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抢先加息?!央行加息真的遥不可及吗?

中国应该抢先加息?!央行加息真的遥不可及吗?
2016年12月13日 21:10 密金融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zmjinrong_com

版权: 综合新华网、凤凰财经、中国证券网、网易财经、新京报,明晰笔谈,作者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黄生看金融(fengyuhuangshan) 等

美联储加息或成定局!中国股市、房价面临大动荡

北京时间周四(11月24日)3:00,美联储FOMC公布11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纪要中鹰啼嘹亮,十二月加息或已成定局。

会议纪要称决策者们基本同意加息可能性继续增强。在票委与非票委之中,大多数与会者称,“相对迅速地”加息可能非常适宜。部分与会者辩称,应当在12月份加息,以保留美联储信誉。

几乎所有票委认为,经济前景所面临的短期风险“大体平衡”。少部分票委担心,如果美联储听凭失业率下滑至太低的水平,可能需要大幅加息,进而造成经济停止扩张。一些委员认为就业市场已经接近或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许多委员认为若就业市场过热会构成稳定性风险,但一些委员认为就业过热也有好处。部分委员认为目前就业闲置情况依然较为显著。

委员推迟对长期政策框架的决策。部分委员认为利率接近下限时要谨慎。一些委员认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与堪萨斯城联储主席乔治倾向在11月加息25个基点。

加息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分析机构预测美联储在12月13-14日的议息会议上加息概率达到100%。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加息0.25%,但有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加息0.5%的可能。原因就在于特朗普明年一月上任后采取的大幅度赤字财政通胀政策,美联储必须逆周期调整,这才能把美国通胀风险压力压下去。倘若真的加息0.5个百分点,那么影响将非常之大。

1、人民币汇率

美联储加息受冲击最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特别是资本外流的巨大压力。近期,美元持续走高,美元指数已经突破100强弱分界线,进入强势区间。这必将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加剧,特别是SDR里的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近期较大幅度贬值就是美元走强的作用力。一旦美联储12月份加息,那么从现在开始到12月12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期间,美元继续走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国家货币则将继续贬值。

美元对人民币半年汇率走势图

货币贬值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资本加剧外流。这对于在美联储零利率、超级量化宽松期间资本大举流入的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或冲击最大。因为那时流入的资本助推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泡沫,这时开始大举流出正好刺破泡沫。而泡沫破裂导致的风险是巨大的。美联储每一次进入加息周期都会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与风险。

2、黄金

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升高对黄金也是利空。黄金ETF基金连续10几个交易日抛售持仓,金价承压跌至半年新低。但是,笔者以为金价目前已经在底部,加上中国央行大幅度增持黄金,黄金白银价格或只有最后一跌,也即:美联储12月份加息这最后一个压力了。就此而言,现在增持黄金或正好抄在底部,也许是个好时机。

3、楼市

对于中国来说,首先,人民币贬值,国际投资者投资的人民币资产会相应缩水,流向中国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会减少,资产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和人民币贬值的“双重损失”,会推动这部分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其次,人民币贬值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减少,进而会降低国内资本的流动性,那么国内用于投资房地产的资本将减少,对房价来说是一大利空。

不过,美联储加息后央行通常会出台应对政策,以减轻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房价的起落还要看央行调控后的情况。

4、股市

美联储加息对股市利空是毋庸置疑的。特朗普当选后美股曾疯狂了一阵子,主要是因特朗普力主办好国内事情,并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令美股异常兴奋。但这种短暂兴奋或被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熄灭。从目前看,加息对股市利空的原理还未被任何理论颠覆。对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A股在内也都大利空,但中国A股已经脱离基本经济规律与市场规律,在强大有形之手的左右下,是不惧怕任何利空而可能依然强劲的。

从历史数据看,1994年以来的三轮首次加息中,上证指数在首次加息后的1个月内都是下跌的,首次加息后一季度的表现也不佳,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当时中国国内的其他因素密切相关,与美联储加息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理由是,在1994年、2004年时,在美联储加息之前,上证指数也处于下跌之中,所以美联储加息未必会直接导致A股下跌。

欧洲垂死挣扎,奋起反击美国,中国加息会到来

刚刚,欧洲央行公布三大利率不变,并且决定将QE期限延长到2017年12月,然而这不是最重要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从明年四月开始,购债规模将从目前的800亿欧元缩减到600亿欧元。

