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如赌命!楼市正上演10万亿大对赌!

买房如赌命!楼市正上演10万亿大对赌!
2017年08月14日 21:40 密金融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tanko_zhou

版权: 综合广州日报、刘晓博(ID:liuxb929) 作者 刘晓博、米宅米宅(mizhaimizhai)作者 葫芦娃

“现在买房,犹如赌命。”这句话是悠悠说的。

她是一名换房族,她说仅银行贷款一事,就可以虐死你,而且申诉无门。悠悠准备换套大点的房子,但一是钱不够,二是怕先卖了没地方住,所以准备先买第二套,等办妥搬进去之后再卖第一套。今年5月9日,悠悠与某按揭公司签订了按揭服务合同(实际上只是一张收取按揭服务费的收据),将自己的一套房子*押给银行,贷款125万元,期限20年。5月22日,按揭公司通知她说银行贷款已经批了,但只肯批115万元。顺便说一句,悠悠*押的这套房子,市价超过260万元。但稍后,按揭公司又通知说银行同意贷款125万元,利息在基准利率上浮20%,达到5.88%。

5月23日,悠悠与光大银行签订*押贷款合同,但是这是一份空白合同,悠悠只需要签下自己的名字,银行的解释是,现在要求贷款的人太多,银行要排队打印合同,如果你要在这里等打印好的合同,需要等5天。无奈,悠悠只得签完名后空手而归。

6月9日,悠悠将*押的房产入押,6月底出押。在此期间,按揭公司告知,7月初银行就会放款。

7月初,悠悠询问银行何时放款?银行告知,要等到8月。

8月初又问,说还要再等等,现在才放到6月中旬出押的。一个字:等。

8月8日,按揭公司通知悠悠,必须将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再上浮5%,才能排队放款。悠悠说,合同不是早签了吗?按揭公司说,如果不答应银行上浮利率,可能放不到款。

8月9日,按揭公司再次通知悠悠说接到银行通知,从8月9日起,*押类贷款的综合消费及经营助业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5%。所以,要求悠悠将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才能放款。

悠悠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银行坐地起价,还是按揭公司使了手段?悠悠感觉就像跌落一个深坑,哪里是坑底,坑底有啥全然不知。现在想告银行都没有办法,“不说银行的贷款合同我没有,就算按揭公司的服务合同,我都没有。贷款者是鱼肉,但银行也不应该沦为刀俎。”悠悠说,最坏的结果就是放弃这家银行的贷款申请,但还得去房管部门撤押。

楼市,正上演10万亿元的“大对赌”!

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对赌”,正在中国楼市上演!

最近几个月来,楼市调控不断收紧。作为自媒体,我们创造了很多说法,比如“对楼市的定向加息”,“住房公有制时代来临”等等。

而地方政府,也创造了很多新招和新词汇。比如限售、限商、租购同权、100%自持、公有产权住房等等。

这一切都在告诉大家——这次调控真的不一样!

关于开发商的信息,主流媒体告诉大家的是:通过A股发行上市(IPO)是被禁止的,定向增发是困难的,发行债券是被限制的,贷款是被收紧的,民间融资利率是上浮的。

而全国开发商,则总共背负了至少5到6万亿的债务,等待他们的将是资金链断裂。到那时,它们中的一些要破产,一些要降价,一些要被收购。

但是,打脸的来了!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前7个月的数据显示,开发商仍然在疯狂拿地!

