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作者 海通债券 姜超、姜珮珊、李波 来源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ID:jiangchao8848
1. 我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和国际比较
1.1 美国货币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
70年代,货币基金产生。货币基金最早产生于美国,在197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联储通过Q条款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设定上限,导致短期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不断扩大的利差使很多基金经理看到了机会。于是在1971年,历史上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成立。随后几年货币基金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至1982年资产规模已经达到235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共同基金。
80-90年代,货基发展大起大落。随着1982年末Q管制被修订,货币基金收益率优势消失,规模一年内急剧收缩了近25%。之后美国证监会修订了2a-7规则,允许货币基金使用摊余成本法进行净值计算,使其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保持1美元的净值。加上1987年美国股市大跌,导致大量资金再次流入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
08年,货基引发流动性危机:21世纪后,货币基金整体增长逐渐平稳,01年受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影响,货币基金规模达到2.2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总规模。但随着08年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破产触发了货币基金的赎回潮。与此同时银行机构因不良贷款压力和高杠杆率而现金不足,无法满足市场上商业票据抛售要求,需求过低致使商票市场陷入停滞,短融市场几乎瘫痪。
16年后货基新规落地,发展渐平稳:货币基金本应是安全性及流动性最高的资产,但在08年却使整个金融系统陷入了危机。为避免08年事件再次发生,美国证监会着手制定新规,2016年10月14日新规法案生效,规定对机构优质基金(Prime)不再使用摊余成本法而改用浮动计价法计算净值,同时对赎回设限。目前美国货币基金的规模基本稳定在2.9万亿美元左右,发展进入平稳期。
1.2 我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历程
我国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于2003年10月成立,此后我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出现了4次高峰:第一次发生在货币基金发展的初期,多项政策出台,初步奠定了货币基金的运行框架,使得货币基金在当时股市低迷的情况下,进入第一个扩张期。到2005年末货币基金资产净值飙升到1868亿元,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占比达到40%。
第二次的高峰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股市大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货币基金。2008年末货币基金资产规模同比大增250%。但在这之后,2009-2010年流动性极度宽松使得货币基金收益率下降,股票市场回暖加上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导致货币基金规模有所收缩。
第三次扩张高峰是在2011至2012年间,同样受股市低迷的影响,资金不断流入货币基金。同时2011年证监会出台《关于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协议存款可以突破投资定期存款比例不得超过30%的限定。在政策利好下,货币基金规模再次大幅增长,至2012年末资产净值超过了7000亿元。
第四次高峰则是在2013-2014年,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兴起,并开始进入货币基金领域。2013年5月余额宝支撑的天弘增利宝成立,标志着货币基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而2013年6月的钱荒导致货币基金收益率上升,吸引资金大量流入,规模出现快速增长。15年之后,货币基金的扩张速度开始逐渐放缓,但规模依然在不断上升,截止17年6月,货币基金资产净值达到5.3万亿元,占基金市场规模的比重超过50%。
1.3 中美货币基金市场的比较
我国货基规模近几年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货币基金发展迅速,T+0赎回、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多元支付格局以及联名信用卡等配套功能逐步实现,互联网货币基金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大幅增加。截止2017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基金总数达到372只,占全部基金的8.54%;资产净值达到5.37万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53.29%。
