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刑具“鸭嘴钳”,怎么还没成为过去式?

当代女性刑具“鸭嘴钳”,怎么还没成为过去式?
2024年05月13日 17:44 时尚健康

提到妇科检查,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陌生物体的侵入、私密部位的暴露?

还是那些莫名的情绪:紧张、不安、恐惧、羞耻……?

无论是出于对妇科疾病的耻感,还是出于对检查手段的不适,“妇科检查”四个字,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有些糟糕的体验。

前不久,一位博主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对鸭嘴钳(阴道窥器)的不满和困惑,评论里涌现出无数对此心有戚戚焉的女性。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为什么女性仍旧在忍受这种“不必要”的痛苦?

这种痛苦背后,可能是千百年来整个社会对女性感受和需求的漠视。

很多人对妇科检查的恐惧,都来自于阴道窥器。

阴道窥器是一种妇科检查中常用的医疗器材,因为外形酷似鸭嘴,也被称为鸭嘴钳。医生一般用它来撑开阴道,从而暴露出子宫颈口及其周围的阴道穹隆,便于观察和取样。

如今的鸭嘴钳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大部分患者使用的的都是中号鸭嘴钳。它的规格一般为105mm×26mm,进入阴道大约7-9mm。如果撑到最大,上下两叶距离可以达到2-4cm,足以让医生看清楚阴道内部和子宫颈口的情况。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鸭嘴钳,却是很多女性的妇检“噩梦”。

©视觉中国

妇科检查本就因检查部位的私密性而让很多女性感到紧张,再加上陌生的环境、尴尬的体位、对未知的恐惧,更会加剧心里的不安和焦虑。

躺在妇检床上的女性,对于鸭嘴钳这个突然侵入自己身体的器具,往往充满抵触和抗拒。而身体越紧张,鸭嘴钳就越难以进入,疼痛感就会越强,有的甚至会造成出血。

而且,有的医生在检查过程中,缺乏和患者的沟通,手法、力度也不够恰当,更加重了患者的不适,让妇科检查蒙上了“疼痛”的阴影。

在豆瓣小组“代表月亮消灭妇检阴影”,有两万七千多人聚集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妇检经历。焦虑、害怕、抗拒、羞耻……成为小组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而这种对妇科检查的恐惧,往往成为阻碍女性及时问诊治疗的一大障碍。

《2022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100多名女性中,有70.6%在过去一年内出现过月经问题、白带异常等妇科症状,但其中仅有1200余人选择就诊,占比为57.8%。

忍受疾病的不适,抑或忍受检查的疼痛,摆在女性面前的,从来就只有这种两难的选择。

然而,女性的这些痛苦体验,最终只成为默默涌动的隐秘暗流,停留在私下的闲谈交流里,甚至只能自己独自忍受,无处诉说,无人知晓。

鸭嘴钳自19世纪诞生以来,也曾经历了几次迭代更新——材质从金属变成了塑料、硅胶,型号也从特定大小变成了大中小三个型号,甚至加上了照明灯。但无论如何改良,基本的样式都始终如一,并没有改善女性患者的体验。

©视觉中国

将近两百年过去,鸭嘴钳给妇科医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伴随而来的,是无数女性的疼痛和不便。而这种痛苦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无人关注,也无人在意。

相比于女性“短暂的”“轻微的”不适来说,让医生用最简单的方法看清楚,快速做出诊断,似乎更为重要

在漫长的医学史上,这种对女性身体感受的忽视、扭曲和偏见屡见不鲜。而鸭嘴钳,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样本。

“这点疼都忍不了,生孩子怎么办?”

“哪有这么疼,太夸张了吧?”

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医学领域也不例外。由于对女性“情绪化”“歇斯底里”的刻板印象,经由女性表达的疼痛,经常被医生认为是夸大其词的,也因此她们往往得不到和男性相同的治疗。

当女性说出自己身体的不适时,有人告诉她“这只是心理作用”。

当女性表达自己的疼痛时,有人告诉她“这是正常的,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图源网络,侵删

就拿生育来说,即使无痛分娩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仍旧有人对此感到抗拒,认为无痛分娩会“影响孩子”,母亲“忍一忍就好了”。女性哺乳期常见的的乳头皲裂、乳腺炎,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还有研究显示,英国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平均延误时间可以达到7.5年,主要原因就是女性的疼痛症状被忽视了。

