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之子朱云来:为了工薪族银行该减少超发货币

朱镕基之子朱云来:为了工薪族银行该减少超发货币
2016年12月05日 12:44 观点

经济高速增长的质量如何?高铁的资产利润率只有万分之一!我们面临的不是所谓去库存问题里谈到的7亿平米,而是我们的住宅总体存量已经达到了这么大(几百亿平米),特别是还特别的贵。如果根据居民的收入,扣除居民的消费,剩下的是居民的结余,用这些结余,每年竣工的这些住宅,用这些结余购买竣工的住宅,只买得起均价1000元每平米的房子!

现在我们的建筑总值在GDP总值的占比不断的攀升,从2002年到现在的30%,差不多翻了一倍。2003年、2002年以前,基本上建筑施工的周期是2年。现在施工周期是五六年。现在经济出现困难,其实是因为过去大量的投资产生了过剩,过剩就变成了困难。困难了怎么办?再继续投,投得更大,这样就产生更多的问题,这种循环现在我们可能要调整。

一、朱云来新华网最新两次演讲的主要观点摘录

那我们的资产,2012年到2013年,一年资产增长就是78万亿。债务增长将近50万亿。也就是说资产的增长还是靠债务来支持的,货币增长仅仅是债务的反映,你一贷款就产生债务,就创造债务。所以我们的货币现在已经到了150多万亿,基本规则是乘2,就是所有经济实体债务总额基本上是这两个数的两倍以上,所以现在至少是300万亿。

你是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只是一个数量增长,我们的质量到底如何?我投了这个真能赚钱吗?比如铁路公司,大家都说好,高铁不错,高铁真赚钱吗?铁路总公司6万多亿的资产,一年的利润,看他们的报表,2013年到2015年,每年6个亿左右的利润,那是万分之一,这种回报是很低的。

我们过去老说中国人工成本低是一个好的优势,但是人工成本低变成常态了,那我们干吗要干活?人工成本的升高说明老百姓收入提升,这是整个改革开放发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过上更富裕一点的生活,那就体现在人工成本提升。消费升级很不错,但是必须从收入升级,不要老谈增长,能不能谈点增收?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有了这个收入增加,你还担心消费拉动吗?有钱了人家自然会去花。

我做了一个测算,2002年以前,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基本上我们的建设总额是跟当时的GDP水平差不多的,是1:1,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投资,全部开工的项目,投资总额是现在经济规模的一倍。到2013年时已经是多少了?是2.2倍。就是我们投资规模相对于当时的GDP水平扩大了一倍,现在更高,可能是2.5了。相当于这个口越来越大,摊的铺的越来越大,这个要收。

成本为什么高?也是因为放的货币太多,本质上是通胀现象,是由货币的总量推动成本上升。

减钢铁产能,根据媒体的报道,三年减一个亿,这一年才三千万吨,应该减的是4亿吨,差了10倍。国企改革,最核心的是对于这些资产、资本的效率衡量,先制定好一个标准,有一定的透明度,然后按照市场的规律,这样要解这个局也不难。

贷款是真正制造货币,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信贷总额指数型增长,甚至比GDP还要快两倍。没有前景的不良项目,如果把它停了,银行把贷款撤销了,这样货币供应总量就下降了。而且,这个措施应该对应广大的工薪阶层,因为他们只有工薪收入,只有自己剩余的存款,如果货币总量下来了,他们相对的购买力就提升了。这样有助于实质性地提高工薪收入,以及他们未来的消费能力。

 

消费金融应该搞,但是我们现在更多的就是发债,发债都是扩张,都是去搞项目,这样的话,这个项目怎么会有太高的投资回报。我担心的是,现在的体系中,金融资产大概200多万亿,其中银行相关资产占了160万亿,差不多是80%。保险有10万亿,信托大概是20万亿,股票不到10万亿。这样来讲,我们的金融结构也是非常偏的,大部分都是银行。所以金融体系目前的特点是银行占主体,你不建立市场机制,不建立信用机制,包括将来金融产品的结算,实际上是风险处置机制,没有这些控制,拼命的发展,将来那些钱还不了,开始你是刚性兑付,似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最后变成一个系统风险,所以这些东西必须重新建立,而且要极早建立。有了真正的信用体制,所谓信用体制就是你知道谁是谁,有什么样的交易历史,有没有违规违约,这些你都没有,将来的发展,你盲目发了这些产品,这是风险巨大的。所以建立信用体系,金融市场还是要用更市场化的办法来做,只要坚持了市场的制度规则,金融市场就调节了,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出比较良性的经济金融体系。

