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比战争更残酷的危机在逼近。。。

警惕!比战争更残酷的危机在逼近。。。
2017年05月01日 21:10 密金融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zmjinrong_com

版权: 来源 明人明察(ID:mrmc678) 

要洗劫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快的最有效的最残酷的方式是什么?是军事战争吗?二战那么惨烈,苏联从战后到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不过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答案是金融战。被美国金融战洗劫成功的俄罗斯二十多年都没有恢复到以前的工业水平,而且按照现在的趋势看,再给俄罗斯二十年,也恢复不了苏联时期的强大的工业能力。不光是苏联,被金融战洗劫成功的阿根廷,现在一半多国民还处于贫困状态,至今不能走出那个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日本被美国金融战洗劫,从“失去的十年”到“失去的二十年”,经济已经失去了锐气。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二十年了,让亚洲的四小虎,现在还是病恹恹的。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先祖,是为了宣誓要不忘初心,让江山不变色,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戎,以前是指军事战争,现在应该改为金融战争了。核武器时代,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了,大国之间的金融战争上升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战争,不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财富分配。既然用资本发明了更好的财富再分配方式,何必还要用军事战争那种笨办法。

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国家的共识;但是通向伟大复兴的崛起之路,绝不会平坦,有很多荆棘,也有很多陷阱。有很多门槛需要跨越,有很多风险需要拆除。

现在,中国要解决的最主要风险,一是信仰危机,二是金融风险。信仰危机,突出表现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中国革命道路被妖魔化,中国社会制度被丑化,这个是意识形态的舆论战范畴。以前已经讲过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本文重点讲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心脏,金融出现系统性风险,经济就面临着整体崩塌的可能,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也面临被洗劫一空的危险。

金融出现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的另一种说法。防范金融出现系统性风险,就是防范金融危机。

如果说中国经济六十多年,最大的幸运是什么?我认为是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也就是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

现在,防范金融危机,已经成为高层对经济的最重要关注点之一。中央最近已经把防范金融性系统风险,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最新一期政治局集体学习,更是把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作为学习内容。党要管金融,不能把金融交给那些“芝加哥男孩”任性使用,这才是正确的姿势。

高层的态度,说明了中国防范金融性系统风险的急迫性,当然也说明了中国现在金融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还在可控状态,但如果不及时化解风险,就可能失去控制。

要化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就要先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是怎么来的。我不认为这是经济自发的结果。

美国要让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说难其实也很难,必须要让这个国家按照自己期待的路线图进行金融改革。说简单其实也简单,提前布局,提前培养人才,等待这些人走上金融的关键岗位。只是这个等待的时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个好的猎手,就是要学会等待。

金融危机的爆发,从来都是需要条件的。条件不具备,金融危机也没有爆发的可能。新中国六十多年,没有爆发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危机的条件一直不具备。这个条件,就是金融自由化。

金融没有自由化,想发生金融危机也没那么容易。

尤其是进入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现代的金融危机,都不是自发的结果,而是人为造成的,可以说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要出现金融危机,就必须先进行金融自由化。要金融自由化,就必须先金融改革。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本来日本是一个金融管制很严的国家,所以战后的日本,长期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八十年代,是日本特别嘚瑟的时代,当时的日本富豪,喜欢全世界买买买,SONY购买“美国的灵魂”——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三菱重工购买“美利坚标志”——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当时的日本富豪真是挺像现在的中国土豪。

在金融方面,日本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从当时的日本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样子。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先是在1985年接受了广场协议,日本相对美元大幅升值,协定签订之前,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5%。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这一招当然也会削弱日本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让日本产生稳定升值预期,美元资本进入美国,套利,爆炒日本资产,把日本资产,主要是债市,股市和房市,都推向高点。这一切发生在美元的扩张周期,由美联储向世界提供廉价美元。就跟前几年的美联储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向世界倾泻美元一样。

