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东亚女儿们,就像安陵容

被嫌弃的东亚女儿们,就像安陵容
2024年05月11日 18:11 时尚健康

母女关系可能是所有关系中最复杂难解的一种了。

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说,女儿是母亲最激烈的批判者和最狂热的拥护者。母亲和女儿,有着天然的血缘亲近,又有着同属于“她”的性别连接,但却不总是温柔美好的,充斥着爱与恨的纠葛。

近两年我们热衷于讨论母女关系,因为看到了母职之下的奉献与压抑,看到了被囿于家庭的矛盾与不甘,也看到了作为女性本身被隐去的自我与可能性,而这些随着“传统”的惯性,一代一代地从妈妈传递到女儿身上,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妈妈曾经也都经历过。

图源/综艺《是女儿是妈妈》官博

在热播综艺《是女儿是妈妈》里,我们看到了四种不同相处模式下的母女关系,但最令人眼熟、甚至感同身受的是陶昕然与她的母亲,一个是身为教师的打压与鞭策,一个是长久得不到肯定的反叛与挣扎。

怪不得,安陵容演得如此有代入感。那些同样从小被嫌弃、要争气的东亚女儿们,都是安陵容。

 1 

“你小时候挨过揍吗?”

面对这个提问,在《甄嬛传》里展现出卓越表演能力的“安陵容”陶昕然,却选择了沉默,但终究还是没有忍住擦眼泪的手。

直到坐在她身侧的妈妈笑着说可以控诉,陶昕然才轻声说“挺多的”——有一次考试只得了98分,妈妈责怪她丢了2分,就揍了她一顿,还有一次考了全班第四,妈妈怪她跌破前三名,又打了她一顿。

其实,在影视镜头之外的陶昕然看起来并不太像安陵容,她自信、直爽又大方,丝毫看不出“安小鸟”式的怯懦和自卑。但在这档《是女儿是妈妈》的综艺节目里,我们却能够清晰地从她看向母亲的目光中的等待与依从,但又奇怪地夹杂着本应该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照顾。

图源/综艺《是女儿是妈妈》官博

果然,后来的节目中也出现了这种照护感的来源:陶昕然的妈妈前两年连生大病,心脏搭了四个支架,又突发脑梗,左边的手和脚都瘫痪了,而她之所以能恢复得这么好,多亏了家人的照顾,最大的功臣就是女儿。在她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都是女儿在身边照顾她,没有半点嫌弃,她感恩女儿的孝顺,所以她要好好活下去。

怪不得,在琢磨安陵容这个角色时,陶昕然应该还是找到了一些共鸣。在这档综艺的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评论说:“这么可怕的家庭教育,怪不得把自卑又敏感的安陵容演得这么有代入感。”

有人说,有了孩子之后的妈妈,是既有了软肋,也有了盔甲。但很显然,在这段母女关系中,那个不断被严格要求的女儿,最终学会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己长出了盔甲。

 2 

《甄嬛传》播出十多年,曾经被骂得最惨的安陵容,如今却是最为网友们共情的,因为她确实在讲一个普通人的求生与挣扎——如果你姿色一般、家室无靠,你究竟如何才能在人世险恶中生存下去?

已经有人给安陵容写起了重生文:假如安陵容没有中选秀女,她的人生会怎么样?幻想她在京城开起了自己的脂粉铺子,并觅得“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良人。但残酷的是,这种幻想即便是在小说中也不可能实现。因为她身后还有拖累她的安比槐,还有内心那个想要通过争宠来帮助母亲争一口气的女儿。

图源/综艺《是女儿是妈妈》截图

陶昕然在成长过程中的遭遇是类似的。当她说出自己经常被挨打的事情之后,她的母亲的回答,在旁人看来依然是在逃避——没考到100分,是因为粗心还是没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如果是没掌握她可以重教,如果是粗心就太不应该。

身为老师的她,对女儿寄予厚望,按照她的规划,女儿的主线任务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支线任务是学舞蹈提升气质。更细节一点:凡事一定要争第一。因为她自己是老师,如果女儿的成绩考不过别人,她会觉得脸上无光。

可想而知,这必然会导致女儿的反叛。后来二者之间就一直存在巨大的冲突,到了陶昕然决定去学表演时更是达到了巅峰。

后来,在《甄嬛传》火了之后,陶昕然抱着证明自己、“惩罚”母亲的心态,电话告知她:“妈妈,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因为我自己,不是因为你教育的成功。”