上面这张图,是开发商拿地(面积)的趋势图。可以看到,拿地面积的同比涨幅创下了这一轮牛市以来的新高,达到了11.1%。

千万不要以为11.1%的增速是非常快的,国家统计局在选择配图的时候,刻意选择了这张。

如果看“拿地金额”,就会感到崩溃:同比涨幅是惊人的41%!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财政部官网上刚刚公布了“2017年7月财政收支情况”。这份文件提供的数据是,今年前7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357亿元,同比增长37.3%。

或许统计局和财政部的口径略有不同,但开发商拿地“砸出去的钱”在今年前7个月大增了40%,绝对是靠谱的。

但是,楼市正在入冬。至少在成交量上,50大房企以及主要城市的成交量,都在下降。

统计局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上图是房地产销售数据(销售额、销售数据),同比增速正在“一头栽下来”!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

第一,国家、地方政府对楼市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花样越来越多,楼市也在成交量上开始明显入冬,交易价格也许将会出现下跌。

第二,开发商正在疯狂拿地,或者说“补库存”。估计今年全年,开发商拿地的支出会再次突破4万亿!

没错,这是一场至少4万亿的大对赌!

如果加上开发商的总债务,则对赌金额超过10万亿!

开发商赌的是:最多3年到4年,楼市将走出新一轮上涨周期。所以,现在拿地是安全的。否则,到时候将无房可卖、市场占有率下降、精英人才流失。

谁会赌赢呢?

所有的结论都带有“主观色彩”,我们还是等着历史的检验。

你以为楼市调控接近尾声?错!一步大棋正徐徐而来...

时至今日,全国本轮的房地产调控已经过去1年。

热点城市几乎全线进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的四限时代。从流通端到金融端,从供给端到需求端跟房地产有关的各个阶段、方方面面都被政策死死摁住,房价被强制的套上了制度的笼头。

于是,有人说,本轮房地产调控,从政策层面基本上也算接近了尾声。

但在我看来,这仅仅是开始,有一步大棋正徐徐走来。

1 “长效机制”不断的以各种形象进入我们眼中。

我们去想一下,最近跟房地产有关的最火的词语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最近全国各地出台的种种政策——

4月,住建部、国土部发布《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和其它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热点城市,要增加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供应。

7月份,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未来5年的供地计划,在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的同时,完善供应结构,促进长效机制的落地。

7月份,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収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同时设置了12个城市试点。

7月17日,广州公布了《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进一步落实租售同权,加快落实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7月28日,无锡全面放宽落户政策,租房者也可申请落户,进一步促进租售同权的落地。

8月3日,成都出台“人才安居新政”,将建30万套人才公寓,租5年可按市价购买。

8月4日,北京多部门起草《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共有产权住房项目以低于市场均价的价格销售,将不少于30%房源分配给新北京人。

上述政策,都将目标指向同一个地方——

对,就是长效机制。

去年年底,政府正式提出了“明年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之后,长效机制就以各种形象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有时以“户籍政策”的形象出现,有时又带着“土地政策”的面纱,大多数的时候是在“租赁市场、租售同权、供应结构”的陪同下,缓缓而来。

下半场,相关调控政策并未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进入尾声。而是以另一种形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治疗着“沉珂积重”的中国房地产。

对,关于中国房地产行业,我提到了沉珂积重,对,中国房地产就是病了!

2 中国房地产的病根在供需失衡,但这种失衡偏偏是历史的必然。

提到中国房地产的痛疾,很多人都会指向一个词“房价高”。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房价高?或者说,某些城市为什么会房价高?

说白了,就是因为这张图——

中国城市进化的城市群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在这里,中国经济的未来也在这里。

在上述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

一方面,这些城市群需要大量的资本、政策、配套、人流涌入,这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金钱、人才、政策飞速向这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当较少的土地供应遇上大批次的人流涌入,自然供需平衡就会被打破。不对称的供需关系,自然会助推房价的上涨。

用句最通俗的话讲,一栋房子,10个人要,只能卖给其中一个,自然是价高者得。

中国城市化、城市群化的发展进化过程中必然要伴随大者恒大,强者愈强,强大者,房价愈高昂!这种失衡貌似城市化的必然,也是城市群化的必然!

3 长期的失衡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痛疾出现了!