光有升值预期还不行,还必须解除金融管制,拆除金融防火墙,让资本可以自由进出。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请美国人给制定金融改革方案,启动金融自由化改革。当然,这样的改革,也要有师出有名,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名义就是:日本国际化。有没有觉得很面熟?不错,中国前几年的金融改革,也是喊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口号。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不应该?应该。但是要在合适的时机,按照合适的顺序,做合适的事。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是时机错了,顺序错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这两年,开始重视金融风险了,为了保外汇和汇率,限制资本流出,这等于暂时中止了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以人民币国际化名义推动的金融改革制造的问题,却不会随之自动消失。日本当年以日元国际化名义放松金融管制,代价惨痛到无法想象。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把日本的金融防火墙给拆了,外国资本出入自由了。这个时候日本的资产价格已经快高上天去了。股市大涨,高到什么时候,日本的股市市场从1986年1月进入大牛市,4年上涨了3倍。再以日本房地产价格为例,日本人回忆:“其实一直到1980年,房价还和整个70年代差不了太多。真正开始疯涨还是在1985年到1989年之间。1980年同样一套30坪的房子在京都市中心还只要3000万日元,涨得不算特别狠。但是1985年就要5000万日元,1987年就要8000万日元了”。到1987年底,日本全国土地的时价总额为1673万亿日元,是国土面积为日本26倍的美国全国土地时价总额的2.9倍(引自时代周报《日本房价启示录》)。

人类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全球最大空头大师詹姆斯•查诺斯2013年曾称,中国当下的房地产热酷似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巨大的房产泡沫规模无疑将载入历史,并将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沉重打击。据其试算,从建设成本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估值已升至GDP的300%~400%,而1989年日本的这一比例为375%。现在四年又过去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估值又增加了多少?

后来,日本果然发生了金融危机。1989年,日元开始升息,利率从持续两年多的2%调整到3.25%,很快,新任日本行长又把利率调高到4.25%。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银根对策,土地价格下跌,随之房价下跌,银行出现呆账坏账。这是日本金融危机的内因,当然也有外因:美国因素。事实上,日本的这一波金融改革就是美国软硬兼施的结果,等到时机成熟,美国资本就出手了。日本的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美国投资基金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成份股,用拉高成分股的方式,推动指数上涨,同时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建立起足够的沽空仓位后,开始抛售吃进的日经成分股,引起日经225指数的下跌,美国投资基金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同时运作,把日本股市的泡沫击溃。

最后的结果是日本的股市跌去80%,房地产价格跌掉了90%。资产泡沫的刺破,也传导到金融和经济系统,大量银行和企业破产。这场危机,打断了日本高速发展的进程,迎来了停滞时代。日本的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一是外部有美国压力,二是内部有内鬼配合。本来,不按照美元升值和金融自由化,日本还不至于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有计划施压,日本内鬼有计划配合。内鬼,内鬼,内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光是日本,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也是在金融自由化改革实施之后出现的,拉美国家当时主导金融和经济改革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芝加哥男孩”。

芝加哥男孩,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对一群智利籍经济学家的非正式称呼,这些经济学家都在芝加哥大学接受教育,西方国家设立各种基金或奖学金,为这些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人才,经过精心包装之后,然后输送回他们的国家,影响他们的国家的学术系统和经济改革。1973年,美国支持的依靠政变上台的智利皮诺切特启用了大约30个“芝加哥男孩”,以经济自由主义来治理国家,结果引致国家经济灾难。“芝加哥男孩”并非只是智利的特有现象,从50年代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开始资助芝加哥大学,为拉美国家培养经济学家,灌输新自由主义思想。这些经济学家回到国内,得到重用之后,推动经济改革,开出的药方无一例外的就是经济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也就是美国向中国极力推销的经济改革方案。这些“芝加哥男孩”真是没有辜负美国的培养之恩。

以阿根廷为例,阿根廷自1989年阿根廷长期奉行的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和国企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后,就放开了对外资的限制,没有外汇限制,货币自由兑换,资本出入自由。大量国有资产被出售,金融系统的国有股比例从改革前的1992年的82%下降为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的40%左右,外资在阿根廷银行的股份超过50%,这个时候就发生了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大量资产被外资廉价收购,,民众收入大幅下降,全国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美国不遗余力的通过为其他国家培养学者的方式,对外输出学术规范、思想观点以及话语体系。这些培养计划都是由美国的各种基金会出面,美国的基金会成为美国情报部门的触手,这已经不是秘密。据美国作家马克•佩里《美国中央情报局秘闻》一书:自本世纪以来,美国情报机构在一些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加紧特工组织的发展工作,他们有计划地每年在中国政府机关、经济、文教、宣传部门邀请一些对国家决策有影响力或潜在影响力的人士访美或赴美学习考察。中央情报局往往将经费拨到这些基金会的账上,然后这些基金会再以自己的名义把钱“捐助”给中央情报局指定的对象。(王绍光: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

