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需求侧改革要强调遏止我们永无止境的欲望

宁向东:需求侧改革要强调遏止我们永无止境的欲望
2017年02月23日 08:55 宁向东课外的话

作者:宁向东

来源:微信公众号:课外的话

【课外的话(微信ID:ningxiangdong_qh)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向东教授的随想录。宁向东教授为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个人微信公众号“课外的话”包括对财经时事热点的解析,好书阅读,以及企业管理实践的分享。】

前几天,在阅读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时,莫名地想起了一位前辈——马宾先生。我80年代在清华经管学院读书时,马老曾给我们做过几次讲座,所以,我勉强算的上是马老众多听众和学生中的一个。

马宾先生是鞍钢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中国钢铁行业的元老。那个年代的钢铁业和今天不同,地位极其重要。鞍钢又创造出毛主席称赞的“鞍钢宪法”,所以,马宾先生就是那个年代的任正非或柳传志。80年代时,马老已经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人虽不在一线,但应该还相当忙,所以,我们的讲座都是安排在晚上。

马老的讲座,说是讲座,其实就是一门漫谈课,和今天满校园贴广告的那种讲座完全不同。能参加的,就是我们经济系的两班学生,再加上几个老师。用今天的时髦话,叫“闭门”讲座。

马老讲了很多东西,中国、苏联、毛泽东、斯大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兴之所致,信马由缰。不过,当年的我基本没有听懂,也没有听进去,因为现在回忆起来,我已经全然不记得马老当时讲过什么了,而且也没做什么笔记。有句话叫做:生在福中不知福,说的就是像我这样的熊孩子。

今天回头看,全凭老院长的面子,才能请到一批像马老这样有想法的“大家”来给我们这些毛孩子开蒙。但至少是我,因为年纪小,没阅历,全然不懂珍惜。马老讲课时,我不是溜号看闲书,就是托腮发呆,总而言之是没有认真听。我现在基本不建议本科生学什么管理专业,也不喜欢研究生直读学管理,就是因为自己是个反面教材,有切身的体验。

当然,这是题外话,回到正题。

我看2017年的能源工作意见时,突然想起了马宾先生,是因为文件中的一些话让我联想到马老当年对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番批评。马老说,他坐飞机到纽约,从天上往下看,夜幕下的纽约亮如白昼。他当时就想:这要浪费多少电呢?他接着说,再从美国回到首都北京,觉得还是北京好,因为我们节约,只是在机场跑道上才灯火通明,其它的地方都没开灯,没有纽约那么浪费。这是我们的优越性所在。

坦率地说,马老的课,我现在之所以只记住了这几句批评的话。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下了课,我和一位同学一路嘲笑马先生,直到宿舍,所以,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我当时就是觉得马先生把中国的落后当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可理喻。甚至还不理解老院长为什么请这种人给我们上课。当时是80年代,中国刚刚对外开放,纽约曼哈顿的霓虹夜景,我们只在电影里见过,属于心中的理想国,竟被马先生说成是资本主义浪费和腐朽的代表。至少在我的内心之中,完全不服,觉得马老太土,太左,太僵化。这也更增加了我对马老讲座的抵触情绪,全无兴趣。

今天想来,马老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这番话,前后又说过什么其它的话,其实我并没有注意听,原因只有一个:年纪小,没阅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能够耐得住性子听别人说话,是个大本事;而听得懂别人话语中有价值的内容,要有大智慧。马老说的话虽然都是中国话,但懂中国话的我却没听懂马老的话。好像有个大人物曾说过:哲人独处着,是因为世人听不懂他的话。

之所以回忆这段陈年旧事,就是因为在30年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如我当年所愿,成了夜纽约和夜巴黎;而我则不再是个毛头小孩,不再以为改革就是让中国的夜晚也灯火通明了。读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我读出了一种“苦不堪言”的感觉,读出了不少担心。联想到近几天来一位将军大谈的纽约衰败,联想到我们的雾霾重重,我心里的沉重更是说不出来。

从前年开始,国家大力强调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给人以信心。但我隐隐地感到在做改革功课的同时,更需要对改革的目标进行再理解和再定义。

毫无疑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过上好日子。可改革开放快40年了,“好日子”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好像还没有搞清楚。总不会是人人都买个破车,在路上堵着,排着害人不利己的尾气;为了还一个房贷,每天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这就是好日子吧。总不能连道德沦丧的假货劣货,都要等着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吧。我敢肯定,这些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也不是好日子的含义。

我的老家顶多算个二线城市,城里有漂亮的江。江水在城市内转了一个漂亮的弯,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太极图,江水是阴和阳的分界线,蜿蜒美丽。

从90年代开始,城市建设和大量的房地产开发都围绕着这条江的市中心段展开,城市确实漂亮了很多。十年前,市领导大约觉得城市还不够漂亮,又在江中架起了几个腾龙,做起了人工景观。现在,不仅城市的夜晚是亮的,连宽阔的江水夜里也是亮的。几条屹立在江心的人造灯龙,据说造价上了亿,这还不算电费。每天夜晚,沿江两岸的楼盘华灯齐放,江中也有灯龙一串,那个土气,世上恐怕无人可敌。