货基投资标的较为集中。目前国内短期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市场的规模较为有限,票据市场发展落后,大额存单二级市场也尚未形成。因此目前,我国货币基金的投资标的较为集中,基本以现金类资产为主,包括银行存款、结算备付金等,占比在56.7%左右;其次是短期限债券类资产,包括同业存单、短期国债等,占比在27%左右,最后,其他资产如买入反售金融资产等,占到16.4%左右。
美国货基市场分类明确,发展渐平稳。美国货币基金可分为纳税型基金(占比在90%以上)和不纳税型基金两种,而纳税型基金包括政府基金(government fund)和优质基金(prime fund)。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基市场的发展逐渐平稳,市场规模基本稳定在3万亿美元左右。截止17年6月30日,美国货币基金资产净值为2.9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基金2.15万亿美元,占比74%,优质基金0.62万亿美元,占比21%。
投资标的更为分散。具体来看,政府基金主要投资的资产是国债、政府机构债和回购协议(截至17年6月占比分别为29%、31%和40%)。优质基金则主要投资商业票据、存单、不可转让定期存款和回购协议(截至17年6月,CP+CD资产占比为62%,不可转让定期存款占比12%,回购资产占比14.4%)。
2. 我国货币基金的监管历程
货基发展初期,确立基本运行框架。我国的货币基金在03年开始出现,04-06年经历了早期的发展扩张阶段,相应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初步奠定了货币基金运行框架。这一阶段对于货币基金的监管总体是零散式、补充性的,在基本运行框架的基础上,对于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风险管控、基本制度等陆续发文进行规范和补充,使货币基金作为一种新的基金形式得以快速发展。
16年货基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完善监管细节。2016年2月《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经历了两年的修订后正式施行,宣告货币基金监管进入了新的阶段。文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完善了货币基金的定义,避免了短期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的混淆。其次是明确了货基的投资范围,将同业存单正式纳入。最后是突出流动性管理,规定了流动性资产的比例要求,使货基真正发挥现金管理工具的作用。
17年新规出台,货基规模扩张受限。《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于17年8月31日正式出台,其中针对货币基金的监管进行了深化:首先是对货基的投资者集中度进行了限制。其次是加强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对于货基投资低评级和流动性受限资产的要求加强。最后,新规还通过风险准备金的调整来约束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基规模,使其规模的大幅扩张受到严格限制。
3. 我国货币基金的发展趋势
3.1 资产流动性增强,收益率下降
摊余成本法和较高的机构投资比例,导致货基容易遭到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货基一直以来采用摊余成本核算,导致后赎回的投资者将承担超额损失,因此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货基容易遭到挤兑,而引发资金面大幅波动,如16年末。另外,机构持有比例也较高,一旦集中赎回,就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美国货基面临的全面流动性危机,加剧资金面波动。17年上半年,货币基金机构持有者比例中位数为61%,机构持有者比例超过50%的货币基金有336只,占比53%,持有比例超过90%的货币基金245只,占比39%。
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实施后,货币基金资产流动性增强,但收益率趋于下降。为了提高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监管对货币基金的投资者集中度、资产集中度、流动性资产均提出了要求:
一是,对投资者集中度高的货币基金,限制了产品的投资组合久期;
二是,规定投资AAA以下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合计不得超过10%;
三是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市值合计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
四是,同一家基金的货基投资同一银行的存款、同业存单与债券,不得超过该商业银行最近一个季度末净资产的10%。
这样货基通过配置低评级、低流动性、高收益资产来拉高收益率的做法将受到严格限制。货基资产流动性将大幅增加,但收益率将会下降,逐步向现金收益率靠拢。
3.2 货基规模将告别高速扩张