回到中国。改开之后,以美国的福特基金会为主体,也给中国培训了一批经济学家(当然不会全部接受新自由主义观点,但是有大部分人接受就够了)。这批学者后来回国之后,也纷纷走上重要岗位,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成为一时的显学,中国也启动了经济私有化的过程,经济土豪批量制造,贫富差距迅速拉开。但是幸运的是,中国的金融自由化一直滞后于美国的期待。

98年中国避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一个原因是中国当时还没有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还有坚固的金融防火墙,把外国投机资本挡在了外面,尽管当时中国的金融也是有很多问题,银行坏账比例很高,但是因为有坚固的金融长城,所以外资资本没有办法偷袭围猎,金融危机就不可能出现。

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人民币汇率结束双轨制,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长期是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汇率长期稳定在8.3左右。当时的人民币汇率确实存在着低估的现象,但是也因此增加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压低汇率,也是中国商品迅速占领世界低端市场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一切从2005年开始发生变化了。美国开始跟当年对日元那样,开始拿人民币汇率说事,给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当时中国政府虽然口头上声明美国的指责没道理,但还是通过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变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人民币升值之路,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夜之间升值2.1%,从1美元对8.2765元变为1美元对8.11元人民币,到2014年1月份的最高中间价6.093。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0%以上,这还只是针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如果把欧元和日元的贬值考虑在内,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超过60%。

2014年,美元结束了贬值周期,开始进入升值周期,2013年12月23日,美元指数也仅为80.54,并且开始放风美元升息。全世界的资本开始回流美国,又引起全球金融的滔天巨浪。欧元贬值,日本贬值,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俄罗斯的卢布,纷纷倒下。一直到2015年8月,人民币成为跟随美元升值的唯一国家,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的结果,就是出口发动机熄火,出口导向的中国工业迎来窒息的时间段,沿海地区大量的出口加工业关门的关门,走人的走人。

对于外向型经济体,汇率才是经济的第一指挥棒。汇率升值,压制本国商品出口,经济压力会沿着出口导向的产业链一直传导到上游企业,一直到资源采矿业。中国一直到2015年811汇改,人民币跟着美元在全球货币丛林中高高在上,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也跟着走高,有贬值预期,就会有资本外流。2013年,世界就开始预测美元升值,从2014年1月份到2015年8月份,二十个月的时间,是人民币贬值的最好时机,这个时间窗口被中国央行人为关闭了,麻烦和代价随之而来。

到了8月11日,央行才开始慌了,811新汇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跌1.8%,此后三个交易日累计贬值4.45%。呵呵,要不挺着不贬,要不就来一个猛的,加剧了市场对人民币的悲观预期,资本的外流加剧。

一直到今天,环顾全球,人民币表现最为坚挺。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但无疑贬值幅度是最小的,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经济体量发挥了作用。虽然经济也遇到了困难,但如果用比烂的角度,中国经济也不是最差的。

但是代价也是很惨痛的,外汇储备,快速减少了四分之一。外汇的大量流失,意味着进入中国的资本不但带走了资产价格推高的利润,也套汇成功。如果是8块钱进来,6.5出去,就算进来不动,也有可观的利润空间,这个利润也会表现为中国的外汇损失。如果算上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所得,那么这个损失就更为巨大。

资本游戏,一进一出之间,就是巨量财富的转移。

以前通过战争手段转移财富,抢劫财产,现在通过金融游戏,轻松搞定,不见痕迹,只留下一地鸡毛。

要在中国复制一场日本式的金融危机,需要人民币升值,形成可靠的升值预期,外国资本流入中国,把汇率推高,制造汇率堰塞湖,积聚巨大的下跌势能。这一步已经通过强迫人民币升值实现了。

然后美元开始升值,美元开始回收,资本开始回流,人民币跟着美元挺了二十个月,欧元日元带领其他货币迅速贬值,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资本流出,带走利润,带走财富,并快速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一步也基本实现了。

