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楼市有变:三大消息突袭楼市!

【分享】楼市有变:三大消息突袭楼市!
2016年09月01日 19:00 亿翰智库

以下内容来源于和讯网

一、深圳传来一个大消息!

据深圳晚报报道,9月1日起,深圳将正式实施入户新规,大幅度放宽人才落户政策。

深圳市入户新规将户籍迁入分为四类,人才引进迁户、纳税迁户、政策性迁户和居住社保迁户四个类别。

人才引进迁户和投资纳税入户有积分制转为核准制,新增居住社保入户! 9月1日起实施! 另外,11月1日起,居住证新规开始实施,大专以上学历可直接申领居住证!

入户新政四大特点:

1、人才引进迁户不再用积分制了;

2、人才入户门槛降低,放宽至大专学历了;

3、新增居住社保入户;

4、亲人投靠入户的条件也没那么多限制了。

知名财经评论员曹山石认为,该政策可以称得上是一线城市最宽松落户政策。深圳中原数据研究中心经理王飞表示,从长期来看,该新规对楼市未来需求的扩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深圳作为一个人口千万的城市,户籍人口仅300多万,人口结构出现严重倒挂。高昂的房价、租金,以及落户困难等问题,使许多人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造成人才严重外流。

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上广深分别给自己设定的人口目标是2300万、2500万、1550万、1480万人,以2015年数据作为期初数,则五年间北上广深到2020年的人口增量指标分别是129.5万人、84.73万人、199.89万人、342.11万人,深圳将是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

此外,8月29日,深圳市政府和北京大学签署备忘录,决定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校都可能在深圳设立校区,清华大学也有望在深设立国际校区!

深圳楼市又要大涨了?!

以上两个消息对于深圳,无疑是好消息!这将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促进高层次人才选择来深圳工作、定居,加速人口流入。人口与房价呈现正向关联,更多的人入到深圳,人口的增加导致需求增大,对楼市的购买力肯定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这不,8月29日,深圳再现地王,拍出全国最贵一块地,新全国总价地王价值310亿元。

深圳壹地产根据地王成本,专家判断,精心绘制了一张2018年深圳房价预测图↓

(2018年深圳房价预测图!来源:深圳壹地产)

深圳楼市库存告急!

再来看深圳的库存情况,其去库存周期低于8个月,供给依然不足,房价上涨动力强劲。2016年深圳楼市供应有增加的趋势。根据统计,2016年预计有136个新盘入市,可供应面积1493万平方米,即便这样,也难以满足深圳的购房需求。

二、重磅:厦门正式重启限购,9月5日起执行

厦门市自9月5日起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对以下三种类型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销售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一、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二、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三、无法提供购房之日前2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上述商品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存量住房(二手住房)。交易时间按以下方式认定: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以提交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时间为准;存量住房(二手住房)买卖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业务收件时间为准。政策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

厦门住房限购政策解读

  一、重启住房限购的背景和目的

今年以来,全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地价、房价上涨较快,我市也出现地价、房价较快上涨势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市决定重启住房限购政策。

二、住房限购政策主要内容

对以下三种类型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销售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①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②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③无法提供购房之日前2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三、住房限购政策有效期

自2016年9月5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

四、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应提供缴纳社保或个税证明材料

社保缴纳证明为《厦门市地方税务局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证明(个人)》;个税缴纳证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及加盖市地税局受理专用章的《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记录》。

五、“逐月连续缴纳”的认定

属社保缴纳证明的以入库日期为依据;属个税缴纳证明的以收入申报日期为依据。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不得通过补缴个税缴纳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购买住房。

六、购房资格审查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应在签订商品住房买卖合同(认购)、居间合同前严格查验购房人的购房资格。

(二)房地产登记机构在新建商品住房合同备案或二手住房交易收件、审核时,严格复查购房人的购房资格;发现购房人提供伪造证明材料骗购住房的,不予办理合同备案、产权登记手续。

七、近期我市已采取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措施

一是自7月15日起从严住房信贷政策。二是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力度。今年将新增供应商品住宅面积200万平方米。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夹心层”和“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四是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严格商品住宅价格管控,引导开发企业合理定价,防止跟风涨价。多部门联动加强对商品房项目开发实行全过程严格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五是加大项目促动工、促销售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

三、传武汉限购限贷9月1日实行 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

8月31日上午,厦门市刚刚出台了将实行住房限购政策的声明。武汉将成为下一个限购限贷二线城市的消息接踵而至。

午时,《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武汉可能将于9月1日实行限贷政策。

而在朋友圈迅速传播的,据说是一份尚未盖章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湖北银监局关于调整武汉市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知》中指出,在武汉拥有一套住房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商品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40%。在武汉市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或还有1套住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40%。名下有2套房且2套房贷款都未结清的,则停止发放贷款。政策执行时间则为9月1日。