真正的消费只占GDP的1/3,倒过来说,我们有了1/3的GDP,我们就够吃够喝,能够保证基本生活水平不变。我们是可以承受GDP减速的。

“一带一路”总共涉及60几个国家,差不多是中国人口的2倍,产值也将近2倍,消费2倍。你这里的钢铁多了,你以为可以拿到那些国家炼吗?不是的,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是市场决定的,你要遵从市场的规律,

朱云来从全国市场角度估算,“房地产我们现在差不多有120亿平米,够住4亿人,而十年城镇化也不过增加了一亿人,你说这个房地产还能搞吗?”

其实朱云来早在2011年就表达了对“钱太多”、即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隐忧。当年1月举行的“2011亚洲金融论坛”上,时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的朱云来,对当时全球化的大规模“投资热”表示担忧:各国在危机期间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接下来必然会有一些调整,要为大量的流动性寻找到出路。

二、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参考知乎网友Robin SHI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指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含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该口径自2011年起开始使用。

通俗的讲,能产生不动产的投资,就可以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具体细分可以按一二三产分,可以按新建改建扩建分。

领导:小统,你给统计下咱们村今年完成了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明天要向村长汇报。

统计:领导,经过兄弟们一晚上的加班奋战,咱们村今年完成了50亿的投资,整整50亿啊!

领导:你光算你那几个项目的小钱钱了,你没算土地费吧,咱们村这两年没少倒腾地了,你怎么漏了呢?

统计:领导何出此言呐,小的真真的是算了啊?

领导:你个混账!那怎么才50亿?!咱们村刚刚在村东头平了块地准备囤起来卖给开发商,按现在的地价算,光那块地怎么也能有个50亿元啊,你怎么算了半天才算出来50亿?!你还说自己是大学毕业的?

统计:领导息怒啊,请听小的一言,按照固投统计制度,单纯买地卖地的土地款,不能计入到固投之中啊,上峰统计局查的严啊!

领导:你个笨蛋!那隔壁张家村也买了块地,刚开始打桩要盖个小卖部,那人家怎么就能算土地费到固投呢?!

统计:领导保重啊,请听小的再一言,按照固投统计制度,如有实体建设项目,土地费用可随着项目建设进度分摊计入到固投之中,咱们村光囤地不行啊,没项目托着不能计入,这真不是小的无能!

领导:你个呆货!村里上礼拜刚在隔壁李家村盖了个别墅,连买地带盖楼就花了100亿,你这个怎么没算呢,这是漏统了你知道不?!完事你给我写检查!

统计:小的冤枉啊,固定资产投资是按照在地口径进行统计的,只有投资发生在本区域内,才能计入到本区域的投资之中,李家村那个别墅真不能算啊!

领导:你个傻球!还学会顶嘴了!别让我问着了,村里前两天刚在村西头搞了个绿化工程,光占地就有1000亩了,土地费怎么也能算出个50亿,这回要项目有项目,要在地有在地,你还敢说你没漏统?!

统计:领导……那片绿化是划拨用地,没有土地费啊!!!

