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价色变,谁为经销商打响话语权保卫战?

谈价色变,谁为经销商打响话语权保卫战?
2024年07月02日 16:58 糖酒快讯

文 | Mia

长期存量竞争环境下,厂商关系难免紧张。

今年上半年,“另谋出路”的白酒经销商多了起来。

生意难做,有人退场

在某低度白酒消费大省,拥有一家名酒专卖店的刘先生,眼下正在拆除店面装修。尽管刘先生本人并没有直接接受采访,但通过其好友之口,我们大概还原出这样的故事:

四五年前,在一系列市场推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承诺下,刘先生与一家知名酒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出于对该品牌的信任,刘先生投入了近两百万用于货款、店面装修,准备大干一场。

作为酒企新开拓的市场,最开始的两年间,在酒企操盘手的协助下,该品牌确实在当地有所起色。但好景不长,由于消费环境波动,品牌方在广告投入、促销活动和返利政策等方面收紧,加上原先熟悉市场的几位操盘手纷纷因故离开,让刘先生的生意逐步陷入困境。

随着业务的调整,原有的政策支持难以落实,产品销售甚至开始陷入亏损。但若选择退出,不仅之前的投资打了水漂,同时还将失去积累的客户资源。半年后,刘先生最终还是在两难抉择中选择了后者。

刘先生并非个例,许多经营白酒的经销商都深陷类似的困境,尤其是进入2024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能听到白酒经销商退出的消息。

数据反映出市场的真实情况。根据2023年白酒上市公司披露的财报,贵州茅台、五粮液、顺鑫农业、舍得酒业、口子窖、酒鬼酒、伊力特年末的合同负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显示出经销商打款意愿的减弱。即使是头部品牌,销售形势也难言乐观,更遑论其他中小品牌的处境。

酒商批量退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初步显露,让经销商首要担心的是价格问题。有经销商表示,同行的退出、业务员的频繁更换,难免造成低价抛售和串货现象,这些都会影响价格体系的稳定。酒企放缓市场投入的情况也在发生。部分企业只专注于与对标产品进行价格竞争,忽视品牌长期价值建设和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会为品牌带来更多问题。

情况的复杂程度远超这些表面暴露出来的现象,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刚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今年上半年有超过60%的经销商、终端零售商表示库存增加,超过30%反应现金流压力;超过40%表示实际销售价格的倒挂程度有所增加,超过50%表示利润空间有所减少,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在当下这个白酒褪去繁荣的时候,退场的人带走了梦想与投入,留下的人难以甩去担忧和焦虑,生意难做仍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价格倒挂问题尖锐

利润分配矛盾再起

过去几年间,酒企通过区域保护、市场监管、限量销售等手段,稳定价格体系。在库存水平较高时,酒企往往通过停货的手段控制价格,等待库存消化至合理水平。在逐渐走低的消费趋势和逐渐走高的库存压力中,调控的效果逐渐减弱。

许多酒商无法按计划销售,大量货物滞留在库存中,资金无法回流,加剧了经营困难。对于他们来说,产品价格的透明和利润的压缩将成为压垮生意的最后一根稻草。难以把控的市场价格和重压下的库存,让白酒价格倒挂的问题愈发尖锐。

刘先生的店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自己刚刚售出的酒,竟在其他地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流通,这不仅让他在客户面前难以维护价格,更削弱了客户的忠诚度。

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另一个被频繁提出的问题,就是不少品牌推出“三码”“五码”等政策重新分配渠道利益的手段太过强势。该项政策起初是出于用红包来刺激市场、增加开瓶率的目的,需要经销商、导购员、消费者等不同角色扫不同的二维码对应领取不同的费用奖励。

但在实际操作上,酒企在将一部分市场费用让渡给消费者时,也在相应缩减其他的市场费用,外加消费者扫码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可控,让部分经销商感觉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面对庞大的库存,总要想办法解决,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提升整体市场效率,是当下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当行业普遍为生存而焦虑时,接下来的酒水市场想要正常销售产品、稳定实现盈利、逐步扩展业务,将变得非常不容易。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当前许多经销商对市场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在感受到利润被挤压之后的初期阶段反应。实际上,未来经销商的角色将迎来显著的转变。面临生存危机时,如果经销商抛弃话语权,将会沦为容易被取代的“配送商”,经销商更应当将服务能力视作成长的关键因素,学会“自救”。

在健康的商业环境中,产业链各个节点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厂商之间的关系在博弈中平衡,一方失衡,两方利益皆会受损。在酒类市场中,经销商更应当朝向成为“消费者意见领袖”的方向发展,在区域市场中扮演信誉抵押和品质保障的角色,成为消费者购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用“消费者”的话语权,塑造自己的话语权,这也将进一步考验经销商的专业能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