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加息后美国CPI继续上升,美联储该如何面对通胀压力?

大幅加息后美国CPI继续上升,美联储该如何面对通胀压力?
2022年07月14日 00:21 凌三百daily

7月13日晚上, 美国6月CPI数据出炉:同比上涨9.1%,为1981年11月以来最大增幅,预估为8.8%。目前,美国CPI已连续三个月维持在8%以上。4月CPI涨幅8.3%,5月CPI上涨8.6%。

此次美国通胀数据的公布,也使得全球市场迎来剧烈的波动,主要市场在数据公布后纷纷转跌。之所以美国6月CPI数据的公布有着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市场对于美国通胀问题的担忧以及对美联储后期决策的预期。

前期美联储号称“不惜牺牲短期经济”而推行的持续加息策略,其本意是在2022年内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并且使得通货膨胀率回归2%以下,在“刮骨疗伤”之后,稳住经济的基本面,继而能够在2023年一季度开始通过降息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但是6月CPI数据显示,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来说可能效果并不明显。

一方面来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食品、汽油这些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美国的通货膨胀起到了一个加剧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说,持续近一年的高通货膨胀,使得大部分美国居民的收入提升是低于通胀提升的,这也就导致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进而对消费信心产生打击。

从美联储的角度来说,“加息”并不是美联储常用的手段,但是为了让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至于在更长时间内影响美国的经济,“加息”又似乎是唯一的手段。

在实际购买力下降、居民消费信心受挫的情况下,居民会更偏向于购买生活必需品,而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这对于美国经济的恢复来说无疑是棘手的问题;更为棘手的是,要平抑物价,美联储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加息来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这也就意味着对于美国的企业而言,货币“输血”在短期内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对于经济下行的预期,则又会影响到企业在平衡人力成本上的决策。

同比上升9.1%的CPI数据,也意味着美联储加息的想象空间变得更大:在连续大幅加息的前提下,美联储似乎不太可能再次提高单次加息的幅度,而很有可能转而寻求通过延长加息策略的时间跨度,在加息频率和单次加息幅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使得总体加息幅度能够满足“控制通货膨胀”这一目标的需求。

然而与此同时,美联储的持续加息政策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则可能是一个“噩耗”——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加息导致其流动性降低,势必会让全球的资本市场受到资金大幅流出的影响,而“持续加息”的含义,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则很可能代表着“市场资金的持续流出”;而加息之后的“强势美元”,对于外汇市场而言又是另一个打击,在美联储“印钞后加息”的操作之下,对其他国家而言意味着的是本国货币的大幅贬值;而全球市场资金的流动性降低,意味着全球企业都可能将会面临着“资金荒”,或者更进一步来说,是在经济下行预期之下的“资金荒”,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将会大幅提升,对于全球的经济复苏而言将会成为一个艰难的挑战。

甚至,对于本身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体系脆弱的经济体而言,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之下,他们将会遭遇到的经济问题,可能比美国本身的通胀问题还要严重得多。全球都在关注美联储的后续政策,因为美联储的决定,很可能会影响到全球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