伴随城市化进程中的供需失衡,诸多问题出现了,痛疾也随之而来——

中国房地产痛疾链条▼

1、供需失衡积累到一定程度,新一轮上涨周期到来,客户追涨进场,房子在流通辗转中,房价水涨船高;

2、在供需失衡的市场环境下,供给的源头——土地,始终是城市稀缺资源,地价在看涨行情中居高不低,房企争相布局重点核心城市,地价在土拍竞争中,不断走高,土地成本助推房价上涨;

3、房企举债拿地,金融资本介入,资金成本不断高企,折入房价,助推房价上涨;

4、资本逐利,看重核心城市房地产行情的走高,不断注水地产行业。

伴随城市化的发展,中国房地产正如同一条锁链一般,把政府、房企、金融机构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牢牢的拴在一起,一起享受房价上涨的喜悦、痛苦和辛酸。

这条锁链,就如一条水蛭一般,趴在城市的躯体之上,疯狂的吮吸城市进化过程中的绝大多数福利。

这条锁链上的每一栋房子,越来越像投资品,而不是居住品。

在过去几轮的政策调控中,将重点更多地放在“需求端”,通过限购、限贷等双重政策,去打压需求,去提高门槛,去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的确,在门槛提高、需求打压之后,房价暂时停在了高位之上。

但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城市群的吸附力依然存在,人口涌入并未减缓,实际居住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只是短期被压制在极小的空间中得不到释放。

房地产就好像横亘在城市化上空久治不愈的顽疾一般,房价“一抓就停,一放就涨”。

上述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人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我们的政府愿意看到的。

于是,长效机制出现了!

4 长效机制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蹴而就,而是深耕细作的一步大棋,一步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棋!

我梳理了关于“长效机制”的所有政策舆论报道,大概整理出这么一张图,从这张图上我们能看到,政府关于房地产的“壮志雄心”——

长效机制治疗链条▼

1、首先,必须肯定,城市化、城市群化不可逆,是时代的大势,是“中国梦”的兑现必然。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供需失衡,就抛弃城市群化;

2、对过去从需求端打压的单一调控政策进一步升级,这一次将涉及土地、金融、户籍等诸多方面;

3、土地供应端,抛开过去的一刀切政策。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土地供给计划,供大于求的城市要减少供地,供小于求的加大土地供应;

4、土地供应端,从土地根源上就开始完善供应结构。比如要有自持型住宅用地,助力长租公寓落地,还要增加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中小面积住宅用地供应;

5、需求供应端,除了要建可以流通的普通住宅之外,还要有流通滞缓、满足需求的保障性住宅;

6、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的住房选择——给刚刚进入城市的人群提供长租公寓,让他们有落脚之地;为了吸纳中高级人才快速进入城市,还要建人才公寓;对于已经有一定居住年限的新城市人,给他们提供共有产权性质的住宅,充分让他们对城市有归属感;对于中低收入者,要有保障住房;

7、除了在需求端解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外,还要通过户籍等相关政策,以租售同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城市权益和福利,拥有城市归属感;

8、在金融政策上,去杠杆化,去投资化。

看到了吧,这是一步何等雄伟的大棋!

看,站在棋局中央,有人手执两把武器——

一把是 “四限政策”,这是速冻剂。可以让过热的楼市冷下来,甚至是冻结下来,不至于失控无序;

另一把是 “长效机制”,这是一方中药。在更长的时间轴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将失衡的诸多病灶一一调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才能真正的保障房地产良性发展,不至于失控;

只有这样,才能让房价回归到温和的轨道上,不至于跳涨、泡沫化,甚至崩盘;

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本除了涌入房地产之外,流向更多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比如实体经济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更有价值的人才进入城市、落户城市、融入城市,并产生归属感,不至于人才的流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兑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才能真正兑现的“中国梦”!

当然,长效机制并不能一蹴而就的立竿见影,这是一个深耕细作、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也许你们会说,政策很好,能不能落地?

这次起码我们看到,这些城市已经在行动——成都、武汉、长沙、北京、无锡、广州……

要知道,做总比不做好!

最后,愿人人安好,住有所居。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读好书,好读书!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密融书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