领导:不管!不管!老子不管那么多!反正固投数据一定要上去!你还不能给我找麻烦!你一定要讲政治!屁大点事你都办不了,要你何用?回去重新算,算不出来你下月就别领工资了

三、以下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6年1-10月份投资数据

2015年国企占工业资产总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38.81%上升至38.83%;增幅并不显著;但鉴于国有部门在近二十年的回落之后向前增长,这种趋势性的突破却是显著的。

国有部门增长是以外企的角色缩水为代价的;后者占工业资产总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20.71%下降至19.67%;中国国内民营公司所占比重略微上升。

2016年的年度数据尚未公布;然而,每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明国有部门进一步增长;今年1-10月份,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了20.5%,民营投资增长2.9%。

但是,年度数据还显示出国有部门资产的回报率继续恶化;2015年国企总资产收益率从2014年的3.9%下降至2.9%;按此衡量,国有部门的效率创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

12月3日,由新华网主办、新华网海南分公司承办的“2016新华网思客年会”在海南召开。

四、以下为朱云来2016年12月3号的演讲全文

不断投资和扩大贷款,本质上是通货膨胀现象

第一,经济结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后面十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但这里也有一个特点,我们的消费从2002年以后在系统地下降,我们的投资一直在系统地上升。出口曾经在2003年以后有比较系统的提升,但后来又回落到原点。我们再看看跟产出相对应的投资,可以看出,也是在同样的一个时间阶段里,投资在迅速地增加。大家不见得都意识到这样的一个数字,从2003年到2015年,我们已经累计投资了335万亿。这是我们GDP的多少倍呢?

(备注:新华网的文章这里似乎有点错漏)

2015年的GDP最高是69万亿,而从2013——2015年累计投资335万亿。投资、产值以及信贷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图中这条蓝线是建设投资总额,所有正在投资的开工项目的全国总规模,有一个特点,一直跟信贷资产运用总额非常一致。另外,比如说产值,在2002年、2003年以后迅速拉开距离,在这之前,基本上比较一致。如果我们看虚线会发现,首先,所谓建设总额和债务,也就是信贷总额比从2002年的0.7,基本上处在比较水平的状态,升到了2013年的1.1。也就是说,我们建筑开工的总额跟债务或是信贷的总额几乎是1:1。但同时,我们看另外一条线,我们正在建筑施工的总额和当年的GDP比例,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从2002年及之前的1左右,到2012年超过2,还在继续上升。后面的虚线是因为从2012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年鉴上没有再继续发表。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迅速发展是以迅速的系统性扩大投资建设带动的。也就是说,如果过去,我们一年建设新东西的总额是这一年总GDP差不多一倍的总规模,现在我们变成两倍了。别忘了,现在我们的GDP已经是过去的3倍了。倍数的关系非常巨大。

从这里可以具体感受到,我们房屋建设的施工总面积和竣工的总面积,以及房屋建设中住宅建设的总规模、住宅施工的规模。柱图表示的是建设的总面积和竣工的总面积,可以看出,他们处于迅速增加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两根实线表示的是施工面积对于竣工面积的倍数,也就是说,铺了一个摊子,每年完成竣工的面积是施工面积的一小部分,你会发现这个数一直在攀升。什么意思?2003年、2002年以前,基本上建筑施工的周期是2年。施工总面积里面包括了当年竣工的总面积。因此,2:1,2的概念是有一半已经完成了,还有一半再用一年就可以完成了。现在这个数已经到了5、6,实际上可以看出,我们开了大量的工地,工地竣工的周期延长了大概3倍。这让我们感觉到,前面看到的投资其实是跑到这些工地上去了。

我们真的缺这么多建筑吗?我们看这边,建筑面积不断的完成,竣工面积每年平均完成的数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的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平均住宅面积一直在上升,总量也非常大。比如,这里有一个概念,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我们测算了一下,总的面积估算应该是193亿平米,这只是城镇居民。这也跟这个系列其他的统计数据是一致。

我们有几百亿城镇居民住宅,如果说我们的库存是7亿平米,那不是什么大事。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不是所谓去库存问题里谈到的7亿平米,而是我们的住宅总体存量已经达到了这么大(几百亿平米),特别是还特别的贵。你看我们的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开始,最上面是北上广深的,中间是35个大中城市的,但其实,这35个大中城市是31个省会城市加上几个计划单列城市。

