多少概率讲了没有用,最终还是赚现金回报,这是我的观点。

我们定义是创投,那你就应该支持中小型公司,你看五年以上。五年、十年,没有这样的心态,不去做这种事情,你就不是做创投的,你是披着创投的外衣,做着投机的事情。

投资,投进去退不出来,估值不能卖,那都是假的。所以,特别是本土人民币基金,还是踏踏实实,不要管2.0、3.0,我们还是1.0阶段,那时候是最好的阶段。没有退出我们就投很多公司,长期成长,后来这些公司都赚了大钱,不要追概念故事,不忘初心,不要忘了本质的东西,不要被虚幻的东西所诱惑。谢谢!

End

【案例】16年前卖掉乐百氏,他想和你谈谈失败和放弃

来源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口述:何伯权,作者:April张。

16年前,达能「天价」收购了中国饮料品牌——乐百氏。时隔16年,达能宣布:将整体抛售乐百氏。这几天,整个食品圈都在关注这件事:达能把乐百氏给卖掉了。这家被「雪藏」十余年的知名饮料品牌,即将脱离法国食品巨头,再次回到中国人手中。

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原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先生。关于创业失败、放弃,甚至卖掉自己一手带大的企业,想必这些是大多数创业者恐惧、不甘心的事情。而何伯权先生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经历,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对此的感悟,还有他如今转做投资人的一些经验总结。创业路上,船在人在的精神令人击节赞叹,急流勇退的态度也不失为智者所为。

回顾乐百氏创业出现的三个问题

现在我大多数时候的身份是个天使投资人,很少再有人提起我也是创业者。

1989年的时候,我创办了乐百氏,后来乐百氏被当做成功案例入选哈佛大学教学案例,我去讲课的时候,就实事求是地和他们一起剖析乐百氏的得失,当时自己总结了乐百氏创业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产品推出的时点不得当。

我们当时的竞争对手娃哈哈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并成为主要的利润贡献源。当时乐百氏也考虑上碳酸饮料,叫今日可乐,但由于我们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趋势,所以最后也放弃了这个产品,转而推出了茶饮料。现在来看,当时推出茶饮料还太过超前,那时茶饮料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必须花大力气去推广,不像现在市场已经打开,随便哪家企业都可以钻进去做。

第二个问题:经销结构搭建不合理。

乐百氏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各种产品分开来做,所以麻烦接踵而来。起初产品少的时候问题暴露不出来,产品线一多,问题立刻变得严重起来。下面分公司都喜欢卖水和酸奶等好卖的东西,比如当时给一个公司下达1000万的销售任务,他们只要把心思稍微放在水或酸奶上面,就可以轻松完成。但如果把精力放在茶饮料上,取得的销售额可能只有300万,这样谁也不会把力气花在新产品上面。

第三个问题:由于我自己眼界的局限性,错过了农村市场。

作为广东人当时我身边的人普遍不看中央台,我也不知道中央台的广告威力。而娃哈哈比我们早几年前就选择了中央台,依靠它打开了农村市场。后来我们重新抢夺农村市场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过娃哈哈。

这里我们还犯了一个错误,当时我们把市场重点放在了东北、华北、华东市场上,错误地放弃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广东市场。娃哈哈在家门口的浙江市场的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10%以上,而我们在老家广东地区的销售额连这个零头都不到。

创业者该不该卖公司

我在哈佛讲案例的时候,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要卖掉乐百氏。当我讲到我在国内做了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公司最后卖给了达能,哈佛的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为此感到惋惜,他们不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相反他们会竖起大拇指,并大声说恭喜。

但最近,我看到的几个创业者离开自己创办的公司时,媒体报道的角度除了悲情还有就是很不赞同创业者这种套现方式,这和当年对我的报道还是一样的。我当时考虑中国五年之内都无法理解卖企业的这种行为,但事实上,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是不理解。