该消息公布后,欧元汇率往上跳涨,涨幅80点,就是因为受到缩减QE规模的影响。

但是认真分析就可以知道,欧洲央行这次利率政策,非常的脆弱,一是并没有在利率上下文章,二是延长了QE期限,三是缩减了200亿欧元规模的QE,可谓无可奈何。

维持利率不变和延长QE期限,对欧元都造成打击,唯一不痛不痒的缩减QE规模也不会对欧元形成实质性的支撑,仅仅是为了跟随美联储加息所做的垂死挣扎之举。

这样下去,尽管短时间欧元会反弹,但是还是会继续疲软下去,因为相对接下来美国的加息,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力度还是太小。

但是欧洲在面临脱欧公投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在意大利、德国银行业屡屡爆发危机的情况下,欧洲能够做出缩减QE规模的决定,已经非常不容易。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日本为了对抗美联储加息,实际上提高了利率,就是将货币政策目标由过去的宽松规模,调整为盯住国债利率为零,实际上由过去的负利率调整为零,等于加息。

日本这一招,对欧洲和欧元的打击很大,表面不说跟随美国加息,但是行动上在加息,等于和美国一道在剪欧洲的羊毛。

土耳其也非常的狠,为了对抗美国加息,减少资金外流,采取了加息的方法,而且是抢先加息的方法来应对。这是非常狠的一招,但也是没办法的一招,也可能是最见效的一招,就看加息到什么程度,但同时也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伤害。

墨西哥也同样是这样,因为特朗普上台之后,对墨西哥经济打击最大,墨西哥货币暴跌,为了对抗美联储加息,墨西哥也同样采取加息的政策。

2015年俄罗斯也面临这种情况,当时俄罗斯的外汇储备高达6000亿美元,但是资金迅速流出俄罗斯,导致俄罗斯外汇储备发生危机,最终普京大幅度提高利率,但是仍然没有阻止俄罗斯卢布汇率的崩溃。

当前的土耳其,还有墨西哥的加息,虽然短时间内维持了本国货币汇率反弹,但是很快又进入了下跌过程,加息有一定的效果,能阻止部分资金外流,但也不是最有效果的。

欧洲央行今天的举措,非常的温柔,远没有土耳其、墨西哥的加息政策来得猛,因此欧元的反弹注定是短暂的,滑入深渊是必然的。

而现在,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抉择,如果美联储加息,如果中国资金外流严重,中国会跟随美国加息吗?

从理论上讲,中国可以跟随美国加息,虽然中国说人民币汇率是市场化的,但是实际上中国的汇率一直是紧跟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空间一直不大。

就如香港的联系汇率一样,采取了紧跟美元的汇率政策,采取这种紧跟美元的汇率政策,必然丧失利率政策的独立性,美国加息,那么中国也应当加息,否则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就会失衡。

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储备美元,然后发行人民币,这等于是以美元作为信用基础在发行人民币,这样必然导致中国的货币政策也要紧跟美联储加息。

同时中国的通胀也已经起来了,食品价格上涨,连大宗的煤炭、螺纹钢等价格也飞涨,房地产价格高企。通胀和资产价格高企,都说明中国有加息的基础。

中国央行的高官也刚刚表示,中国未来不排除加息,这是一个重要的吹风信号。作为央行官员,对外表态是非常慎重的,一旦表态说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提前的吹风,至少加息已经在央行的考虑范围之内。

如果中国未来不加息,那么就要放弃人民币汇率,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还要继续贬值,是让人民币继续贬值,还是加息,已经是当前中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尽管中国会采取资本管制,而且资本管制是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中长期必须要有两个选择:一个加息,另一个尽快贬值到位。

在对抗美国加息上,俄罗斯去年已经成了烈士,土耳其、墨西哥现在正是壮士,欧洲注定是未来的烈士。中国通胀已起,资产泡沫尚存,美国12月加息,中国加息还会遥远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通胀升温,中国应该抢先美联储加息?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称,近期股债汇“三国杀”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此前不断强调的通胀预期升温,只有通胀才能逻辑自洽地系统解释当前的一系列现象,并推演未来趋势。

随着通胀不断抬头,全球货币收紧的预期持续升温,12月美联储加息概率超过90%,市场上调2017年美联储加息次数到2次以上,经济学家也渐渐开始热议中国加息的可能。

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称,目前中国加息条件尚不完全成熟,而12月15日美联储很可能率先加息,仍需观测明年其加息的进程和影响,以及中国通胀、经济运行等数据的变化,才能判断加息条件是否成熟。

然而,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此前则指出,从价上看,虽然央行没有加息,公开市场各类工具各种期限的操作利率也维持稳定,但实际上央行通过“缩短放长”的策略已经悄然提高了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综合资金成本。

中国央行加息真的遥不可及吗?

