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遭遇信任危机,商业银行还安全吗?

“中小银行”遭遇信任危机,商业银行还安全吗?
2022年07月04日 19:51 凌三百daily

一段时间以来,从河南的村镇银行储户“取不出钱”,再到南京银行的谣言四起,银行业再次遭遇到了“信任危机”。大家将钱存在银行,最大的原因是银行能够提供给储户极大的安全感——存款自愿,取款自由。而如果银行也不能保障我们的资金安全,那么我们将钱存在银行,心里还会有那么踏实吗?

这一次的“信任危机”,对于国有大银行来说,似乎更像是一个“机会”:国家全资控股的他们,背后没有那么多民营企业股东,也自然少了潜在的股东道德风险。因此从“信任”的角度来说,国有大银行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几乎可以负责任地说,存款在国有大银行,只要不奔着“高息内部产品”和“员工产品”这些“坑”去,购买银行能够查得到、能够看得到的产品,那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对中小银行来说,这次的危机则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瓶颈”。绝大多数的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依旧是安全的,但是问题在于,99%安全的这些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如何继续得到储户100%的信任?

诚然,从大的角度来看,国有大银行和地方的中小银行,甚至这些年拿到银行牌照的民营银行,它们都是“银行”,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作为储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同银行间的利率不同。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国有大银行的利率要低于地方中小银行,地方中小银行的利率又要低于民营银行,这也是明知道其他银行可靠程度不及国有大银行的情况下,储户依旧愿意在其他银行存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以来,50万元以下的存款即便银行破产,自身利益也是有保障的,那么选择更高的利率,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对于储户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合情合理。

过往我们说这样的模式只有一个风险,也就是“不可持续”。高息揽储的确是许多银行的揽存策略,从储户的角度来说也能获得实际的收益提升,可是在社会整体融资成本相对保持下滑的趋势下,“高息揽储”意味着的是对银行盈利能力的考验,没有国有大银行的资源支持,其他银行能否在市场上有足够的盈利空间?答案其实并不乐观,因此在银行盈利能力下滑,却又要面对着高额的利息支出的时候,这样的模式又能持续多久?

而这一次河南村镇银行出现的问题,则将风险又增加了一项——如果银行背后的企业股东直接将资金用于“非法集资”,那么储户的利益可能会遭受到更大的损失。按照之前的风险,即便是银行破产,那么储户的资金只要是在存款产品当中,也是能够有保证的。可是如果这笔钱压根没有进入“存款”当中,银行压根没有为储户的资金购买存款保险呢?那就意味着整个事件被定义为“非法集资”,储户的利益没有一点点的保证,最终能够追回多少资金,也要只能看追讨回的非法集资资金还有多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是否还能继续通过“高息揽储”去提升自己的规模?这个问题或许储户们已经开始用行动投票了。而结合近些年来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背后股东、高管接连被监管部门开出各类罚单,已经被“透支”的信任,是否还能得到储户的支持?而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成功“破局”,如何能够重塑自身的信任度,如何能够朝着长期发展的方向更进一步?这些问题,需要当前的中小银行们和村镇银行们一一破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