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线下P2P的模式必然会崩盘?

为什么线下P2P的模式必然会崩盘?
2018年07月12日 16:59 信托扫雷鼠

去杠杆背景下,受影响最大的是信用质量差的主体。P2P的借款主体信用质量相对比较差,所以最近P2P平台密集爆雷。

与线上的P2P相比,线下的P2P风险更大,因为线下模式的P2P从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

我们来算一笔账。

P2P借款主体所支付的利息一般为20-30%。超过30%的很少,一是会超过36%的高利贷红线,二是能够承受这么高借款成本的主体很少,即使有的话,风险也实在太高。

20-30%的借款利息看起来很高,但并不能全部兑现,要考虑到违约。违约率对平台对平台最终实际能收到的利息影响很大。

假设所有的借款期限都是1年,那么如果违约率是10%,平台能收到的利息就会减少10%,变成10-20%。

宜人贷是美股上市公司,风控和运营水平应该说是处在行业前列。其在2017年的年报中披露,公司2015年促成的贷款中,累积违约率为9.3%。所以,10%的违约率对于P2P平台来说,并没有高估。

20-30%的借款利息,减去10%的违约率,P2P平台就只剩下10-20%了。然后再减去支付给投资人的10%的收益,平台剩下的金额就只有0-10%。

一旦市场信用缩紧违约增加,或者经营稍微不善,平台就会出现亏空。另一家美股上市的P2P公司拍拍贷,在2017年4季度便因为违约率的增加,出现了7790万美元的净亏损。

拍拍贷不仅是美股上市的一线P2P平台,也中国最早的P2P平台。这样的平台都会出现经营亏损,其他二三四五六七八线的P2P平台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线上正当经营P2P日子虽然不好过,但还能勉强维持,线下的P2P就没法维持了。因为线下的门店和销售团队开支是一个成本黑洞。P2P平台一旦进入这个黑洞,肯定就会兜不住。

知乎网友“孤鸿栖岸”曾经和一位E租宝的团队经理有过如下对话:

问:“那你算没算一下,你一个月得拉来多少,才能让你的贡献和公司给你开的工资持平?”

答:“算过,加上门店的支出,平均一人每月拉来200万年化投资额能持平。”

问:“那你能拉来吗?”

说:“我们团队五个人加起来都不能。”

线下门店模式至少会在资金端增加相当于投资金额10%的运营成本。几项成本和要付给投资者的收益加起来,超过了借款主体支付的利息,模式根本不成立。结果只能是走上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

不论市场的资金环境是紧张还是宽松,庞氏骗局都会崩盘,只是时间早晚。

很多投资者将线下门店看作是值得信任的标志,但实际上,这更应该被看作一个不值得信任的标志。

在所有的金融业态中,只有银行能够支撑起数量众多的线下网点,其他任何金融机构都没有足够的客户人群和业务规模来支撑线下网点的庞大开支。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都不能。证券公司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营业部,但如果像银行网点那么多的话,估计证券公司也都早垮台了。

中国的银行界前几年兴起过社区银行的热潮,现在其中很多都已经关闭了,因为成本太高负担不起。如果银行这种人人都需要的基础金融服务提供者都无法负担太多线下门店的成本,P2P平台怎么可能负担得起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本来就是个骗子平台,压根儿没考虑过经营成本的问题。

线下经营的P2P平台,面对的多是知识面比较狭窄的大爷大妈。这些客户群体既缺少分辨能力,也不懂得核实平台正规性和项目真实性的途径,比较好骗。不良平台把钱吸进来后拿去挥霍,大爷大妈们也不知道。可以说,线下的P2P平台,既有去骗的压力,也有骗的条件和动力。

看到这篇文章后,有的读者会问,XXX财富非常好,他们的优点有balabala(此处省略大量文字),他们是不是可以很放心地投呢?

给你讲个故事吧。

2013年的时候,北京有很多通过有限合伙做债权的公司崩盘了,但有两家一直很坚挺,很多从业人员和投资者对这两家公司的评价都非常高。别的同行在崩盘,他们两家的投资规模却还还在增加。

这两家企业分别叫做华融普银和洲海基金。一年多以后,他们两家也崩盘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模式不成立的话,崩盘没有例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