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变“老”变“大”才是股市下跌的真正元凶

新股变“老”变“大”才是股市下跌的真正元凶
2017年01月17日 18:08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特约张俊鸣

新股高速发行,A股步步走低。上证指数在权重股托市下苦苦挣扎,小盘股则成重灾区。创业板指数八连阴,创下历史最长连跌纪录,去年三月份的低点1841点在本周一宣告失守!

股市下跌,刨根究底找原因。新股被当成替罪羊拖出,股民媒体齐炮轰:“投资不赚钱,巨量融资谁会买单?”

从数量来看,最近一年新股的发行上市确实不少,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提速十分明显。2016年全年新股上市数量达到227只,募集资金总额为1496亿元。如果考虑到A股在2016年表现疲软,主要指数普遍下跌10-20%,在全球股市中处于“末端生”,这一数字更显惊人。如果2017年全年维持12月以来的发行速度,全年新股上市将达到500-600家,募集资金将比2016年增加一倍以上。这对A股市场来说,将会进一步加剧失血的状态。

从A股的历史来看,低迷的市道中,新股发行一向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暂停新股发行也成为救市的措施之一。远的如1994年的“三大救市措施”,暂停发行新股半年;近的如2015年股灾,当年7月3日已发行的10只新股全额退还申购款,直至11月份市场稳定之后才重启新股发行。究竟新股发行是不是二级市场走弱的原因?笔者认为,如果不从根子上找问题,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一停了之,依然无法解决新股发行的深层次问题,最多只是厚黑学中的“锯箭法”,治标不治本。

新股拖累A股的根子在哪?一在变“老”,二在变“大”。所谓的变“老”有两层含义:一是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新股逐渐变成老股,让市场丧失炒作的新鲜感;二是上市之后业绩变脸,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滑、亏损成为常态,成为市场中的一颗颗地雷。以去年下半年上市的新股来说,业绩变脸不在少数,华安证券、如通股份、中旗股份、红墙股份、环球印务等公司,上市第一年业绩就出现明显下滑。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2014年1月上市的欣泰电气,因为上市前业绩疯狂造假,已经在去年被退市。新股上市之后没有体现出成长性,反而业绩地雷不断,甚至刚上市就“年老色衰”,难以吸引投资者长线持有。

变“大”,指的则是流通股本的扩大。新股上市之初的连板走势,除了和刻意压低的发行价相关之外,也和刚上市流通股比例较小有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前限售的大小非陆续上市流通,甚至“清仓式减持”一再出现,让二级市场难以承受;而部分公司在低价发行上市之后,迅速停牌高价定增,又埋下日后定增解禁上市打压股价的伏笔。

新股一旦变“老”又变“大”,必然的结果是大小非疯狂出逃、二级市场承接寥寥,最后的结果就是股价不断下挫。如果新股上市能够给市场注入业绩成长性好或估值低的新鲜血液,才能给市场带来不断走强的内在动力。因此,除了一味发行新股之外,更要有组合拳最大限度防止新股变“老”变“大”。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新股上市一年内严禁通过定增等再融资手段募集资金。刚上市的新股通过IPO募集的资金尚未产生效益,又迫不及待再定增圈钱,不仅吃相难看,也浪费了宝贵的市场资金。如果在一年之后项目效益上升,再定增也不迟。

二、对于大小非,解禁时流通的比例应当和当年业绩挂钩。如果解禁当年业绩比上市当年业绩下降,就应当减少相应的解禁比例,次年再流通。亏损的公司则应当再延缓一年流通。

三、如果通过业绩造假上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及承销商应当出资以发行价向二级市场投资者无条件回购,最大限度减少业绩造假的动力。

此外,对于网下打新的配售部分,也应当稳定配售比例和准入门坎,以稳定大户为配售而买入的二级市场股票,以免出现因为中签率和上市涨幅双双走低造成这部分筹码大举卖出,产生“撕票”效应。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相关政策没有出现变化,则应当积极回避业绩变脸、估值超高、开板之后一路下滑的新股。而上市1-3年大小非即将解禁,尤其是十大股东中有风投机构的品种,解禁之后遭遇抛售的可能极大,弱市中不宜参与。

欢迎关注红刊财经微信号(hkcj201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