我知道在国内大多数创业者的梦想都是能做成百年老店。但做企业是涉及激情、团队、市场、品牌管理方方面面的。10年时间,我已经没有激情了,很难再走上另一个高峰了,继续和娃哈哈打又怎么样,最后也只能是第一、第二的区别。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在创业阶段,我和团队的激情促使了乐百氏的成长壮大,但公司做大后,如何继续维持发展,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企业大了之后面临的是规范化,国内企业和企业家在这方面,当时是很欠缺的,所以不如交给成熟的管理公司。

除了个人选择,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也非常关注政策风向。当时整个经营环境已经转向,风险与创业时相比倍增。我退出乐百氏之前,每天生产的饮料800万瓶左右。

这种势头引来了许多人的嫉恨,当时每年我会收到10-20封的勒索信。我也是顶住压力,向媒体做工作不要炒作,一旦炒作,大家都不喝了,只要市场一两个月不行,公司分分钟就可能倒闭。我的名誉、地位、财富都寄托在这样一个公司上,我承受不起这样的压力。所以从引入达能开始,就想到了退出,只是想分步退出减少震动,震动太大也是达能所不愿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做更大,要赚更多的钱,不再是我的追求,那时,我想的是家庭、健康的身体和个人爱好,我需要另外一种人生。人不可能永远在自己最好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经历,而且越早开始越好,那样你的学习能力会更强,而不是凭经验去做事。这或许也是近两年很多离开自己企业的创业者选择做投资的原因。

其实,真正做到百年品牌的企业也屈指可数,同仁堂、全聚德、茅台,这些企业能存活到今天,主要是占尽历史机缘。国外的品牌像现在可口可乐是谁的?与创始人没有关系,苹果再过20年,与乔布斯有多少关系?企业做百年,主要是一个机制,交给谁让企业更有生命力,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企业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唯一。

从经济层面上,企业就是一个商品,就像做一瓶水一样,做出来就是要变换成为价值,至于卖不卖,舍不舍得,应该要看到价值。一瓶水3分钱成本,别人出2分钱,肯定不卖,但是别人出2元、20元呢?企业也一样,如果别人出1000万你不卖,10个亿呢?100个亿呢?

我的投资逻辑

卖掉乐百氏后我出国学习考察了一段时间,当我再次回国的时候,自己的身份转变为天使投资人了。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创业的年轻人很有帮助,毕竟我对做企业很熟悉,对一个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很了解。

天使投资跟VC有一个很大的区别,VC有很技术化的一些套路,而天使则个人的色彩非常浓,有的人真是凭借第一感觉,有的人就要坐下来看三个月。

我几乎从来不会看BP,只是靠听,而且听的时间很短。对方讲完之后我激动,他也激动,大家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共赢,自己就会立即投资。其实这也是考量双方的交流能力,我要听得明白,因为做天使投资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也要看我讲的时候,对方是不是清晰,有没有一种很好的交流能力。

作为天使投资人要考虑怎么跟管理团队合作,我主要关注三点:

第一点:管理团队的动力;

第二点:管理团队的能力;假如他将自己的钱全部投进来,动力不需要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能力的问题,做起来也简单的多;

第三,划清边界;我是天使投资人,跟管理团队大家的分工是怎么样的,边界怎么样,这个也非常重要。

我对创业者的一些建议也是大同小异,做一个项目有五点需要提前考虑:

1)要符合大的趋势;

2)要关注消费者的利益;

3)要注重品牌传播;

创业者一般都信心十足地说我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好处是什么,其实你更应该关注的是用什么方法将这种利益传达给你的消费者。现在花钱最多的就是将你这个信息告诉消费者,让你的目标消费者知道,这个成本还是最高的,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每天接受的信息非常多,怎样将你的利益点能够传播出去,值得每一位创业者思考。

4)团队要有相关的行业经验;