未来摊余成本法计价的货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规定,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货基规模不得超过基金管理人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否则不得新设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基和采用固定锁定期的理财债基,同时将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提高至20%以上。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对于资产净值为1000亿的货基,按照不超过风险准备金200倍的比例计算,其所需的风险准备金总额为5亿。而按照0.3%的管理费率和10%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该货基一年提取的管理费仅为3亿左右,风险准备金在0.3亿左右。相比之下,5亿的风险准备金余额无疑是一个较大的金额,如果基金公司风险准备金余额不足,则存在补缴压力。
这意味着风险准备不足的基金要么补缴准备金且不得新增摊余成本法的货基等,要么缩小摊成本法核算的货基并增加浮动净值计价的货基规模。
然而,参考美国的经验,货基一旦采用浮动净值计价,则意味着其丧失了净值稳定性和“保本性”的优势,对市场的吸引力将大幅下降。
在美国货基新规中,优质货币基金(Prime Fund)由最初的固定净值改为采用浮动净值计价,这一变动降低了优质基金的流动性和净值稳定性,使其吸引力大减,存量规模出现大幅下降。14年以前,美国优质基金占货基总量的比重稳定在55%,政府基金占比稳定在35%。但新规落地后,优质基金的存量资金大量转移到政府基金中,截止17年7月,优质基金占比仅有21%,对应政府基金的占比则大幅攀升至74%。而整个货币基金市场的总规模也在缓慢下降,从16年初的3万亿美元下降到目前的2.9万亿美元左右。
因此展望未来,摊余成本法货基规模下滑,浮动净值货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有限,叠加货基收益率趋于下降,这意味着货基高速扩张的时代将宣告结束,未来规模将逐步趋于稳定,货基本身也将重回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本质。
4. 货币基金发展对债市的影响
首先,货基监管将是“软着陆”,对债市“冲击”较为有限。流动性管理新规对于货币基金的规模、资产投向、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未来货基的收益率将有所下降,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减弱,整体规模将告别高速扩张。但同时货基的风险将进一步降低,加之具有免税优势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支撑,因此对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仍具有不错的配置价值,未来发展将逐渐进入平稳期。另外,对于系统重要性的货基,将制定专门的监管规则,意味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大型货基暂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且公募基金流动性管理规定给予基金公司6个月的调整期。
其次,从债券品种来看,货基监管利好短期利率债和AAA级存单,将导致存单等级利差走阔。
(1)利好短期利率债。未来新设定制类货币市场基金(单一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50%),若不采用摊余成本法,则需要将80%以上的基金资产需投资于现金、国债、央票据、政金债以及5个交易日内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另外存量货币基金集中度较高的,现金、利率债等资产占比也需要在20%~30%以上,可见流动性管理新规利好短期利率债。另外,未来货基收益率下行和吸引力下降,从银行资产端来看,银行或小幅增持货基的替代品,如短期利率债等。
(2)存单等级利差走阔。一是,过去基金配置存单是按照基金托管人资格进行划分,而流动性管理规定改为按照评级划分,反而利好高等级存单,对有基金托管资格的AA+级银行影响尤为显著(投资规模从20%降低至2%)。二是,配置同一银行存单+存款+债券不超过该行净资产10%这一要求对净资产较低的中小型银行影响较大。三是,货币基金新规降低货基对于同业存单的风险偏好,高等级需求会略有上升,推升同业存单的等级利差。3季度以来同业存单利率震荡上行,AAA与AA级同业存单利差先下后上,公募基金流动性新规8月31日颁布后,存单利差从8月末的14BP抬升至9月12日的42BP,创16年10月以来的新高。
最后,从机构来看,对银行而言:
一是,货基监管间接约束中小银行同业扩张。货币基金是银行同业负债扩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货币基金的壮大增加了同业存单的需求,进而推动银行同业负债扩张。流动性管理新规推升同业存单等级利差,中小银行扩大了流动性受限资产的范围,并对货基投资集中度进行一定约束,推升同业融资成本。
二是,未来货基收益率下行和吸引力下降,或将缓解居民存款搬家货基的趋势,有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利好无风险收益率下行。但影响程度或较小,源于货基监管对货基收益率的影响程度还有待观察,且互联网平台货基凭借平台优势和便利性仍有吸引力。
对私募和专户类机构而言,抑制融资需求,短端利率上行风险下降。《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要求私募和专户类机构向公募基金融资需要穿透,且提高其质押债券资质(抵押债券要与基金投资范围一致,这意味着这类机构向货基融资仅能质押AA+及以上债券),抑制私募和专户产品买非公开债券并通过交易所协议回购加杠杆。从长期来看,流动性监管新规落实去杠杆政策,抑制融资需求,短端利率上行风险下降。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