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长久以来一直是“太极”深奥哲理的象征,其流传千古,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对“道”、“道家”、“太极”以及“阴阳”等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追溯“太极”的起源,似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庄子在《大宗师》中曾对大道发出由衷的赞叹:“大道啊,它在太极之前而不显得高远,在六极之下而不显得深邃,先于天地而存在却不显得长久,自上古就存在却不显得衰老。”大道既宏大又微妙,超越了时空万物的范畴。然而,从庄子那汪洋恣肆的文字中,我们难以确切推断,“太极”究竟是高维时空的境界,还是阴阳法则的起源?
《周易‧系辞》中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充满了谜团,难以解答。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疑问:首先,“太极”之前存在“易”,“太极”之后产生了“阴阳”,那么“太极”在“易”与“阴阳”之间,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其次,人们究竟是先认知了“阴阳”与“八卦”,还是先了解了“太极”,亦或是先知晓了“易”?《周易》一书,从基本的卜辞文本到经传文本的规范,历经了周朝初年至孔子时代的数百年漫长过程,那么“太极”的概念又是在何时被人们所认知的呢?
再者,《周礼》中提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在易学的六十四卦系统中是最后一个建立的文本,那么在此之前的夏朝《连山》与商朝《归藏》中,是否也包含了“太极”的理念?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但留下的痕迹仍让我们不断探索。
然而,“太极”文化作为易学和易理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产生并非无中生有,更非虚幻而来,而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存在。从甲骨文及其相关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六十四卦易学道术系统早已完备,但其起源却无从知晓。尽管关于“太极”的考古实物材料逐渐显现,但仍有待证实。我们期待的是,传说并非纯粹的猜测,毕竟历史的尘埃中仍留下了神迹的余韵,为我们提供了遐想的空间。
传说与神迹紧密相连。神迹或许是天神赐予的预知未来的梦境,或许是修真者证悟大道的体验,或许是天赋智慧赋予善人开创的人间技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神迹:西周末年,伯阳父以阴阳之理预言周朝将亡;春秋时期,董因用《周易》预测晋国公子重耳将成霸业;汉朝京房自创易理,预测自身命运;三国时管辂通过卜筮解决各种难题;南北朝时关朗以卦象纵论天下;三国诸葛亮排出《马前课》,唐朝李淳风与袁天罡推出《推背图》……这些有史可据的案例跨越千年,展现了易学的成就与神迹。而“太极”作为易学的文化核心,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中若隐若现,宛如神龙般神秘莫测。
尽管期间有扬子云、焦延寿、魏伯阳等人对易学进行深入研究,但“太极”的真容仍难以窥见。或许正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演绎与积淀,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使得“太极”这一隐蔽的主角得以展露真容。
随着时光的流转,大宋朝代兴文德、重道学。周敦颐在制作《太极图说》的同时,还附加了一张“太极图”,使长久以来几乎被遗忘的“太极”之理以真实具象的形式呈现于世人面前。这既指向了隐密的过去,又引导着可能的未来。或许道家修炼中一直就有“太极”之理与图,但由于密传单授的原则而未能公开。当“太极”文化在世间凡俗中公诸于世时,它需要的是文化历史的铺垫与人心道德的淬炼。周敦颐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他使“太极”文化以具象的形式流布到人间,引导着人们走入“理解太极、探索太极、体验太极、实证太极”的文化历程之中。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