不要小看这35个城市,它们占了全中国房地产投资的50%以上。

事实上,房价高到什么程度呢?我做一个假定,如果根据居民的收入,扣除居民的消费,剩下的是居民的结余,用这些结余,每年竣工的这些住宅,我最多能买的是底下写的这个价格,只有平均一千块,远低于现在市场上的价格。

这是怎么来的呢?道理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投资,不断地扩大贷款,本质上这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现象。我们的地产经济在总的经济里占比也很简单,建筑业的总产值,也就是所有建的房子,包括跟它们相关的煤炭、钢铁都包含在里面。现在我们的建筑总值在GDP总值的占比不断的攀升,从2002年到现在的30%,差不多翻了一倍。

结构改革,要看存量的结构

2015年估计全国实体经济资产总额700万亿,GDP70万亿

如果大家把中国所有国内的经济实体加起来看成一个总公司,那么,这个总公司的财务报表就是这张图想表现的,就是总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这上面的数字统计到2012年,后面新的数字没有系统性地公布,但是根据前面公布的数字,我们到2012年的时候,已经是400万亿的总资产,其中,有200多万亿将近300万亿的负债,权益大概是100多万亿。后面的是估计,如果按照以前的趋势,2015年即使按照一个比较低的估计,也到了将近600万亿的资产。如果是比较高的估计,将近到700万亿的资产。2015年的经济总额是70万亿,这是差不多10倍的差别。我们更多的问题出在存量上,现在我们过多的投资还只是增量。

我们谈宏观经济的形势,我们谈结构改革,结构是什么?

结构还要看存量的结构。这里面显示存量的结构,可以看出它的趋势。从1992年开发区热到宏观调控,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金融危机的恢复,我们经历了这么一个周期,恢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状况。2003年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到2006、2007年开始下来了,一直到了2012年。这些数字从负债率提升,到回报率降低,资产周转率下降,股本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下降,这整整地完成了一个周期。2012年以后,我们没有更具体的数字,没有继续公布,但是估计方向还是一直往下走。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这确实看到是在往下行走。

我们再看几个大行业,把煤炭、钢铁、电、运、地产这五大行业加起来将近50万亿的资产,但是基本的回报率不到1%,这50万亿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整个工业的资产差不多有102万亿,这里面如果煤炭和钢铁属于工业部分,它们加起来差不多是10多万亿。这是在经济中占比很大的块头,我们的利润率、回报率都在系统性下降,负债率是在上升。从这里可以看到经济结构,特别是通过系统的宏观统计,可以看出冲击力比较大。

经济实现长远增长前,需要系统的调整:也就是减速慢行!

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呢?我在这里谈点思路。第一,说到底,还是得改革。面临现在的经济状况,我们总是有两个纠结,一是发展增长的纠结,到底是6.5%还是7%,还是多少?其实我认为,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结构不对,或者是趋势不对,我们还要更强调改革。不经过改革难以重生,经过这几年使用的各种方法,看样子还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改革可能会影响增长,政府有压力,政府也希望发展,这我们都可以理解,甚至可能需要大众也给一些理解,就是永远的高速增长,甚至是中高速增长,或许并不符合科学。我们对于中国的长远增长非常有信心,但是在实现长远增长的潜力之前,可能需要一个系统的调整。如果不调整,我们就不断地进入一种怪圈。

现在经济出现困难,其实是因为过去大量的投资产生了过剩,过剩就变成了困难。困难了怎么办?再继续投,投得更大,这样就产生更多的问题,这种循环现在我们可能要调整。

长远的潜力在哪?

第一,中国经济体非常大,经济体系也非常完整,总体来说,可以系统地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

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可以跟我们这样的经济体长远竞争,但是,现在因为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建设,有很多过剩,如果不调整,继续投资,可能就会造成进一步的过剩。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纷纭复杂的现象,核心还是这个事,就是钱太多了。这才会造成产能过剩、库存过剩、杠杆居高。

 

