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还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保险业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还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2017年08月07日 10:51 天雁商学院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还记得这句话吗?

如今,当保险业进入“互联网+”时代,这句话依然支撑着“人海战术”大行其道;但另一句话也开始流传:“得数据者得天下”。

新兴的网络保险公司正在崛起,传统的保险公司正在转型,网络化大势下,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而数据,显然是网络化最重要的结果之一。

如何管理数据,如何规范数据,成为摆在保险行业面前的必答题。

两险企因数据问题被降级

日前,《保险业务要素数据规范》印发。《规范》从保险业务活动出发,覆盖财产险、人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不同险种,穿透承保、保全、理赔、收付、再保等核心业务流程的系列数据规范。

这个《规范》一出台,就有两家保险公司“躺枪”。

几乎同时,正是保险公司提交偿付能力年中考试的“答卷”之际,在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中,两家财险公司被评为C类。究其背后原因,却并非因为综合风险高,而是因为工作失误,使报送数据的计算口径出现偏差,从而让自己“误入”风险评级C类。

业内人士分析称,《规范》可辅助非现场监管现代化转型,有效提升监管效能。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数据密集型的监管手段,其监管效能与数据报送质量息息相关。

数据规范,或者说数据标准,早已进入监管视野,而数据标准规范的连续出台,以及一些与行业数据相关的文件报告先后公布,正是对此的最好证明。

标准化夯实数据基础

当前,诸多保险大咖认为变革将至,数据基础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和曾撰文探索数据问题,并将数据基础工作放在首位。

他提出,要高度关注保险标准化改革工作,按照《中国保险业标准化“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保险标准管理体系。

而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曾于瑾也提出,保险市场标准化是必然趋势,建立一个集中、公开、标准化的保险市场十分重要和迫切。他还表示,标准化的公开市场是新生事物,特别是推动保险产品、保险交易的标准化进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保险市场标准化最基本的,其实就是业务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的“死”PK数据应用的“活”

数据标准化,在于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因此,数据标准化要求数据得“死”,从而真实反映其所描述的内容。也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持。数据标准化后的“死”,其实是为了数据共享应用的“活”。

在数据标准化背后,除了顺应监管,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大数据应用,而数据应用的前提就是数据共享。数据共享的难点在于数据壁垒,而数据标准化,正是打破数据壁垒的重要基础。

所以,除了应对监管而对数据标准化之外,对于行业来说,更广泛意义上的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更重要,这还有赖有志之士持续推动。比如蚂蚁金服的车险分,就是数据应用共享的一个典型代表。

数据只有通过共享,通过计算,才能体现价值,甚至生产价值。正因此,总理才说数据是基础性资源,而马云说数据是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

得人才者得天下PK得数据者得天下

互联网保险入市之时,似能听到传统保险业者惊呼:“狼来了!”

但喊了几年后发现,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业绩似乎并没有威胁到传统保险公司的生存。两者的市场份额始终悬殊。

其实不难理解,如前所述,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之下,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传统保险业者与新兴的互联网保险业者相比,最大的区别不在技术水平高低,而在于销售渠道。

传统保险公司的主流销售模式是“人海战术”,人力成为重要资源。

而新兴互联网保险公司以网络为销售渠道,平台和数据成为核心资源。

当“人海战术”背后都有数据支撑,进而推动业绩持续增长之时,轻资产运行模式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则开始暴露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时就会发现两个情况:一个是互联网保险在获客方面确实足够便捷,尤其是场景化之下出单量非常可观,但暴露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数据变现依旧困难;另一个是传统“人海战术”虽然有数据技术支撑,但在面对客户时,往往面临数据偏离问题,而这将考验其专业水平。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或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目前尚未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实际上,人才与数据之争,或者说人才与技术之争,在当前看来,更重要的不是谁取代谁,而在于谁适合于什么领域。而这些领域在保险中处于什么地位,拥有怎样的权重和份额,才是最根本的。从业务上来说,哪些业务适合网络化,而这些业务的体量有多少,对比之下,哪些业务适合线下销售,而这些业务的体量又是多少,如此才能找到人力与数据最终较量的结果。

对于不久的将来,到底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还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未有定论,拭目以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