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动物园的东门内,有个羚羊馆。这儿饲养着岩羊和印度黑羚。岩羊西部的动物园里很常见,印度黑羚在国内不多见。
顾名思义,印度黑羚就是来自印度的黑羚羊。对,也不对。这种动物确实来自南亚,但只有雄性是黑的,雌性是黄的,性二型非常明显。雄性印度黑羚的角很长,转着圈指着天,很好看。
在佛教里,印度黑羚还挺重要,有几位菩萨披着印度黑羚的皮。例如,隋代的阇那崛多大师所译《不空羂索呪经》就说:“右边画作观世音像,状如摩醯(xī)首罗天。头上发悉如蠡髻,方作华冠。肩上当画作黑鹿皮覆左肩上。”这里的“黑鹿皮”是个翻译错误,其实就是印度黑羚。身搭黑羚皮,应该是佛教继承印度教的习俗,批的人或者神,都有苦修者的身份。
印度黑羚还被称为“仁兽”,《造像量度经续补》里解释说,它“为人忘己,天性最慈”。这种行为有没有,我倒是不知道。但至少在成都动物园里,它们和岩羊相处得还挺平安无事——这个展区之前混过别的动物,最后就剩这两能长期稳定在一起了。
哎,你们看我这跑题到絮叨的程度——但这正合适,成动的怀里抱着个昭觉寺,在成都动物园的游记里提提佛经很恰当。
然而我真正想说的是,成动的印度黑羚,那是越来越少了。我翻了6年前的照片,这个展区里还有不少。这次再来看,好像就只看到了一个雄性和几个雌性,那个雄性的角还挺不对头的。
啥情况啊?长期得不到血缘补充,种群退化,最后越来越少了呗……
成都动物园是个有蹄类阵容异常华丽的动物园,尤其是鹿。然而,这些有蹄类经过这么些年的繁育,又少有别的动物园遥相呼应,帮助调配血缘,有些种类吧,就和印度黑羚一样,让人看着有点揪心。
比方说毛冠鹿。毛冠鹿是一种小型鹿,没角,头顶有一撮毛,特别好看。这种动物在野外不少见,但在国内的动物园里,我要没搞错,就只有成都动物园有养。然而,成都动物园的毛冠鹿数量一直不多,种群不繁盛,要是无法获得新血,未来几乎是注定的。
如今,成都动物园有头毛冠鹿长得特别白,这不是正常的颜色,正常应该是褐黑色。听说这是头年纪比较大的个体。反正这体色挺神奇的。
差不多的情况,还有羚牛。
成都动物园饲养的羚牛是四川羚牛,国内动物园里比较多的是秦岭羚牛,这是两个不同的亚种或者不同种,后者毛色更纯,基本都是金毛,所以叫金毛羚牛更受人喜欢。羚牛的分布,是从秦岭向西南拉一条线,越往西南,颜色越黑。这种现象和温度有关,同一类或者近似种类的动物,在温度越高的地方,颜色越深,这叫“葛洛格法则(Gloger’s rule)”。往更西南的高黎贡山,或者到了南亚的不丹,那边的羚牛更黑。像成都动物园这样的四川动物园,就应该展自己省内的羚牛。
然而四川动物园的羚牛种群也不繁盛,就让人揪心。
成都动物园还有一种特别稀罕的鹿,那就是豚鹿。这种鹿生活在植被繁茂的热带森林当中,喜欢低着头跑——据说这样不容易挂树枝,是一种适应深林的习性——样子很像猪,所以叫豚鹿。
在中国,豚鹿已经野外灭绝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人工种群,基本上就在成都动物园,其他动物园零星饲养的,也和成动有关系。还好,成都动物园的豚鹿种群不小,公开展出的就至少有三个外运动场,里面好多只。
其实成都动物园的鹿啊、羚羊都养得不错,场馆不小,内部什么本杰士堆啥的都有,处于游客比较少的动线上受的干扰也不是那么大。有几个种,种群不繁盛,血统有退化,多少是非战之罪。我一直认为,如果一种动物,只有一个动物园养,那就很危险。而最近这些年呢,有些物种的谱系管得不太好,交换也比较不顺畅,想维护人工种群的血统不退化,都不是那么容易。
此处并不只是说成都动物园的这几种动物,石家庄动物园的豺,济南动物园的塔尔羊,等等,都深受血统退化之苦。这个行业,很需要位一个唾沫一个钉的大哥,辅助甚至掌管动物园之间重点珍稀物种的血统交换。
再来说说鸟。成都动物园有个不小的进入式大鸟笼,几年来,我在里面拍鸟拍得很开心。这次去,发现鸟笼里多了不少鸳鸯,这些鸳鸯上了树,在高空待着。其实,鸳鸯是一种树鸭,看到这图你信了吧。
然而,鸟笼里的小型鸟类,还有雉鸡类,少了好多。这种老式的混养大鸟笼,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给各种鸟设计好生境,所以鸟放进去都跟消耗品一样,不能靠自我繁殖来维持住种群。想要建成大部分鸟类都能够自我维持的大鸟笼,可实在是不太容易。
不过成都动物园的鸟类也有喜讯:他们引入了朱鹮,而且还成功实现了繁殖。朱鹮的笼舍在进入式大鸟笼的外面,水禽湖旁边,大家去看的时候可以仔细看看,那些脸皮朱红色的是成鸟,脸皮发黄的是当年的雏。
我去逛成都动物园的时候,园内正在建设新川金丝猴馆。我上网找了找这个新展馆的设计效果图,建筑挺大挺宏伟,动物展区的图看得不真切,这种设计让我发怵。
另一个变化很大的是两爬馆,内部的展陈有了很大的变化,赶上了一些玩家的宠物缸布展水准,这在国内动物园里算得上是很大的进步——尽管有些物种的环境似乎不是很对,展缸内的假绿植也有点太多。举个例子,新的大鲵(也就是娃娃鱼)展缸粗看不错,放的冷水,水也很清凉。但仔细一看……呀,怎么放了这么多条?大鲵在野外独自生活,而且……会同类相食啊。
这些新的两爬展陈是去年建好的。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展馆啊,三分靠建,七分靠维护,未来会怎样,还得再观察。
除此之外,成都动物园的展区建筑,没什么大变化。
然而……
建筑没变化,不等于展区没变化啊朋友们!在狭小的室内小房间里,在投喂拦不住的熊坑当中,在豹子来回踱步的空挡兽舍内,竟然多了许多异常自然、复杂的爬架。
例如马来熊的这座爬架。一般动物园都会建爬架,但给熊的,大多也就是建个一层,还搞得四四方方的,就跟鬼子的炮楼似的。但这座爬架,不光分了好几层,用的树木还特别原生态,可攀爬的位点特别多,可以躺的地方也特别多,用来蹭背、挂爪的位置更是随处都是。
如果一座动物展区的面积固定,那么,向空中发展,构建立体式的生活、展示空间,就是很好得选择。成都动物园的这些新爬架造得是如此漂亮,值得同行们学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