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月朗星稀”型企业难有持续竞争力

宁向东:“月朗星稀”型企业难有持续竞争力
2017年02月27日 08:24 宁向东课外的话

作者:宁向东

来源:微信公众号:课外的话

【课外的话(微信ID:ningxiangdong_qh)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向东教授的随想录。宁向东教授为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个人微信公众号“课外的话”包括对财经时事热点的解析,好书阅读,以及企业管理实践的分享。】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读到一个系列文章,议论某著名单位几十年来的历任领导。写得非常好看!其中少数几位领导,我作为晚辈相对熟悉一点,觉得写的比较客观,所以,值得拿出来借题发挥一下。

该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议论的是刚刚退位的领导。文中说,这位领导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唯一的喜好就是忙工作。领导每天睁开眼睛就忙事业,底下人被他支使得团团转,疲劳不堪,穷于应付。作者由此评论说:如果这位老兄好点色,起码可以消耗他的一部分多余精力,也可以让底下的人能有机会喘口气,破坏性也可以小一些。读到此,我忍俊不禁。

我与这位领导没有任何交集,只有个“擦肩之缘”。去年,我参加在这个著名单位举行的一个颁奖活动,才第一次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领导。他是当晚出席典礼的最大领导。按照中国的规矩,他本应该呆在休息室中,陪着贵宾,等大家都进场完毕之后,才和贵宾算着时辰、一起走出来,在大家的掌声中走向第一排的显要位置,沉稳地落座。

没想到,这位老兄却在开场之前的时间里一直站在讲堂的门口,与不同的人交谈着,指挥着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他穿着朴素,人也不是他那一级领导应有的做派,不时地与人耳语,然后,我看到人们纷纷从他身边散去,执行着各自的任务。我以前从未见过这位领导,所以,我以为他是这个著名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呢。直到后来领导上台致词,我才发现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原来在讲堂门口见到的竟是这几万人大院的主帅。

坦率地说,在看到前面所提的文章之前,我对这位领导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不错:主帅冲在一线,一个个调度,一个个指挥,一点架子都没有,身居高位却能事必躬亲,颇有诸葛亮当年治蜀的风范。直到看了这篇从内部人的身份、和另一个角度来评价该领导的文章,才意识到事情可能还真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该文的评价特别直白,说到底,这哥们儿是在过官瘾。据说过官瘾的方式有很多种,受贿是在过官瘾,睡人是在过官瘾,把自己时刻保持在“工作状态”、因而把下属折腾得苦不堪言、又无法诉苦,也可以是过官瘾的一种方式。按照该文作者的意思,这位领导几十年如一日,不读书,不思考,闲下来五分钟就觉得不舒服,就缺少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他要不停的忙.也只有不停的忙,他才感觉到自己的快乐和充实。

我不愿就事论事,但联想到这位领导在典礼致词中的“不知所云”和“车轱辘话反复说”,我倒是一下子相信了文章作者的看法:这位领导十有八九真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庸官。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被包裹着光环的高大上是那么的脆弱,在我头脑中,因为不了解而建立起来的神圣,顷刻间因为人生体验和想象而瞬间坍塌。

一个人做了庸官,事业遭到损失自然不用说,更可悲地,是作为他的下属,被无端浪费了大好的时光、甚至生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其实本身并不是要受制于某一个人。但是,有时阴差阳错,你就要把生命的支配权交给了某一个人。

比如,你干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一个领导,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一位领导,自己昏庸无能不说,关键是他还把你的生命轨迹无形中给弄变了形,把一个本来好好的日子折腾得天昏地暗。而且,你辛辛苦苦地伺候他,而他却喜欢新人,而不是提拔那些鞍前马后为他服务的兄弟。

当老大的,一定要学会经常反省,问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在做一件有前途的事情?是不是心里还有一杆公平的秤?是不是能够看到下面兄弟的不容易?是否也会换位思考一下,想想下属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前些天,和一位企业领导聊天。他说:“现在像我们这些人哪里还有心思游山玩水,到了美国下了飞机,马上就谈事,谈完了第二天就直奔里约,再奔下一站”。他说,要是二十年前,肯定会停一停,转一转,现在真没有心情,整天想着的都是如何实现更好的业绩。企业的事情一大堆,哪有心情去看这些景致?再说,该去看的都去过了,哪还需要再去。”

这位老兄的话,我相信是真心话。企业的业绩日新月异,老兄像管自己的独资企业一样来管着这家上市公司,一个大家业摆在哪里,事实胜过雄辩。但是,我没有接他的话题,转而感慨了另外一件事,想借着这个话题劝他把节奏慢下来。