好像不仅仅是我的老家,很多城市的政府都致力于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似乎让夜晚亮起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于是,各种节能灯、LED灯沿着房檐、沿着街道、沿着山水,一路铺开,反正都是政绩工程,财政买单。

我以为,中国是个大国,有十个外滩和夜上海,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所有的城市都拼命追求夜景,可能意味着全社会出现了一种审美病态。如果这个病态的始作俑者是政府官员,那这个病不仅重,还不好治。路宽了,但要通畅;城市好看了,但也要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如果连好空气、好土壤、好河流、好食品都不见了,晚上就是亮如白昼又有什么意义。而且,更要命的是,城市的夜晚都亮了,能源就更加吃紧了。

我这个当年替纽约打抱不平的傻小子,后来也到了美国,到了纽约,看到了纽约夜晚的异彩大放。但是,我也知道了很多在听马老讲话时所不知道的情况:美国的电是供过于求的,于是,他们的电价在经济学上叫二级歧视定价:用得越多,价格越便宜,他们鼓励用电。但中国却不行,我们是供不应求的。

总之,如果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纽约那样的夜色阑珊。那么,以夜色阑珊的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改革,中国可能改不起。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改革目标要基于中国的情况,否则改革不会成功。

更明确地说,供给侧改革固然重要,但需求侧的改革更加重要。经济学说:要形成需求,既要有购买欲望,又要有购买能力。中国人有钱,能力不是问题了,但需求侧改革还要强调要遏止我们永无止境的欲望。

我想问的是:十几亿人都要有车代步,冬有暖气、夏有空调,这种能源消费,中国能不能承担得起?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购买商品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冲动,双11之后,连着双12,这样的消费心态,是否正常?房子都要追求和电视剧里的一样大,不停的装修,噪音不堪其扰,装修垃圾都可以填海造地了,这种状况是不是正常?且不说中国还有很多贫寒之士没有达到应有的生活水平,就算消除了贫困,如果全国人民都朝着这个方向奔小康,雾霾怎么可能不连天。

总之,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的。在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里,我看到了国家能源局强调要调整煤电、水电、核电、风电的适配结构,要控制化石能源的比例,合理发展非化石能源等等。但是,哪一种能源形式的发展,又没有弊害呢。总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又引发另外更严重的问题吧。

以最安全的水电为例,难道修一个大型水电站对于生态结构的影响和问题,大家看不到吗?所以,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生活的本质,强调对于物欲的克制。政府在这个方面必须要有所作为。

2011年,为了看安藤忠雄的建筑,我特意在日本淡路岛的威斯丁酒店住了两天,那是日本人的度假点。但即使在那里,我在夜里出去买东西,离开酒店没有多远,就是路上一片漆黑,公路上连个照明的灯都没有。即使走进了两公里以外人们聚居的小镇,也没见多少灯光。黑暗不是因为日本人没钱,而是他们的生活观念和节俭习惯使然。

日本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人们也曾经很嚣张地全世界到处买东西,比我们早了30年。但即使如此,日本人在生活上相当节俭,保留了很多好的习惯。也许日本人知道他们的地不大、物不博,但人口众多,只有节省着才可以活下去。所以,在绝大多数日本家庭里,居家上灯随人走,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都要随手关灯。很少出现人长时间离开、而屋内又灯火通明的情况。日本的人均居住面积适当,并不非常夸张、奢华。所以,在淡路岛的路上,行走更多地要凭借月光,而街边的房子里,也少见到四射的灯光。

其实,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耗水平并不低,至今仍然比中国高一倍,但是,他们的能源利用效率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我们。我曾经访问过多个日本的节能建筑,我觉得日本的先进,不仅仅在能源供给结构合理这一个方面,更大程度上还在于社会成员的能源消费观念和节约意识。(核能曾经是日本人的重要能源来源,福岛的事情大家也都见到了,应该给我们些启示。最近有些关于核废料的民间议论,我不是专家,就不乱说了。)

日本的经验是中国人必须要重视和学习的。如果中国人都按照美国的方式来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两公里的路都要开车,满街都是帅呆了的SUV,这一定不是我们长期能够承受的,什么样的能源改革都不会解决问题。我曾读过一本外国人谈论中国的书,大意是说:当13亿中国人一起跳的时候,地球可能会受不了。这话我们不爱听,但还是要经常听听。

最后我要提及,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百度了马宾先生的信息。看到马老简朴的晚年生活,听说他一直使用着在鞍钢时期置办的家具,心生敬佩。人持有怎样的观点,都由他个人的意志决定,别人可以不同意,但只要这个人知行合一,心口一致,就令人尊敬。

真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可以重听马老的讲座。但人生只有一次,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本文系【课外的话】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