但是,要制造一场“完美”的金融危机,光有汇率的有计划升值和有计划贬值还不够,还需要拆除中国的金融防火墙。资本的外流,是需要快速进出通道的,兵贵神速,才能猝不及防的发动一场漂亮的金融围歼战。这一步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口号来推动,就跟当年的日本用日元国际化的名义一样。金融自由化也是写在佐利克报告里面的,美国给中国的药方,跟当年给阿根廷的药方,给俄罗斯的药方,只是这次目标变成中国。接受美国药方的,都先后发生过金融危机了,没有一个例外。

中国的金融防火墙,还没有全部拆掉,但拆掉了大半,标志是当时宣布的中国资本项目实现基本可兑换。满足了这个条件,人民币才可以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资本账户细分为7大类11大项40个子项。根据周小川的讲话,完全不可兑换的有5项,其他35项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可自由兑换。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又表示,下一阶段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将率先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

看周行长近年来的表态:13年,周小川:中国将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4年,周小川:人民币汇率改革将进一步改善,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步伐将稳步提升。实现人民币更大范围的国际化确实需要一个条件,应该大体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周小川:2015年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7年,周小川又提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成为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不管它叫什么,本质就是金融自由化。

IMF将资本账户细分为7大类11大项40个子项。根据周小川最新的讲话,完全不可兑换的有5项,其他35项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可自由兑换。有人形容,如果把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完成比喻为一条百公里道路的贯通的话,之前的99公里已经修通了,还有最后一公里需要打通。

但是,距离一场能够撼动中国经济基石的金融危机的条件,拆除金融防火墙还是不够的,金融危机,不只是要做空汇率,还要做空利率,实现双杀,通过利率飙升,才能让中国的经济链条全面崩溃。做空利率的前提,是要接触利率的管制。所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也被提上日程。2016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应该说在去年年底之前基本上就已完成。

总之,要把利率和汇率都交给市场,这就是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而这恰好也是制造金融危机需要的前提条件。

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就是要拆除中国的金融防火墙。这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条件。

人民币升值了,金融防火墙也一段段拆除中,距离一场金融危机的实现还缺少什么工具?还需要提供给资本用起来顺手的金融核武器。第一颗是外汇期货,这个不在中国的在岸市场就可以实现,早就具备了。第二颗是股指期货,已经通过金融改革准备好了,其威力在2015年的那场股灾中,已经显示威力。第三颗是国债期货,也已经有了。2013年,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国债期货交易。

任何改革都是有内在逻辑的,金融改革也不例外,有些逻辑,可能你站在中国立场上看不清楚,但是如果你换个角度,站在美国立场上去看,逻辑就会变得清晰。金融改革当然也是有路线图的,这个路线图,似乎可以在佐利克的世行报告里面找到。

这一轮金融改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通过货币超发,金融加杠杆等方式,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了?是解决了以前的问题?还是制造了新的问题?答案很明显。现在高层高度重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的“芝加哥男孩”又在复制拉美的故事,但是,你以为这就是全部吗?

特朗普发动金融核战争,人民币将贬值,中国制造业将受灭顶之灾?

来源 大猫财经 ID:caimao_shuangquan 作者 猫哥 

川普的“降税吸金”+“中、美贸易平衡”,是对中国经济“核弹级别:”的攻击!抓住了中国经济的七寸,川普厉害吧!

这周三特朗普减税方案一推出,不少国人都吓傻了,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 Sometimes Foolish. 让我把特朗普的金融核武器掰开了给你看。

1.美国政府可能又要关门歇业了

这个星期六--4月29号,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第100天,全球媒体都无比关注这个100天。自罗斯福总统以来,对每个美国总统而言,入主白宫的第一个百天都是亮新政成绩单的重要日子,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特朗普却差点要暂时失业了(有没有搞错,新政100天居然演这出,写剧本也不可能写得这么搞笑,但这就是现实,而且这样搞笑的日子以后还会有很多。),因为白宫又触及了债务上限要关门了,这一次的上限是19.9万亿美元。结果昨天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相继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使得美国政府可以继续获得融资直到5月5日,避免了总统特朗普在上任100天即面临政府关门的尴尬局面。不过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美国参众两院仍将继续讨论是否把债务上限提高1万亿美元,使美国联邦政府能够持续运转至9月30日。若讨论无果,美国联邦政府在5月5日也就是下周五将关门歇业。