对于这份传言中的武汉限贷政策,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认为,目前看来,这些限贷条款还比较温柔,首付比例提高并不多。从购房门槛上来说,对于改善型购房者或投资客来讲影响不大。

"其中,武汉市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或还有1套住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最低首付比例为40%的政策是认贷的表现,其实,这也是为了限制投资客,不能继续贷款,杠杆率降低,便会让一部分人只能暂停购买,或者全款购买住房。"张宏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而在武汉市拥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再次购买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40%这条政策,则是认房的意思了。

在张宏伟看来,如果该政策落地,将对首次住房改善型需求的购房者产生影响,因为这部分群体改善时可能高不成低不就,而因为认房政策,贷款首付比例增加了,提高了入市门槛,可能延缓改善计划。至于投资客方面,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

截至记者发稿,《国际金融报》记者联系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不清楚,目前没有收到通知。"(国际金融报记者 夏妍)

注意!这些城市库存告急!

北京:北京商品住宅在八月份仅有两个项目入市,两个项目共新增住宅产品209套,预售许可面积1.4万平方米,北京住宅库存跌至6万套以内,降至历史低位。但是在7月份,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突破万套,达到11902套,虽然环比下降23%,但照此速度,剩余库存将在5个月之内消化完毕。

南京:截止到8月份,南京住宅可售套数/面积:23766/282.84万平,而7月份南京全市的住宅成交套数/面积:11882/133.07万平,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的销售速度,南京的住宅库存仅需两个月就可消化完毕,未来极有可能是无房可售的局面。

合肥:合肥最新的库存数据显示,目前的住宅可售套数/面积:15122/171.8万平,而7月25日至8月21日,合肥全市的住宅共计销售7523套,库存两个月就可完全消化。

杭州:截止到7月份,杭州市商品房住宅成交套数/面积达到14969/166万平,坏比上月的13613套小幅上涨约10%,同比去年的9063套更是暴涨65%,面对即将到来“金九银十”,成交套数想必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而据杭州当地媒体报道,杭州市目前的库存大约为7万套,照此速度不到5个月就可将现有库存消化完毕。

上海:上海最新的一手房与二手房住宅合计数据为174030套/1585.25万平,7月份的销售数据为20081套/213.1万平,消化完库存需要八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按照上海目前单天1267套的销售速度,或许不要5个月就能消化完库存了。

南昌:8月份的南昌新建商品房库存基本情况是,套数/面积:22081/273万平,而7月份的商品房销售数据则是,套数/面积,5825/73万平,年底之前库存就能够消化完毕,是不是太恐怖!

武汉:武汉7月份新建住房销售登记备案面积为242.75万平方米、2.3万套,同时最新的库存数据显示武汉新建住房库存为10.2万套,大约四个月就可以消化完所有新建住房的库存。

苏州:以目前最新数据来看,苏州8月份日均成交量约在230套左右,以此推算而苏州全市的8月住宅成交量约在7000套左右,而苏州最新的住宅可售套数/面积:47256/692.4万平,按此速度推算,苏州的住宅或许将在七个月之内售罄。

调控又要来了?!

8月30日,据财新网报道,证监会准备对债券市场出手:交易所债券市场对类平台发行人的门槛骤然提高,此外,交易所正在研究如何提高房地产类和过剩行业公司债的发行门槛。

债券是房地产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此次证监会准备提高房地产类企业的发债门槛无异于断了众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而在这之前,证监会和银监会已经分别从不同的渠道在收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来源:

1)7月末,证监会表示严控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拿地;

2)银监会通过理财业务限制开发商获取资金。

同一天,媒体曝出兴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呈谨慎态度,在房地产信贷政策方面,将进行总量管理,新增业务不涉入三四线城市,也不介入地王项目,严格控制杠杆比例。

通过上面的几道枷锁,究竟能不能抑制楼市、地市的泡沫呢?估计不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土地供应政策收紧,供给少了,但是需求并没有变少了。这种情况不改变,如果一部分卖方开始惜售,那么涨价估计就不可避免。

来源:金融行业网(jrhycom)综合整理自中金在线(ID:cnfol-com)、枕头财经(ID:pillowfinance)、山石观市(ID:cssstock)、深圳壹地产(ID:SZdiyidichan)、中国经济网(ID:ourcecn)、财经韬略(ID:tttmoney8)、国际金融报、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