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度A股思考:关于价值投资&策略研究

周度A股思考:关于价值投资&策略研究
2017年05月21日 23:40 云豹财熵

本周市场有所企稳,中小盘反弹了一点,部分价值股有短暂调整,但都扭扭捏捏、且幅度也不大。我们跟踪的市场面指标普遍从极度低迷回弹到区间内。观点还是维持之前的“越跌越乐观”,跌了买,不跌就等,方向仍然是偏成长。

本周思考我们适度吹水,但吹水不注水,还是用数据说话。价值投资这个话题有点大,谈这个话题的原因:(1)近期市场被大佬们的价值投资刷屏了,我们做了大量基础研究,能够提供一些数据参考;(2)借这个机会说一下我们作为策略研究员,尝试捕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Part1:关于价值投资

近期微信被东方资管两位老领导刷屏了,王国斌老师说“在中国,投资者从一开始是抱着一种价值投资的、从基本面分析的角度进行投资的......只不过我们这个市场中在草创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乱象,令投资者无所适从”;陈光明老师说““市场不成熟和过度情绪化导致的巨幅波动,给价值投资提供了很大的机会”。我们自己做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工作,很大程度上佐证了两位老师的观点。一句话总结:A股给价值投资者的长期回报是非常丰厚的,最重要的是投资者是否有能力承受和应对中间的波动。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些数据:

1、A股市场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我们去年做了这样一个分析:以1995年之前上市的所有公司作为样本,计算1995-2015年底之间的复权EPS增速和年化股价涨幅。把两个数据做成散点图,可以发现:

(1)这个市场对于好公司的定价是非常有效的,一方面好公司的长期复合回报远远超越烂公司;另一方面好公司的年化股价涨幅与复权EPS增速基本相当(散点主要分布在45度线周围)。

(2)市场对于“烂公司”的定价不够充分,大量公司在没有实现稳定盈利增长的前提下,股价也涨了不少。这些“烂公司”从公司质地上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的“烂公司”,典型如壳价值公司;一种未必是“烂公司”,只是业务稳定性不高,例如一些竞争格局不稳定的龙头企业、或是一些竞争格局稳定行业里面的非龙头企业,这些好公司在周期低点的时候,市场给予的惩罚是不够的。

客观上,A股市场对好公司的定价的有效性和“烂公司”定价的不够有效,造成了中小市值因子在A股的长期有效性。导致的结果是,长期看好公司跑赢“烂公司”,但“烂公司”组合跑赢好公司组合,因为每个时点都有一些不同的“烂公司”成为好股票。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尽管当前市场风格明显偏向大盘,但我不认为中小盘风格将一去不复返,我们在过去几周的对这个话题讨论了很多。当然,对于真正专注价值的投资者而言,市场给予好公司的回报是充分的,与其去谴责市场对非稳健成长公司定价的不够有效,不如学习陈光明老师,好好利用这种波动。

2、价值回归是漫长的过程

投资者经常会对我们策略研究员说,“择时是非常困难的,择时对收益回报是很小的”。但硬币的另一端,我们计算任意时点入场去持有一些基准指数一年的收益分布,可以发现对不少A股指数而言,持有一年收益的中值仅在0-3%的水平。这个现实对于投资者的含义是,以年度净值为考核目标,不做择时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择时未必是单纯判断市场上下,绝多数时候A股的核心矛盾是结构问题,对于行业、公司都需要有择时的思维。

那么简单“买入+持有”还有效吗?我们做过一个数据统计,以三年为考核周期,任意时点买入,目标持有三年、实现累计30%的收益,当然如果买入后立马就有三个涨停,那我可以很快兑现收益目标。按照这个标准,筛选出三年考核期内,达到收益目标概率最高的股票。我们将筛选结果排名靠前的公司展示如下,可以发现确实有一些公司,“买入+持有”是有效的。老板、索菲亚这种,100%能够实现收益目标。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拿得住(3年的目标持有期),如果将目标持有期下降到一年,概率将会显著下降。