我跟他说,老兄,你想想后舱的那些弟兄吧。你飞美国是在前舱,一路躺着,到了地方直接出机场,分公司或者客户的车接你直接去酒店,有人帮你办理入住,有人帮你等行李。你进房间还可以再休息一会。可是,你知道吗?在你休息的时候,后舱的那帮跟班兄弟可都在忙着,有办杂物的,有处理业务问题的,而且,这一路他们可都是坐着过来的。

有些人确实是小年轻,身体的底子好,但有些人却五十上下了。再说,名胜古迹和展览馆,你确实是去过了,但这些弟兄不见得都去过吧?忙了一天,都跟你去了南美,一年下来,去的地方确实很多,但仔细看过的,几乎没有。您觉得老是这样,合适吗?我把话题在往大了说,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这是最好的安排吗?另外,您觉得这样是最合适的带队伍的方式吗?

老兄直愣愣地看了我一会,然后问我:你什么意思?我开玩笑地说:“回老兄的话,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劝你把节奏慢下来,换位思考,多想想别人”。我强调说:“如果你觉得效率上合适了,那就一定是快了;如果你觉得略微有点慢,但却没出什么错,我觉得这是一种刚刚好的节奏。你自己觉得最高效的时候,弟兄们一定是苦不堪言;如果你觉得慢了一点,也许是刚刚好。所以,我建议你要有意识地把节奏降慢一点。我说,开会的时候,大家给你提意见,说你应该多注意身体。你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开玩笑:你确实身体也不好,每天一把药;但是,你也要听出大家也是换了个说法表达心声,说你太快了。”

我进一步建议说,不仅要把节奏降下来,而且,还要多想想后舱那些兄弟的发展,不仅仅是基于你的事业要用人,更要想想怎样安排这些人,他们的职业生涯会更加灿烂。依我看,跟在你身边的那些弟兄,不少都是一些极有前途的家伙。假以时日,都是人中龙凤,现在正是见世面的年纪。走南闯北,安排点时间让他们多见识一下世界文明,这对于企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他们跟着你学了做生意的本事,如果再把眼界打开到一定的高度,企业再过二十年,想不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都不行。”

我不知道自己的话是否会影响这位老兄,但却是我的肺腑之言。很多企业,效率超高,但往往昙花一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老大视野一流,但后边的人差距却相当明显。所谓“月朗星稀”,后边的人干了太多的细活、杂活,得不到应有的历练。虽然一些兄弟后来都获得了一定的职位,但是能力与职位却不匹配,这样的企业很难有持续的竞争力。

我以为,企业发展的早期,看的主要是核心领导人。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后劲如何,主要看接班人和骨干的本事,以及板凳的厚度。决定一个企业水平高低和事业长久与否的,不是技术,不是资本,而是有眼光的人。所以,当企业渡过了最艰难的成长期之后,领导人一定要把时间和精力转到培养人上面。培养人不仅是要练业务,也要练眼光、培养人自我修炼的本事。正如古人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公司给骨干和关键员工带薪休假,以及无任务工作。台湾有家企业叫夏姿,店面开到了LV的隔壁。它可以把设计师带薪放在巴黎半年,让设计师可以随意参看欧洲的博物馆。三星集团,这几天再出事端,这是它的宿命。但三星每年都会有安排一些无具体任务的骨干,工作在全球各地的公司里面,做一些储备才能的工作。

中国现在富了,是否也有一些企业逐渐给员工创造一些带薪休假、无任务工作的机会?就算这个套路不行,能否也给骨干员工一些借着工作的机会,去自由参访的机会?

在管理上,我有一个观念:做领导的,心中要装着下属的事情,而不只是让下属想着你的事情。准确地说,是你想着他们的事情,而让下属想着你的事情。

陈凯是在房地产领域颇为成功的企业家。我们有一次闲聊,他有一句话让我特别佩服。他说,我做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和最好的医院院长、最好的学校校长搞好关系。我问他为什么?凯总回答我:“企业的骨干大多数都是三、四十岁左右的人,这些人的大事就两种:一个是小孩上学,一个是老人看病。我花点时间和院长、校长们搞好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所换来的收益,不知会有多大。”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可是,中国有多少企业家这样去想问题?有多少人又是想了之后,亲自去做了呢?很多人都是用人的时候严格要求,顶多靠大秤分金、大块吃肉这些比较直接的激励方式来招呼人,然后再一茬一茬地换人,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下属的要求、下属的真实想法,又有多少人替下属真心地考虑过生活和事业的未来呢?

本文系【课外的话】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