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先问问这些对手答不答应

成渝城市群要当老四,先问问这些对手答不答应
2017年05月19日 06:57 西部城事

撰文|西部君(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西部城事”)

国内城市群的排名一直是个争议较大的事情。各种版本、各种统计口径的排行版很多,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前三的位置可以确定,第四城市群的位置到底由谁来坐,一直无定论。

西部君这两天恰巧看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按照各个城市群的发展情况来排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是当之无愧的前三甲,成渝城市群已经紧随“前三甲”之后,排在全国第四位。

综合各方宣传口径,成渝城市群排第四,并非多么新鲜的说法。成都多年来就有“第四城”的称谓;2011年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时,也大力标榜要打造“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雄心。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目前全国共有19个城市群。那么,成渝城市群排第四,是否真的货真价实?会有哪些竞争对手不服?

先说说成渝城市群的不利因素:

1

经济体量难保第四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成渝城市群,有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15城,和重庆大都市区+少量渝东北、渝东南区县。

2016年,成渝城市群的GDP总量为4.8万亿元,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分别占全国的6.48%、1.92%和5.49%。

这些基本数据,抛开前三强不谈,成渝城市群也难以保住第四的位置。2016年,中原城市群30市GDP总量为60751.94亿;长江中游城市群30市以及1县GDP总量为71193.85亿。

无论城市数量,面积,经济总量,成渝城市群都进不了前四。

2

中心城市距离较远,空间松散

城市要成“群”,城市密度是一个重要保障。世界主要城市群,包括国内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相邻中心城市的距离多为100公里左右。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城市密度大是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这一点恰恰是成渝城市群的短板所在。成渝两城地理零公里起点,相距260公里左右。这种距离中,目前发展成为成熟城市群的几乎还没有先例。虽然高速公路和动车大大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但空间上的连接松散,依然是城市群融合不小的阻碍。

从城市密度看,成渝城市群也小于处于同一梯队的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

当然,城市群空间距离上的尴尬,并非只有成渝独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主力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大多超过三百公里,最远者甚至达700公里。

至少在距离这一点上,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都不占优。相对来说,在第二梯队里,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密度,要好得多。

3

产业互补性有待提升

除了空间距离要近,城市群要想获得有机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性,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成渝城市群的核心驱动,成都与重庆,在发展阶段上,可以说基本一致,都在全国二线城市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一点对于城市群而言,未必全是好处。比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两城,产业互补性就并不明显。

一般而言,两座经济体量如此大又非常接近的大城市,都不太会存在严重的发展短板。重庆目前的支柱产业主要有汽车、电子制造、装备制造、化医等,成都则是电子信息、医药产业、化工产业、动漫传媒产业等。两城的主要产业,多有重合,说明互补性并不强,产业分工的空间不够。各自对彼此的需要也就未必有那么强,抱团成群的动力不足,是个问题。

这一点,前三大城市群就很能说明问题。京津冀自无需说,有北京这样的巨无霸,光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就足以让其它城市群羡慕了;长三角,龙头上海以金融、信息、港口为主,而其它副中心,苏州、南京、杭州也各有产业特色,形成了很好的产业结构梯度;珠三角的产业分工协作就更明显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电子制造、金融、加工贸易,互补紧密。

4

无中心,更无副中心

一个直辖市加一个副省级省会城市,还有天府新区、两江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和四川自贸区、重庆自贸区的加持,川渝城市群中主力城市的级别,以及政策条件,确实让很多城市群眼红。

不过,这一点分开来看是优势,一旦“合群”就未必全是了。成渝双中心,“一山难容二虎”,其实就差不多等于没有中心,或者说中心凝聚力是个问题。因为谁都可能不服对方的“老大”地位。

不仅无中心,连副中心也没有。前面谈到城市群内必须要形成产业互补、协作分工,但光靠两个主力城市的分工,显然是不现实的,也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遗憾的是,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除了成都与重庆,GDP上2000亿的城市都找不到,第三经济体绵阳也只有1830亿。这一内部的严重失衡状况,在几乎所有的城市群中都堪称罕见。

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虽然缺乏像成渝这样的双核心,但其内部却有“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多个次中心带,在发展的协同性和均衡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5

交通条件拖后腿

成渝城市群所有城市都处于内陆。

虽说成都已是不折不扣的航空第四城,并马上要成为全国第三个双机场城市,重庆也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但在交通区位上,整个城市群都不靠海,加之地理因素的阻隔,高铁不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不仅相较于京津冀等前三大城市群有劣势,也不及海西城市群等二级梯队的伙伴。

另外,相较于中东部主要城市群,成渝也不具有外部环境上的优势,远离发达城市带,相对孤立。

再看看相对优势:

1

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背景

虽说在内部,成渝也一直有瑜亮情结,但对外,“川渝一家”一直是四川人和重庆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川渝构建城市群,文化认同较强。

再加上重庆本身就是从四川划分出去的直辖市,重庆与四川,在文化背景、语言甚至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强的趋同性。这是其他垮多个行政单位和文化背景的城市群,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2

民间经贸交往密切

由于长期以来的共同历史、文化、行政背景,四川与重庆之间的经贸往来基础一直不错。

现今,四川的最大外省投资商便是重庆。甚至有说法,重庆对四川的投资,比成都在四川的投资还大。

另外,在两城分别工作、居住,过着“两城”生活的年轻人,已经不少。

3

战略地位重要

西部君曾经在比较成都和武汉时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武汉是湖北的省会,成都却是西部的“省会”。这不是刻意抬高成都,而是为了强调,作为西部最大的省会城市,基于战略地位的考虑,成都获得了其它区域省会城市难以获得的政策、资源支持。

同样,发展成渝城市群,也是平衡东中西部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棋,成渝所享有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持,自然也会相对更优渥。有国家中心城市,有国家级新区,除了排名前三的三大城市群外,其它城市群难以比拟这种地位。

4

发展速度快

在GDP增速上,成渝有着后发优势,特别是重庆近几年一直名列全国增速的前列。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成渝也是一大利好。

并且随着成都东进的加快,成渝之间过去存在的背向发展倾向,也有望得到缓解。

小结:

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要真正评选出城市群中的老四,并不容易。

一,第四无论是谁,与前三位老大的差距都比较悬殊,是否实至名归,是个问题。

二,成渝城市群是老四的有力竞争者,但并无绝对优势。海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都是无法忽视的竞争对手。

三,相较于与其他城市群一争高低,成渝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内部的发展与一体化的推进。

文章来源:西部城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