另一个与之类似的研究,投资者经常谈论估值。作为策略研究员,估值在我的框架内权重不大。估值的有效性是建立在长期均值回归基础上的。我们做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估值跟未来两年回报的关联度看起来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如果我的持股期限远远低于两年,我不用太考虑估值,除非当前估值恰恰处于极高/极低的水平。此外,当前估值与未来两年收益的关联度,也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只是可以模糊的看当前估值越低,未来两年亏钱的概率也就越低,至于能赚多少,差异会非常大。

3、凭什么你能赚到价值的钱?

部分投资者一提到价值投资,往往等同于选股不选时。但实际上回头看,这个市场能有持续稳定回报的公司是非常少的,换句话说,真正价值股其实是比较显性的。例如,当下最热门的老板电器,回溯历史,很难看到比老板增长更加平稳+快速的公司,收入增速每年30%上下,利润增速每年40%上下。除此外,我们前面列举的一批复合回报胜率高的公司,也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也就是说,如果考虑长期价值,潜在标的看起来并不难选。

既然难点看起来不在选股,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赚到这个钱?去年网络有一篇帖子谈金螳螂,大意是非常牛的股票,但是赚到大钱的不多。下图老板电器上市后的股价走势,12年至今累计10倍的回报,主要是集中在四段、共计23个月左右的时间实现的,其余40多个月的时间股价整体是震荡的。这已经是最完美的案例了,因为老板历史的回撤一直非常小,其余公司包括海康、格力都出现过非常明显的回撤。

企业盈利稳定成长+股价非稳定上涨,对于投资者而言,要么是自己能够忍受其中寂寞或者扛过市场的波动,要么是要有意识和能力去利用其中的波动。对于第一个选择,投资者的性格特征、资金属性、周围环境的压力等等,是否使得实际上没有办法抵御中间波动?对于第二个选择,其本质上是在价值股上做择时,只是由于价值股的波段特征远比其他股票大,因此其择时的频率更低而已。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两个选择最终都能实现很好的回报。但最需要警惕的是,是否自己无法抵御波动,但是却在上涨过程中说服自己以长期持有的心态买入?对于当下持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最重要的不是争论其估值是否合理,而是审视自己是否能够承受未来一段时间寂寞。而陈光明老师所说的利用市场的情绪化波动,我相信肯定包含了这种情绪化。

Part2 我们做什么策略研究?

过去一周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借此机会说一下我们作为策略研究员尝试去挖掘的机会。我们主要做两个方面的研究:(1)一个是对长期价值因子的挖掘;(2)第二个就是中短期市场波动的机会。

1、长期价值的挖掘

不少投资者,不管主动选股的还是量化投资者对此都非常感兴趣。传统的出发路径是从财务指标入手,尤其是与盈利相关的财务指标。我们自己也做过很多工作,大量试错之后,发现越稳定的指标越可能有效,而盈利恰恰是最不稳定的指标之一。到目前为止,我们尝试过最有效的就是我们在一系列制造业报告中所谈到的思路:从盈利分化程度出发界定行业竞争格局+在竞争格局好的行业里面选择龙头公司。

这个系列我们从去年底开始做,一共做了三期,最后一期是组合收益回测,考虑到当前这些公司股价都在不低的水平,最后一期就没有外发了。但长期看,这个策略仍然是非常有效的。

170105_弘则研究【A股策略】_关于2017年A股市场、制造业的思考

170206_弘则研究【A股策略】_买入优秀的“中国制造”

170328_弘则研究【A股策略】_买入优秀的中国制造(二)

在这个组合的基础上,有一些投资者进一步提出是否可以在组合内部的标的上进行择时,也就是在这些标的上利用市场的波动,进一步提升收益或者资金使用效率。这个也是我们在尝试的工作。