政府关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美国法规和权力结构的专业角度上来讲,根据1921预算与会计法案及1974美国国会预算暨截留控制法案等的要求,任何全权预算支出(discretionary spending)必须通过相应的年度政府算出预算案(appropriation bill)的支持方有效。在算出预算案因故延迟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持续决议案(continuing resolution)对预算进行授权。若两者皆未能按时颁布,即称作出现资金缺口(funding gap)。1981年,时任司法部长本杰明·希弗莱蒂对反超支法案(Antideficiency Act)进行了诠释,要求当资金缺口出现时,关闭受影响的机构与服务,亦即政府开始歇业。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预算拨款权力掌握在美国国会手中,国会不通过预算案,就意味着政府不能花钱,很多需要花钱的部门无以为继,员工的工资也将难以支付,只有关门大吉。要通过新的预算案,就要提高债务上限,因为美国政府的预算很大程度上是靠举债维持的。

2.拆解财政上限--两党博弈的纸牌屋

既然美国政府靠举债来维持运转已经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矫情让政府关门呢?因为债务上限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作斗争的绝佳砝码,不用就太可惜了。比如,2013年10月1日,奥巴马政府触及债务上限被迫关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国会的共和党据此要挟奥巴马终止奥巴马医保相关款项的支出,什么意思呢?奥巴马医保就是给穷人补助买医保,共和党要求停止这些补助,也就等于是要弄死奥巴马医保。奥巴马不答应,共和党就说对不起,我们不通过法案提高债务上限,结果奥巴马政府就关门了。谁知道这一次轮到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要关门,国会里的民主党还没谈条件,特朗普就先讹上了:他要求民主党议员在新的预算法案中答应他增加3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和几十亿美元的移民执法机构的预算支出,以及削减180亿美元的全权预算支出,否则,他就会让政府停止奥巴马医保的相关支出。

那么问题来了,连基本上维持政府的运转都要触及债务上限,那么像特朗普那样搞大规模的减税和基建(整个规模可达10万亿美元以上),债务上限岂不要变成大宝天天见了。让我们看下面的数据图,

如上面的数据图所示,奥巴马是一位非常量入为出的总统,其任内8年联邦赤字对GDP占比持续下降,即便如此,其任内也10次触及债务上限,那像特朗普这样疯狂卯吃寅粮的总统可怎么办?再看下面的数据图:

如上图所示,自从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奥巴马为了平衡预算一直大规模削减军费,其削减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为战后所仅见,要知道军费开支占全权预算支出的50%左右,不砍军费要想平衡预算是不可能的。而特朗普却要大规模的增加国防预算,债务上限发生的频率肯定是要显著高于省吃俭用的奥巴马了。美国政府的关门风险会远大于奥巴马时代。

最受美国政府关门影响的就是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还有规模高达5万亿美元的以美国国债为质押品的融资市场,这对美元指数,对融资成本而言都是很负面的隐患。上一次奥巴马政府关门,评级机构穆迪就把美国放上了“负面观望名单”,言下之意就是一旦美国政府关门,不能支付其债务成本(利息,本金等等),美国的债务评级就必须下调。雷曼兄弟破产带来了全球大衰退,而美国的破产规模将是那个破产的23倍以上,后果将不堪设想。关于这些,特朗普有考虑吗?

3.特朗普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

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将令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雪上加霜。根据美国税收政策中心的测算,特朗普本周三提出要把美国合伙人制企业(pass-through businesses)的最高税率由39.6%降至15%。,这个减税方案在未来10年时间里将给联邦政府增加2.4万亿美元的成本,再加上特朗普竞选时承诺的各种个人所得税减免,在未来10年时间里将给联邦政府增加9.5万亿美元的成本,总共是11.9万亿美元。减税规模的一半以上将使美国最富的5%家庭受益,其2/3左右将使最富的1%受益,其1/5将使最富的0.01%的受益。这种大规模劫贫济富的减税一定会受到民主党的坚决狙击,狙击的最佳策略就是程序性阻挠议事(filibuster)。

程序性阻挠议事是一个很奇葩的制度:美国参议院规定议员可以没有时限的发言(众议院并不容类似情况出现),除非议会中五分之三(绝对多数票)的票数通过要其「收口」(cloture)。当议会中的少数派,发现手中没有足够票数去否决一条他们反对的法案通过时,其中一种对策,就是长篇大论,喋喋不休,用以阻挠表决。这不是完全消极之举,除了换取时间与当局再行谈判之外,也希望引起公众注意议员反对的因由。