成本为什么高?也是因为放的货币太多,本质上是通胀现象,是由货币的总量推动成本上升。

所以,三去一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执行的力度不够。比如说钢铁有12亿吨的产能,实际上只生产了8亿吨,多了4亿吨,现在我们减钢铁产能,根据媒体的报道,三年减一个亿,这一年才三千万吨,应该减的是4亿吨,差了10倍。这会不会有效,取决于是不是按照市场的规律,真正的把三去一降做到位。国企改革,大家也有各种的观点,这个说这样搞,那个说那样搞,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对于这些资产、资本的效率衡量,先制定好一个标准,有一定的透明度,然后按照市场的规律,这样要解这个局也不难。

第二,是制度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中,毕竟还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只有30多年,像美国可能已经有200多年。所以,市场制度不完整、不系统也情有可原。但是,我们需要系统地建立这样的体系,而且需要一个整体的设计。不然,股市只管股市的事,保险只管保险的事,银行只管银行的事,这样不会形成一个有效的政策,我们需要的是整体、系统的考虑。

贷款制造太多货币,银行撤掉贷款,工薪族就能提高相对购买力

银行的治理,根据市场的前景情况,要强化借贷项目的标准,撤销不良贷款。因为贷款是真正制造货币,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信贷总额指数型增长,甚至比GDP还要快两倍,GDP发展6%、7%,但是货币印刷的速度是经济发展速度的2倍,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过去经济发展10%的时候,它是20%的增长,是双倍数的不断增长,而十几年的结果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别。要想良性变化,只有这个办法。

没有前景的不良项目,如果把它停了,银行把贷款撤销了,这样货币供应总量就下降了。而且,这个措施应该对应广大的工薪阶层,因为他们只有工薪收入,只有自己剩余的存款,如果货币总量下来了,他们相对的购买力就提升了。这样有助于实质性地提高工薪收入,以及他们未来的消费能力。

真正的消费只占GDP的1/3,为什么不能让GDP减速?

民生保障,保证的是一个基本的生活体系。刚才我们说改革的纠结,能不能接受、承受经济增长的减速?其实,我们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刚才第一张图显示的GDP,真正的消费只占GDP的1/3,倒过来说,我们有了1/3的GDP,我们就够吃够喝,能够保证基本生活水平不变。我们甚至还可以再多做一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活动,应该是可以承受的。我们需要一个辩证的思维,可能需要大禹治水,有堵有疏。如果我们发现实际中的问题不断,是不是可以短期调整一下我们的节奏,主动放缓一点,给我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这是讲的改革,不改革的话,恐怕难以重振经济。

再一点是向外“一带一路”,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策略

“一带一路”带动的是什么?是开拓世界市场。40年前,中国是改革开放,开放讲的是国内开放,放外国进来,现在我们中国成长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机会,我们可以开拓世界,继续开放,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开拓。开拓是什么概念呢?“一带一路”总共涉及60几个国家,差不多是中国人口的2倍,产值也将近2倍,消费2倍,投资它们会差一点,出口也差不多是2倍。因此,这是中国经济之外,另外两个中国经济这么大的市场。也就是说,对于所有中国的企业来讲,过去你的球场是一个场子,现在可以有三个场子这么大,这显然是一个机会。当然,另外这两倍的增加不等于自动是你的,需要你自己系统地开发,系统地研究,你不市场化,估计你也拿不到。

有人把它看成是消耗产能,其实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竞争的能力。你这里的钢铁多了,你以为可以拿到那边炼吗?不是的,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是市场决定的,你要遵从市场的规律,才可以赢得市场,这是核心。这个原理在国内也一样适合。

产业政策之争要先系统论证、核实

之前有一些产业政策之争,其实,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要分析实际问题在哪,实事求是地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一定的计划、策划,这没错,但是你的这个计划、策划是不是经过了系统性的论证、系统性的核实?哪怕事后我们再衡量,到底当时你说的策略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真正使经济发展好了还是没有发展好。只要不断地积极思考,客观衡量,真正找到有效的办法,经济一定会好。我觉得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规模,这样系统性的工业基础,这样长期的教育基础,十几亿人又都愿意劳动、愿意发财致富,这个动力是不可阻挡的。关键是把事情做对。

谢谢大家!

包不同微信seeureye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