2、中短期市场波动的机会

过去几年商品大佬转战A股是一个趋势,对于这些天生善于做波动的投资者,A股的吸引力非常明显:市场容量大+波动频繁且幅度大。个别比较极端的商品圈投资者曾质疑我们主流研究不务正业,“每天都有涨停板,成交至少几亿,为何不去研究这个?”,“操纵市场?市场本来不就是被操纵的吗?”。

下表展示了持有一年A股与海外市场的收益波动情况,可以发现A股留给交易型投资者的空间非常之大。

我们作为策略研究,很大一部分精力会用在尝试捕捉市场波动的交易性机会上面。当然,考虑到A股分红回报普遍寒碜,最终所有的投资者都需要通过交易兑现,包括长期价值投资者。因此清楚自己交易的时间尺度是很重要的:

1)长期价值投资者利用市场波动的交易,应该是年度以上的尺度。

2)其次是基于宏观变量的交易,往往是月度到季度,也可能会更长。

3)更短的时间尺度,也许是一些量化策略捕捉的机会。

我们这里所谈的交易性机会,主要是第二个时间尺度的机会,这个也是绝大多数策略研究员探讨的话题。但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预测未来的宏观环境,而是对市场现状和结构的精确刻画。我们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尝试去拆分市场内不同风险收益配比的结构,以及度量市场整体/不同结构所处的状态,我们希望去捕捉的机会是:(1)市场现状处于一个极端;(2)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处于另一端。

具体而言,这两个维度,市场现状是可以精确刻画的,对未来的预期是模糊的方向。只要市场现状已经走到极端了,往往就酝酿着非常有性价比的交易机会。我们在市场极端时,会强迫自己逆向思考。但这个预期是否能扭转,什么时候扭转,以何种方式扭转,这个是很难预测的。所谓看对与做对的距离,可能就在这里。方向靠研究,路径靠“预案”。打个比方,去年底保险举牌导致部分大盘股暴涨的时候,就属于路径的范畴。不是说路径不重要,很多时候路径比方向更重要(不然就不会有交易员和研究员到底谁更重要的问题),但路径不是研究,或者说主流研究能解决的。

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我们去年5月份整整一个月都在谈大股票太不活跃了。无疑当时认可的投资者是极少的,大盘股行情也并没有在极端不活跃后就立刻逆转,而是到7月份才逐渐启动。随后,在保险举牌、价投深入的推动下,大股票行情在大半年的时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后面这些都是很难预判的,一些同行针对路径问题的研究,例如保险举牌的合理性、漂亮50的估值天花板,个人认为都是一些完美的过度拟合(对解释当下貌似很有道理,但是未来没法用)。

3、作为卖方提供的研究产品

最后,简单提一下作为卖方,我们提供的研究产品和服务。我们不希望每次给投资者传递散点似的多空判断,偶尔看对看错都很正常,毕竟猴子都有50%的胜率。我们一直努力做的是,希望基于我们看问题的框架以及观测视角,即便是不认可的观点的投资者也可以得到一些客观的参考依据。

我们当前主要研究产品包括:

1)日度复盘:基于我们对市场状态和结构的刻画,客观展示市场的运行状态。复盘报告基本不涉及观点,为了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认知误差,我们甚至会多展示“打脸”的内容。

2)周度思考:主要探讨市场的交易性机会。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则分享一些中长期研究或者框架的内容。

3)不定期专题报告:主要是长期价值因子的探讨(基于公司或者行业的结构特征或变化趋势),以及对研究框架的思考。

云豹财熵——个人资产管理的小工具

在微信【云豹财熵】的菜单栏,可以获得【深度资讯】、【实时数据】、【专业社群】,帮助管理个人的资产。

【深度资讯】   跟踪金融市场最热话题以及每日股市复盘笔记

【实时数据】   跟踪新房量价数据、二手房量价数据、黄金ETF持仓、两市融资数据、理财产品收益,囊括资产配置中的各类资产

【专业社群】   和云小豹一起理财,加入云小豹的财商训练营,社群干货分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