这些女性特有的疾病和痛苦,往往成为医学研究中被忽略的角落。比如每个月折磨无数女性的痛经,相关研究和治疗途径就非常有限。医学博士理查德·勒格罗曾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申请资金用于研究治疗痛经的药物,却因“没有人将痛经视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被驳回。

因为男性没有月经,痛经就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关于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是关于经前综合征的五倍

不仅如此,在临床试验中,也存在着广泛的性别数据缺口。一直以来,医学界都习惯于选择男性、雄性动物作为药物实验的受试者,女性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

图源/BBC短剧《她说》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所说:“男性的身体就是解剖学本身。”

但由于体重、体内脂肪、激素分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药物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往往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很多药物在上市时对女性的具体影响都是未知的。女性只能按照男性适合的剂量服药,从而不得不面对更多的不良反应风险

有研究显示,安眠药安必恩在女性血液中停留的时间要比男性更长,如果女性按照常规剂量服药,可能更容易产生嗜睡、认知障碍等问题,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而直到2013年,FDA才将这种药对女性的推荐剂量减半。

就连日常用于CPR训练的假人,也都沿用了男性的身体构造,胸部平坦、没有乳房。使用这种假人进行CPR训练的人们,在面对需要急救的女性时,往往也会感到犹豫和不知所措,从而耽误救援。

一项研究发现,在发生心跳骤停时,男性受到CPR救援的概率为45%,而女性只有39%。即使实施了救援,男性的存活率也要比女性高出 23%。

不只是医学领域,日常生活中,对女性的忽视随处可见

钢琴的琴键是按照男性的手指宽度和大小来设计的;汽车碰撞试验中使用的是男性假人,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也是按照男性标准设计的;夏天写字楼里的空调温度往往设置在22度左右,以男性最喜欢的温度为标准……

似乎这个世界默认是属于男性的,作为“第二性”“客体”的女性,并不在其考虑的范围内。

女性往往因此承受着各种困难、不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图源/《她说:女性人生瞬间》剧照

很多女孩从小学钢琴,女性钢琴家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男性。因为为男性设计的琴键,对女性来说跨度太大了,她们往往要忍受更多的劳损和疼痛;

在车祸撞击中,女性死亡的可能性比男性高17%,重伤的可能性更是要高73%。因为女性的身高体重、肌肉、体型等都和男性不同,使用男性假人得出的试验结论并不能准确反映女性的数据;

女性总是觉得夏天办公室里的空调温度太低,工作环境并不舒适,因为女性适宜的环境温度大约在25℃……

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平等”的安排,其实也潜藏着对女性的不公平。

就拿厕所来说,在大多数公共场合,男女厕所的数量都是基本一致的,但男厕所常常空无一人,女厕所却永远在排队。因为女性上厕所的时间是男性的2.3倍。

月经期需要更换卫生巾、怀孕时上厕所更频繁,常常需要陪同小孩上厕所……很多因素都会让女性上厕所的时间更长。数量一致的男女厕所,看似平等中立,其实恰恰是对女性需求的忽视,是一种更为隐形的性别偏见。

图源/《82年生的金智英》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男性的经验、男性的视角默认为“人类的经验”“人类的视角”,而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往往被看做是小众的、不重要的、非典型的——即使她们和男性一样,占据了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就连一些女性创作者们的作品,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脱口秀,也常常被批评“视角狭窄”“琐碎无聊”“无关紧要”“过于关注性别”……

而男性创作者却从来不需要面对这些争议——因为他们的经验、价值观和兴趣偏好,天然就是重要的、典型的、规范的。

在这样一种结构性的偏见下,女性的需求往往被抑制,感受也常常被忽视。而当女性一旦表露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还要被批评敏感、矫情、情绪化,再次经受对女性的污名。

如果我们不能发现种种现象背后的不公和歧视,而把这视为是正常的、理所应当的,只能反思、忍耐、被动地接受,其实恰恰是陷入了男性社会的圈套。

图源/《时尚先锋香奈儿》

只有敏锐地识别出这种歧视,持续地发声和表达,才能让女性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地被看见。

从“高铁上不售卖卫生巾”引发的争议,到生育损伤的广泛讨论,再到关于妇科检查、鸭嘴钳的集体表达,每一次女性的发声都可能带来一些小小的进步。

在女性常常被“视而不见”的世界里,在公共场域讲述自己的个人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或许是让女性被“看见”的第一步。

不再沉默,也不再做“少数”。

文 | cc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