我发现一般做一个项目,越没有经验的人越大胆,越没有经验的越有信心。但创业毕竟还是离不开经验,不然你会再走别人的失败之路,所以这个团队有没有相关的行业经验非常重要。假如没有,你知道这是一个缺陷,就要在外面请一些有经验的人,这样会降低你失败的概率。

5)创业早期需要重点突破。

很多创业者往往会看书,而且都是挑一些大公司的书看,这最后使得自己比较追求大公司那种面面俱到的结果,而不是全力做好一点。实际上创业真的是找准一点,然后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相反追求面面俱到会将你引向失败。

之前我看过一个创业阶段的公司,他给我看报告,产品质量、价格、品种跟市场布局,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正排在行业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各个环节都还行。我说你惨了,你创业阶段做到这样的话本身就没有竞争力,早期创业必须要集中资源突破一点。

很多时候,创业是要切入一个市场去赚钱的,如果没有差异化,那么就等于没有切入点。如果你的切入点很长,要先做一再做二做到三才成功,那我也不看好。我一般会跟创业者探讨如何收窄市场,就像一根铁棒,是没有什么用的,但是要做成「针」就有用,很容易就刺进去了,创业一定要从最窄的地方切进去,然后再慢慢放大。

创业失败的意义

在我近些年接触的创业者中,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创业者越来越年轻了,想要做的事情格局越来越大了,这是好事,可我也想提醒年轻的创业者要提前思考一些问题。

创业是件很复杂的事,包括能够吸引到别人去投资、能不能管理一帮人、市场判断是否准确、遇到大事的心态是否成熟等等。当然,假如创业者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只想开个小店、做些小生意,那就没有问题。但你千万别一上来就以乔布斯、盖茨作为目标,那就太痛苦了。

90%的创业者很可能都是失败的,真正成功的不多。创业者之所以成功率低,是因为没经验,年轻人有时间、有精力、有干劲,但他缺经验,缺失败经验。

以前我在乐百氏的时候,招了30多个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智力都很高,但带来的全是可口可乐的成功经验,你很难跟他们解释如何创业,他们在外面学到的都是成功经验,而对失败的经验,信息不够。我自己是不断犯错误,不断交学费,几十万、几百万的错误都不算学费,几千万、几个亿的学费都交过。

所以我也跟我的儿子说别以我为榜样。创业失败率很高,第一次创业别期待成功,我就很怕我小孩第一次创业就立刻成功,因为这样会隐藏危机,你的能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创业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一次不行二次、三次、四次。

那么如果失败了怎么办?那就要审时度势,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弃,然后重新飞翔。放弃和坚持哪一个更容易?我觉得放弃有时候比坚持还要难,而且还要重要。

首先,放弃需要审时度势。我们要考虑,现在是不是需要改变,人要改变是最难的。其实每一个创业者都经历过很黑暗甚至快要死去的过程,而且只要你继续在做企业这条路都会面临这些难题。

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的压力就是我没有做好,我失败了,我怎么去面对失败,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压力非常的大。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失败或者做得不好,人都是这样,你每个阶段都会看到比你更高更有能力更有成就的人,你没有到某个阶段就看不到。

其次,放弃往往意味着承认失败。你决定放弃的时候就需要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需要勇气的。同时,放弃也需要有一种收拾残局的能力。

还有一个就是对未来再成功要有信心,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下决心去放弃。而我们往往由于不敢面对失败,不敢面对收拾残局,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开拓未来,所以在知道坚持下去已经没有前景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就僵持下去。实际上放弃不等于是放弃你的事业,我们有很多好的想法都是通过不断改善,不断放弃,不断去做新的东西得出的。

事业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做人上,要回去看看自己最初的本心是什么,看看你现在的状态跟你最初想做这个企业的时候或者开始进入创业的时候比,是不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中国许多企业家以为,企业赚钱就是唯一的目的,根本上没有生活。一些人认为,一个企业做大之后,还可以解决就业,但事实上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背后是「白骨累累」。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3G版”密金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