Filibuster策略要奏效,发言的议员必须长时间、不间断的演说,内容最好与议题有关,但也可能天马行空,一旦中断或离开发言台,就失去继续说话的权利,这对议员的体力、口才、题材准备都是极大的考验,但此一招数常常奏效,被视为在野党的必杀绝技。

简单的说,filibuster就是一个“拖”字诀。我拖,死也不让你表决。拖到大家都受不了,最后只能休会。曾经有位老哥在辩论时拿起电话本就念,念到大家纷纷口吐白沫,参议院内横七竖八躺倒一大片。

为了防止预算法案等法案被民主党用程序性阻挠议事杯葛,特朗普和共和党只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动用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和解程序不允许被议的法案讨论持续超过20小时,而且不需要绝对多数票(只要简单多数票)就可以通过。只要动用和解程序,哪怕民主党全部反对,只要共和党靠自己能凑齐简单多数票也可以使法案通过,而且由于有20小时的议事时间限制,民主党没办法通过filibuster来阻挠。但问题是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受伯德法规(Byrd rule)的节制,伯德法规要求被议的法案在十年的预算窗口期外不能增加联邦赤字。因此根据reconciliation原则,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减少了政府数以万亿为计的收入,那么国会共和党团队就必须在其他方面减少数以万亿为计的支出,这样一来,两两相抵就没有增加联邦赤字。问题来了,这个支出该从哪里砍呢?让我们来解剖一下:

联邦支出分三大类:全权预算支出(Discretionary spending),强制性开支(Mandatory spending)和利息支出。全权预算支出包括军费,国土安全和国家公园等。强制性开支包括所有福利支出。强制性开支和利息支出是自动花出去的,就像每月自动从你银行账户里扣除的房贷月供一样。国会能够动刀切的只有全权预算支出。而全权预算支出最大的一块就是军费,过去十几二十年军费大多数时间占到全权预算支出的50%以上,所以不裁减军费,要想通过伯德法规的节制基本上是没戏的。

4.特朗普经济学就是个超级大泡沫

根据美国税收基金会测算,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光在他的四年任期内就能使联邦赤字增加多达5.9万亿美元,而军费也经不起相应的大砍,除非美国放弃全球霸权,所以他的减税计划基本上没戏。但市场是情绪动物,没想那么多。周三特朗普减税细节透露之后,美股开盘,道指随即涨逾240点,突破21000点;纳指涨0.56%,突破6000点,创下历史新高;标普则上涨0.59%。但是一旦按和解程序和伯德法规走下来,市场才会意识到以减税计划为核心的特朗普经济学就是个超级大泡沫。现在主流财经媒体到处都在拿减税计划吹牛皮,估计是要出货了。看下面的数据图:

如上图所示,全球基金美股持仓已经降至次贷危机以来最低水平,这不是出货是干嘛?下面是华尔街见闻拿特朗普减税计划吹牛皮的截屏:

还有人把特朗普的减税计划称之为经济核炸弹,不吝溢美之词:

全球经济迎来一颗重磅炸弹,川普抛出竞选时承诺的减税计划,这是一场关于资金、人才、企业的重大争夺战。在企业税方面,川普减税从35%下降到15%,美国企业利润将因此增加30%,股市可能上涨10%到20%甚至更多,美国股市因此大涨特涨。川普的减税方案是一颗不亚于朝鲜的核弹。美国降税,会导致中国资金外流。2017年人民币汇率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减税将让全球资金流向美国,人民币信心眨眼又要消失。---叶檀:核弹在美国爆炸 川普公布减税计划!美联储去杠杆稀里哗拉 中国要不要跟随减税?

根据研究机构估算,这个数额大约是2.5万亿美元,而特朗普提及的数额更大,他认为美国大约有2.5万亿美元到5万亿美元的资产囤积在海外。特朗普的团队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仅微软、苹果、谷歌等美国高科技公司就有超过1.2万亿美元的资产驻留海外。原因是,美国现行法律迫使美国大企业将利润留在海外,因为,如果这些公司把在海外的收入带回美国,需要面临最高达35%的税率。那么,如何让这些资金回流美国?特朗普的方案非常简单:降税。降到多少?降到要能对资金回流美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特朗普提出的方案是,把海外收入的税率降至10%!

