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人认可商业保险,买的人却不到四成!为什么?

近七成人认可商业保险,买的人却不到四成!为什么?
2017年06月20日 09:58 天雁商学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虽说国民的保险意识比十几年前增强很多,但保险不好卖的问题仍然突出。近日,融360《维度》调查显示,只购买社会保险的人群比例为44.03%,只购买商业保险的人群比例仅6.58%,两者都购买的人群比例为34.16%。由此得出,不买商业保险的人近60%,保险代理人在销售保险时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了。

那么,问题来了,保险为什么不好卖? 

1.原因一:保险产品供不对需

保险不好卖的根本原因,是市面上的保险产品在设计上不符合消费者需求。

很多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大多是从公司角度考虑,更看重产品的收益及理赔程序的便捷性等,而保险公司保险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固定不变,有些消费者提出的个性化要求也很难得到满足,造成产品很难为消费者“量身定制”。

【解决办法】

目前,为每位客户制定符合相应需求的产品肯定不大现实,但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主要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贴近主流需要的产品。例如,大众对类似全能保险的产品需求会更大些,即产品能提供车险、家财险、责任险、寿险、残疾险等包含几乎所有类别的保险,但这类保险一直被认为不太具备可操作性。

2.原因二:销售套路比真诚多

保险代理人在销售保险产品的过程进行误导宣传,这让很多消费者感觉“被坑”,后来者自然望而却步。融360《维度》调查显示,在购买商业保险过程中,13.6%受调查者因不清楚缴费方式造成保单失效;36.73%因不清楚保险条款造成理赔失败;44.22%被高收益吸引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但到期了拿不到预期收益;34.01%受调查者在银行被误导购买商业保险;23.13%受调查者因保险代理人未告知犹豫期,导致错过退保时间。

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包装花哨,消费者看着不错就买了,等到用时才发现名不副实;保险代理人在销售过程只强调收益,未讲明缴费方式、保险条款、犹豫期等问题……都说“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该让消费者了解的内容还是要讲全面讲明白,哪怕现在不买,等将来他们有意向了可能还会再次光顾。

【解决办法】

产品包装问题,还需要保险公司在宣传的大方向上做好调整;而代理人在销售过程的宣传,则需要保险公司对员工进行严格的职业培训,提升代理人素质,做到专业至上、真诚到位。

3.原因三:铁打的保险流水的代理人

许多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流动性较强,对已投保客户的服务往往容易出现断层。对于消费者而言,频繁更换代理人,重新对接费时、低效不说,心理上也难以适应。对于代理人而言,一则因为交接不当、缺乏了解跟进,提供的保障服务不一定能让客户满意,二则“无利不起早”,一些代理人对于“前任”留下的客户未必会尽心,最后很可能让已投保客单成为“孤儿单”。

【解决办法】 

保险公司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留存率,执行的关键在管理层环节。一些保险公司的高管在分享增员业绩时都会提到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避免盲目增员:先是从选才入手,严格把关筛选,从事保险意愿强烈、专注度及忠诚度高的人自然是首选;其次是新人培训,如果初来者觉得难以进步又无法可解,勤勤恳恳却看不到奔头,又怎么肯继续耗着呢?管理层要会觉察问题,并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譬如,在培训这块,除了公司流程化的培训,有一套个性化辅导的办法就很不错。

4.原因四:消费者对保险不了解

融360《维度》调查显示,在对于商业保险的观念认知方面,68.73%的调查用户认为重要,31.27%用户认为不重要。近七成的人认为商业保险重要,买的人却不到四成,剩下的三成大概是想买又不了解保险,怕被忽悠而不敢买的人群了。

【解决办法】

很多代理人在销售保险的过程,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推出去产品,让客户签成一张保单。但对于保险人而言,销售观念比销售保单更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抵抗未知风险的能力,让客户自己明白保险真正的意义和功用,才算是正确地宣传保险,而非教条式地洗脑灌输。

5.原因五:收入低,专注于传统刚需

融360《维度》调查显示,在已经购买商保的用户中,每年为家庭支付的保费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为22.72%,保费金额在1000-5000元之间的比例为35.71%,保费金额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占比21.43%,保费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占比20.13%。可见已投保客户选择的保险集中在保费金额在1000元以下及1000-5000元两个区间,这也和大家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收入低的人群缺乏支付保费能力,但有能力支付保费的未必会选择购买保险。除了前面提到的很多人不了解保险,还有可能就是他们的消费项目里有更为重要的刚需:娶媳妇,买房子,养孩子……哪一样都耽搁不得。

【解决办法】

保险代理人可以因人而异,推出匹配对方身价、切实保障的产品。对于低收入人群,可以先拿出符合对方条件、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再继续跟进,等到对方条件改善,再帮忙完善保单;对专注于“刚需”的人群,可以通过给出化整为零等规划家庭财务的建议,来满足保险这一项消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