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年都说货币超发,中国的物价却没涨多少?

为什么年年都说货币超发,中国的物价却没涨多少?
2017年05月01日 20:10 牛熊交易室

国家投资建了一座桥,假设花了1亿元。这1亿元就包含在GDP里,也包含在M2里了。现在,这座天桥没有卖掉,而是给社会免费用,这就意味着GDP增加了,但是,M2也增加了。

既然如此,中国的M2多一点,有什么不可以的?就好比这座桥,国家建成了,却没有卖给任何人,而是供老百姓免费享用,这个就是福利。中国的M2里面,沉淀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国的老百姓由此享受着巨大的福利而不自知,却简单地骂娘,说货币超发,是不是很荒谬?

没错,健康的社会和国家,货币是不存在超发的问题的。货币具有鼓励劳动生产的属性,增发一些货币,就可以刺激生产,社会财富增多,这是好事情。

对中国这样得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更多的M2支持,是完全合理的。同时,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消费和服务构成了GDP的主要部分,就不需要那么多的M2,所以,它们的M2增速慢于中国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上主流经济学家将M2直接与GDP的数字去除,得出M2与GDP的效率关系,这种做法是错的。

M2是沉淀的资金。要知道,货币绝对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多。央行投放的货币、商业银行贷款增加的货币,它的总量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换言之,M2是存量,存量的增加程度。而GDP呢,是每年的增量。你用一个存量去除以一个增量,哪有这样的做法!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用M2的增量与GDP的当年量做对比,也许能反映货币投放是不是超量了,货币效率是不是高的问题。

从这个图的结果看,中国每年的GDP要增加100元,大致需要M2增加25元年左右。1990年以来,这个数字基本稳定与25%的水平。单纯从这个比值数据的稳定性看,确实不能说中国的货币投放过多了。

上图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峰。一个是1993年,所谓经济过热时期,一个是2009年,所谓四万亿大放水时期。但是,这两个峰出现后,很快就恢复正常水平。这恰恰说明中国的货币投放是有效果的,是正确的:每投入100元货币,总能产生400元左右的GDP,这说明经济运行效率是正常的。

中国如此,那美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我查了1959年以来近60年的美国数据,结果如下: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美国100元GDP的增量,大约需要5元左右的M2增量。而且,过去60年,这个数据是相对稳定的。1995年前后,数据达到最低,1970年代则达到最高。1970年代,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规模相对要大一些,1995年之后,美国经济转型,开始科技化或者泡沫化了。但从一个长的历史周期来看,美国的货币投放也没有离谱,还是正常的。

在仔细对比这两个图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要增加100元GDP,需要25元的M2增量,而美国只需要5元。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M2,而美国不需要。其中的差距,高达5倍!

中国和美国虽然在扩张货币,但货币膨胀的速度是合理的,你不能说货币超发了,如何如何。

M2是会沉淀的,而GDP是每年的增量。

物价上涨,并不只是源于货币增长,而最主要的是看生产效率。在傅海棠看来,物价上涨,必然是由于产量不足而需求增长。因此,经济活动的一切核心,都应该围绕扩大生产去进行。

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个货币投放的临界值,证明货币投放是否合理,或许可以用M2的增幅与GDP的关系来表述。如果这个图上的数据是相对平稳的,就说明这个国家的货币投放是合理的。反之亦然。

货币发行,必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是实物生产的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社会的物质供给没有因此而增加,则属于恶性货币超发,会引发恶性通胀。类似情况,往往出现在政权崩溃末期。负责任的政府,还期望继续执政的政府,是绝对不会恶意滥发货币的。

什么是存款?存款就是劳动者多余的货币。什么是货币呢?货币其实就是劳动报酬的超额凭证。在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里,甲乙双方各自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是不需要有多余的货币存在的。但劳动有剩余,便以货币形式体现。渐渐的,货币的功能异化,人们为了追求货币而劳动,货币就变成了人们超额劳动的凭证。

也正是因为货币是超额劳动的凭证,它才具有了刺激生产劳动的功能。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货币,会努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此使得其劳动产出大大超过本人的需求,这超额的部分,便成为社会的财富积累下来。

于是,货币的沉淀部分(比如当今的M2),就成为社会财富多寡的标志。中国的M2总量大,恰恰是中国社会财富积累巨大的标志,而不能简单理解成货币超发——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那座桥,它所凝聚的货币总量M2的部分,其实正是社会财富的真实写照。

甚至于我们可以简单地去推断:哪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好,就意味着哪个城市更发达,更先进。哪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好,则意味着哪个国家更发达。简单一点,中国哪个城市的人均M2越高,则哪个城市越发达。

转载自:扬韬略

想了解更多的财经信息和投资策略,可添加牛熊君(ID:niuxiongjun)好友,加入投资理财交流群,与众多经验丰富的群友在线互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