图源/综艺《是女儿是妈妈》截图

但后来,陶昕然又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当她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她开始体谅当时的母亲,并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她。

母女关系的缓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打开硬壳的尝试。和解,当然是件好事。但这种和解终归还是充满了遗憾。起码从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双方表达来看,陶昕然付出的,显然还是要更多——她还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和错误,认为很多时候还是由于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体谅到当年母亲的痛苦。

而这才是这种类型关系中真正令人不安的地方:在年少时的她尚且还保有反抗和一较高下的心思,但成为成年人之后,她除了学会自己治愈自己,依然别无选择。

 3 

争气,是东亚母女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尽管全人类在母女关系的相处上各有各的矛盾,但在东亚母女相处中,这个词出现的过于高频了,可能是最具有东亚文化特色的概括。

另一个体现这种情绪的,是许多女孩子甚至连名字都被叫做“胜男”。

为什么要争气?

奥丽亚娜·法拉奇的名作《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中讲述了对于父权的思考与反叛,它本质上是另一个娜拉出走之后的思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但中式的叙事是不同的。

女作家吴晓乐在她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中写道:不怪你了,若去除人世纷扰,我相信你可以更专心地珍惜你的性别。不生气了,因为我清楚,你老家餐桌上的鸡腿跟蛋,从来也不属于你。

图源/综艺《是女儿是妈妈》截图

是的,父权在这里最明晰的体现不是一个家庭中父亲扮演的角色,而是来自外界对于男女性别认知的失衡所为母亲和女儿心里施加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要更争气,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要帮妈妈挽回没有生出男孩的面子。这是争气的底层心理逻辑。

男女传统观念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如今一些地方极度失衡的生育率上,同样体现在许多家庭日复一日的观念影响上。那些在后来终于得以走出家庭桎梏、不愿意成为争气的那一个的女儿,最后无非是这么几条路:

要么不婚不育保平安,要么在潜意识中复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延续这种不平等;当然还有一种,是陶昕然式的——在她自己的女儿出生之后,她尝试用自己小时候更为盼望的方式去重新教导女儿。

图源/综艺《是女儿是妈妈》截图

陶昕然说,最近的入学考试里,女儿何陶考得很糟糕,那一刻陶昕然愤怒了,但之后她迅速反思:“你的渴望是什么?”“她一定不可以是我生命的延续,虽然我们一生都走不出我们的母亲,但是我还是希望她成为她自己。开心就好了。”

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在电视剧中我们已经看过太多这样的现实投影了,从苏明玉到樊胜美再到安陵容,相信所有在童年经历过“胜男”与“争气”要求的妈妈们都能理解这种反思,她们正在试图通过养育女儿,去对抗过去和外界的压力,并试图治愈那个童年充满缺憾和压力的自己。

 4 

在东亚传统性别文化所带来的压力的最底层,其实还是独立精神的缺失。

类似法拉奇给孩子的信中的反思,在东亚文化中是极为稀有的,她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父母有没有权力在没有寻得同意的前提下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父母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并给予足够的尊重?

个体觉醒、尊重自由意志,与要求服从、孝顺、集体主义的东亚文化背道而驰。父子君臣的关系之下,处于更低层级的母女关系更是已经几乎到了被彻底物化的程度,就连网文的嫡庶之争中,嫡出小姐都往往被视为家族权力的工具,可见侵袭之深。

图源/《圆桌派》

有人曾经讲过这么一段故事,印度有一位智者名叫萨古鲁(Sadhguru)。有一次一位信徒向他提问:在做关于孩子的选择的时候,到底哪些选择应该由我们做,哪些选择由他们自己做。

萨古鲁反问他:你为什么要替孩子做决定呢?

信徒一愣,说:这不是我们做父母的的责任吗?萨古鲁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这样一段解答: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你的孩子只是通过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并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让你呼之而来挥之则去的。如果你把他们当成你的财产,或是你对未来的投资,这是对造物主和创造本身的一种亵渎,是会为此付出代价的。

作为一位母亲,我自己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常常就会劝导自己克服替她做决定的冲动。这可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想这应当成为父母修养的一个开始。

图源/《圆桌派》

每当想要越俎代庖、以为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纪伯伦的那首《孩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改变过去东亚女儿走向安陵容的一生,或许就应该从我们这一代母亲开始

编辑 | Rachel

文 | 陈白(资深媒体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