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王安硕信息“市值管理”黑幕,冰山只露一角

股王安硕信息“市值管理”黑幕,冰山只露一角
2017年01月05日 18:28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夏芈昂

 “公司市场规模是百亿量级、收入将可达12亿,30亿市值远未反映公司实际价值、市值空间有望超过200亿、市值超千亿、是属于我们tenbagger,200亿绝不是终点。”当看到这样的描述,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份由券商研究机构发出的客观研究邮件,但这却是真实存在的,上述文字摘取自安硕信息(300380)2016年12月20日发布的《关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以下简称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在如此力度的券商研究员推介下,“部分基金公司于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5月27日期间大量买入‘安硕信息’,累计共有 221 支公募基金持有‘安硕信息’最高达 1808.21万股,占安硕信息流通股的74.84%。‘安硕信息’股价从2014年4月30日的28.30元上涨至2015年5月13日的450元,涨幅15.9倍。”最终缔造出了A股的“股王”。

有意思的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上市不到三年中,安硕信息的营业利润从3000万元左右减半到1500万元左右,再减到2016年三季度的亏损77万元,利润连年负增长,却仍然能被各路基金大举买入并成为股价冠军,而随着监管层在2015年8月介入调查后,该股股价持续下跌,本月2日的收盘价是38.15元。

研究员自报家门推销 多方利益勾兑“市值管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显示,2014年4月30日,东方证券研究员郑奇威发邮件给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提出要求合作。大体的意思是,首先公司的股价已经跌至发行价附近,(安硕信息于2014年1月28日上市,发行价28元,4月28、29日已跌至28以下),价值绝对处于低估区间;其次建议公司做好市值管理,提升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同度;最后主动提出希望与公司深入交流沟通,然后自己可以向各机构推介该股。 

这份“投名状”很快收到回音,安硕董事长回复邮件,让郑奇威与董事会秘书曹某联系。《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显示,2014年5月6日,曹某果然联系郑奇威到公司“深入交流”,而作为本次交流的成果,从2014年6月22日,到2015年4月30日近一年的时间里,安硕信息陆续批露出“一纵一横”发展战略、征信业务、数据业务、小贷云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等之前从没有涉足过的新概念题材,而郑奇威等人向128家基金、券商、私募等机构的1279人员累计发送邮件1.1万余封,传播安硕信息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情况。

“这种走上门的拜票以及后续的所谓市值管理在业内其实并不少见。”一位熟悉券商研究部门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目前的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少,但是还会有这种现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监高有高位减持禁售股的需求,公司有增加股价市值提升品牌形象的需求,券商有盈利的需求,研究员个人也有获利和业绩的需求,多方面需求连接在了一起,就会出现这种所谓市值管理的乱象,在早先几年是比较多的,随着监管的加强,现在这种操作逐渐走向地下化。”

利好全是虚假披露 市值炒作成隐蔽福利 

我们再看两个安硕信息披露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利好”的案例。根据WIND数据统计,安硕信息于2015年3月20日至4月30日,在接待国泰君安证券、华宝兴业基金等机构调研过程中,披露安硕信息成立了西昌安硕易民互联网金融公司(以下称西昌互联网金融公司),且出资已经全部到位;以及拟成立从事普惠金融的上海安硕织信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织信公司)。而在证监会发布的调查公告显示,西昌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个空壳公司,无场地、无人员、无投入、无规划,目前尚未开展任何业务。而普惠金融业务仅为其开发的一款APP软件,根据安硕信息2016半年报的披露,目前安硕织信尚未产生任何收入。

2015年3月14日,安硕信息发布公告称与关联企业上海砚之硕共同签署了《关于对上海安硕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出资的协议书》,拟共同对上海安硕金融信息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根据公告,上海安硕金融信息被定位为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非银行中小机构云服务和类金融服务的市场与客户开发的投资性平台公司。但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安硕信息的小贷云业务虽然有717万元的投入,但小贷云业务的实质只是在其软件开发基础上的延伸服务。安硕信息2016年半年报也披露,“目前小贷云服务仍然处于投入期,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一言以蔽之,在某券商研究员的策划之下,一系列的虚假利好信息被披露,甚至做成了大量的邮件被推广到了买方机构,上市公司在接待调研机构时也极尽配合,隐匿各种真实的不利信息,恶意夸大、包装不存在的经营活动,最终导致了市值的大幅扭曲,无论是投资基金的投资者,还是散户韭菜群体,利益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一位行业内的资深研究员H,他对此评论认为,“这个事件真的只是A股冰山的一角,上市公司和高管愿意、并且敢于这么做其实也是当前A股投机的氛围所导致的。对于研究员来说,基本上从来不会唱空上市公司,因为唱空意味着可能得罪上市公司及高管,分析师和上市公司的关系如果搞坏的话,不利于未来及时获得一手的关于公司的消息,而且这种联手炒作本身就是这些研究员的隐蔽福利收入。至于作为投资者的公募基金,由于投资人员的考核以同期指数表现为基准,在这样的机制下,投资人员是更乐意参与这种概念、故事的炒作,故事能否兑现不重要,能跑出超额收益才是王道,所以其实部分投资人员对这些忽悠观点也是有浓厚兴趣的。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建议凡事保持一份清醒。随着监管的趋严,可能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处罚的案例,但是要彻底净化这种风气并不容易。”

“市值管理”存在地下市场 棒喝不能只针对个人

是否只有券商及其研究员在做所谓的“市值管理”业务呢?令人惊讶的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少以市值管理为掩护的公司,记者的手机就曾经收到过类似声称能为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的短信,宣称该公司可以为上市公司运作股价市值,提升品牌形象,且不收取保证金等费用,欢迎有上市公司资源的人士合作。为此记者通过熟人关系联系到了一位参与此类业务的业内人士,他表示,“自己主要做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的投资,对二级市场关注不太多,也不太了解安硕信息市值管理的情况,我推荐你去采访XXXX公司,他们做此类事情很熟悉。”

无论如何,本次事件的最终结果是郑奇威被责令改正,并被处以15万元罚款,而他的领导浦俊懿被责令改正,并处以20万元罚款,但处罚却只限于他们两人而已。就像两名被罚研究员在申辩材料中说的,“其本人并不是证券分析报告及其他传播信息的签署人、决策者及责任人,仅按负责人要求承担素材收集和内容起草工作,无权决定报告的内容及发布与否,无权决定推介材料发送内容和发送范围,仅按照公司流程和负责人要求,履行本职工作。”单凭两个研究员,就完成了从拜票、策划、调研到发布研报、推广、炒作等一整套套路,很难让人信服。我们知道,仅仅是研报的发布就需要上级的合规审批,更不要说以券商的名义对机构群发邮件了,因此这种所谓“市值管理”的乱象,背后究竟牵扯到了多少的利益,我们依旧不得而知,“安硕信息”事件应该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欢迎关注红刊财经微信号(hkcj201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