从基本面、政策面、内外均衡考虑加息可能性

加息有可能?外部力量持续施压

的确,加息有其一定合理性。从外部环境看,今年5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承压下行,近来短期外债压力的凸现更加剧人民币贬值预期,再叠加美联储12月大概率加息的脚步临近,人民币加息无疑是一条合乎逻辑的应对之道。人民币从去年“811汇改”开始持续贬值,11月以来,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助长美元人气双重因素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几乎突破7的关口。虽然最近一周汇率略有回调,但仍处于高位。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预期会引发资本外流,而加息可能是缓解资本外流最快见效的一项措施。此外,美联储12月加息几成定局。美国上周公布的GDP、PMI、就业数据十分强劲,三季度GDP年化3.2%,创两年来最佳;11月ISM制造业PMI 53.2,创5个月最大增幅;11月非农就业数据失业率大幅优于市场预期,创下9年多来新低。美国经济进一步复苏的证据成为了美联储加息的重要依据,而联储加息很有可能带动世界范围内的加息,进一步加剧中国的资本外流。

加息是幻想?基本面不过热,资金面依然紧

从内部来看,加息在短期缺乏有力的基本面支持。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L型突围重要阶段,虽然近期表现尚属稳健,但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更谈不上过热。10月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数据总体向好,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房地产行业陆续出台各地方的调控措施,未来不排除经济增速出现新常态下进一步放缓的可能。

从政策面来看,虽然“去杠杆、防风险”已成为政策重心,但政府绝无意“暴力”去杠杆,2015年通过多次降息降准释放的多余流动性应该不会在短期内通过加息收回。相反,央行采用了在公开市场减少净投放,并通过“锁短放长”的方式抬高资金综合成本,拉长资金期限,造成资金面紧平衡的方式温和引导企业“去杠杆”。例如,上周后三天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净投放,并据彭博报道还与部分银行进行SLF操作投放流动性,种种迹象显示央行仍有意呵护市场流动性的总体充裕,尽显“温和”用心。

从资金面来看,虽然央行有意温和“去杠杆”,但短期内资金面仍显偏紧格局。在央行连续数日净回笼以及相关部门出台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新政显示限制广义信贷扩张的用意后,上周资金价格一度飙升。而进入12月下半月后,随着年底考核、跨年资金准备、2017年春节较早等因素综合作用,预计资金面又将出现周期性紧张。此时央行更可能会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缓解资金短缺,而加息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可能性小之又小。

美国具备加息条件,我国暂不具备

我国目前情况与美国不同,美国具备了加息的条件,但我国暂不具备。美国加息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当前美国经济基本满足了两大政策目标——物价及就业都基本达到美联储所设定的目标水平,二是美国政策利率过低,美联储必须尽快加息为未来货币政策提供空间,否则就会如同耶伦在11月国会演讲时所称,如果把加息推迟太久,可能最终会为了避免经济偏离政策目标而不得不骤然收紧货币政策。

再看我国,我国经济虽有所回暖,但是仍未出现明确的长期上行趋势,更没有经济过热的迹象以表明紧缩政策的必要性,相反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重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方向还为经济增长埋下了不确定性。

短期内加息概率低,中长期不能排除

综上来看,我们认为短期内,在中国经济仍面临L型突围、未来增速仍存在不确定性、基本面亦不过热、去杠杆力度又很“温和”,资金面已经中性偏紧的背景下,加息概率并不高,而更可能是维持当前的货币政策“非典型紧缩”,即通过公开市场“缩短放长”提高所投放流动性的综合成本,加强影子银行和理财业务监测和限制抑制信用扩张以系统性推升资金成本,同时也起到放缓信用创造速度紧缩货币供应之目的。至于外部带来的汇率贬值压力,我们暂时仍可以通过某种程度的资本管制和汇率干预予以缓解。

但从中长期看,如果人民币贬值预期难以消解、资本持续外流并导致外汇储备告急,就不能排除加息的可能性。事实上,11月底土耳其央行已经在美元升值压力下无奈加息,此前土耳其总统还曾呼吁降息以刺激经济。此外,墨西哥央行副行长11月下旬也曾表示,墨西哥可能会追随美国的脚步而进一步加息。

可见新兴市场国家在面对强势美元时十分无奈,三元悖论也是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

以后向银行借钱,可能要多给利息了

其实,自从2012年6月这轮降息开始,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7.05%下降到现在的4.9%,下降幅度高达30%。利率的下降,直接意味着月供减少,然而现在,形势已经变了。

近几个月全球通胀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特朗普新政可能改变全球通胀预期,再者,货币宽松导致全球资产价格泡沫,继续宽松的潜在风险巨大,而且,如今美联储加息周期重启已经成为确定性事件,欧洲、日本央行由降息转为维持利率不变,中国央行货币市场利率将收紧。

哎!简单地说,低利息借钱的时代正在结束!以后可能我们向银行借钱的成本又要高了!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3G版”密金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