如果此方案得以实施,可以想象,美国囤积海外的大批资金将迅速回流。问题在于,现在全球处于美元大短缺的时期。美元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而现在,美国与全球央行的步调出现严重的错位——当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的时候,其他国家还在走宽松之路。一方面,美国货币政策偏向于收紧,另一方面,许多经济体在通过宽松释放出更多的货币。由此导致货币资金的错配,美元融资市场的供应平衡被打破了。许多国家不得不支付高溢价来换取美元,这会加剧美元流动性紧张的状况。在这种紧要关头,特朗普的吸引资金回流政策,将导致许多经济体的美元紧张状况骤然加剧,许多国家将因无法坚持而突然崩溃——从货币到金融再到经济体系的全面崩溃。这也正是特朗普当选后,美元反而持续走强的根本原因所在。

特朗普的减税政策,正在让世界发生塌陷,许多人脚下都在塌陷,尽管,你看不到任何塌陷的基础,你也不相信有塌陷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不会塌陷。全球大萧条正在飞速到来,特朗普正在开启这个大按钮。----时寒冰:特朗普与塌陷的世界

还有人被吓坏了,宣称全球税务战开打:

从他国视角看,美国减税实际上就是在挑起税务战。作为反应,一些有实力的国家会加入这场竞争,或竞相减税,或以邻为壑,或设立避税天堂。目前,这一迹象在英、法等发达国家已露端倪。这样做不仅会使国际税收秩序陷入混乱,更会使业已形成的G20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框架下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等反国际税收恶性竞争成果缩水。此外,美国税改将使部分无力搞税收竞争的出口导向型国家直接受损。

这些主流财经媒体甘居于财经网红的业余水平,对程序性阻挠议事(filibuster),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伯德法规(Byrd rule)等法规程序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特朗普吹啥牛皮就重复啥牛皮。打个比方,减税计划是个鸡蛋,那么程序性阻挠议事(filibuster),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伯德法规(Byrd rule)等法规程序就是下鸡蛋的母鸡,连下鸡蛋的母鸡都没搞明白,就在那叽叽歪歪要下多少鸡蛋,你说可笑不可笑。所以本质上,以减税计划为核心的特朗普经济学就是牛了八年的美股超级老牛市的超级股托,跟着瞎起哄的主流财经媒体也都是超级股托。经过对这个下鸡蛋的老母鸡的专业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特朗普这四年根本就下不出他承诺的那么多只鸡蛋。不管是减税计划,还是基建计划,等到议会的各项程序和法规一路走下来都得大打折扣。就像保险公司招业务员,说月薪4万,结果你一去才发现底薪4000。

5.只有做战争总统一条路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特朗普经济学这四年的命运。在国内特朗普要想在经济上实现他的抱负实在是太难了,为反恐搞限穆令被说违宪,搞经济又被filibuster,reconciliation,Byrd rule等法规程序杯葛阉割,这还怎么实现美利坚的伟大复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既然内政不让该好好搞,那就只有在海外搞事了。所以特朗普只有做战争总统一条路了,不管是打朝鲜,还是打伊朗,游戏总得继续下去。看下面的数据图:

如上图所示,美国的原油储备目前可以够三年多用的,也就是美国三年多不进口原油也没事,所以美国根本就不介意在中东打大仗,反倒是中国,我们的石油储备只能撑三个月。美国花了6年多连个弹丸小国叙利亚都没搞定,如果打地区一霸的伊朗那得打好几年吧,这对石油储备弱不经风的我国而言,必然造成巨大冲击。

由于美式民主制度法规的完善和强大,美国国内水至清则无鱼,特朗普这种嘴炮忽悠选民可以,要想在民主政体里浑水摸鱼恐怕是连门都没有,只有在动荡的全世界寻找突破口了。复兴制造业好说不好干,但美国现在原油业这么强,一旦在中东打起仗来,石油美元是可以大把挣的,还有卖武器,说不定原油板块和军工板块能带动美股和美元指数再给牛市续命。中东打起来才有钱捞,在穷得一塌糊涂的朝鲜打好处就太少了,经济上很不划算。所以特朗普最终大动干戈的地方还得是中东。只是中东一旦大乱,油价暴涨,中国的通胀率,汇率,房地产,资金出逃情况会怎么样,画面太刺激,我不敢想象。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