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上市银行年报以及业绩发布会来看,稳健经营、穿越周期正在成为大中型银行领导层的共识。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我们有着全球最庞大的银行业。
早在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超越欧元区,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到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稳居全球第一位。
另一方面,受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的。截至去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下降至0.7%,净息差下降至1.69%,均创下了历史新低水平。
有挑战,亦有机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并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从“大”到“强”,打造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以高质量发展发挥出自身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作用。
01
金融强国,银行业当仁不让
金融是“国之重器”。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当今世界,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对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历史经验看,大国崛起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整个金融行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今年初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最高层提出了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其中,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微观基础。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定价估值、资源配置、交易组织、风险管理等能力,通过分工协作,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随着金融强国建设号角的吹响,银行业当仁不让。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多达4000多家,5家大型商业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机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4月27日,在由《金融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主办,浙商银行承办的“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专题研讨会上,浙商银行方面提到,在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提高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以金融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出自身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作用,是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早前发表于《中国金融》杂志的署名文章中,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指出,当前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超我国金融业资产规模的90%,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更有责任做到稳中求进。银行业要转变传统顺周期经营理念,摆脱顺周期、强周期的行业属性,实现稳健发展。
02
打造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
商业银行通过穿越周期,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然而,金融是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有着天然的顺周期性特征,金融机构要想穿越周期,可谓知易行难。浙商银行认为,在当前更高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面前,如何降低银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缓解固有的顺周期特征,形成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是银行业作为核心金融要素在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必答题。
对此,浙商银行交出的答卷是“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国计民生领域,聚焦服务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领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与“五篇大文章”的要求不谋而合。
这是商业银行坚持长期主义,实现穿越周期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探索。用张荣森的话说,“在经济好的时候,银行经营也很好,但不追求最好;在经济较差的时候,经营状况不至于很差;从根本上缓解以往银行发展过度顺周期的特征,实现总体比较平稳的经营状态。”
无独有偶,从近期上市银行年报以及业绩发布会来看,稳健经营、穿越周期正在成为大中型银行领导层的共识。
建行强调科学推动均衡发展,着力优化资产结构,保持资产总量合理增长,大力推进信贷结构调整,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保持信贷投放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金融是一场马拉松,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招行提出“质量、效益、规模”动态均衡发展,推进“零售金融、公司金融、投行与金融市场、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四大板块发展,形成既特色鲜明又均衡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做强做好重资本业务,做优做大轻资本业务。在招行行长王良看来,四大业务板块均衡协同发展,能够让招行能力更强、产品线更全、更能穿越经济周期。这既符合国际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内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兴业银行将“五大新赛道”“三张名片”与金融“五篇大文章”“三大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将发展零售业务作为当务之急,将控制负债成本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经济与金融、批发与零售、资产与负债三大再平衡。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提到,要锻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长板,固企金与投资银行业务底板,重点是补齐零售业务短板,逐渐实现三大条线“三足鼎立”,增强穿越经济周期的综合实力。
中信银行坚持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三驾齐驱”,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以及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联动,形成对客户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中信银行方合英董事长指出,稳健经营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银行最终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追求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穿越周期。
这些头部商业银行的最新动向,也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题中之义: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稳健审慎经营,既看当下,更看长远。
03
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
在银行业以自身高质量发展融入金融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浙商银行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样本。
从2023年财报来看,浙商银行不仅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还是唯一一家营收与净利润双增的股份行。这背后,浙商银行的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初显成效,不断释放着新动能,有力支撑该行打造“一流的商业银行”。
据了解,2022年初以来,浙商银行基于资本更节约、资产质量更可控、价值创造更可持续三方面考量,根据RWA(风险加权资产)、EVA(经济增加值)、不良率三个量化指标,分别形成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资产和CSA客户服务总量三大类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
其中,小额分散资产主要包括小贷、零售和供应链金融,缓解末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是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弱周期行业资产是与经济周期相关性较弱的行业资产,尤其是顺应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代表社会产业结构长期调整方向的弱周期高景气度行业资产,如科技、绿色、养老等领域的资产;CSA客户服务总量由浙商银行首次提出,即“客户”“服务”“量”的集合,是商业银行打造综合金融服务的主战场。
与此同时,从2022年起,浙商银行主动把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融合到资源配置中去,在资产摆布、营收结构、客群基础等方面树立长期目标,积极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持续形成“大、中、小、微”相结合的客户结构。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浙商银行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各方面成效逐步显现,穿越周期的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形成了领先同业的竞争力。
财报显示,去年浙商银行在规模、效益、质量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总资产规模迈上3万亿台阶,其中全年信贷增量的56%都投向零售、小贷、供应链金融等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资产实现25.8%的快速增长;CSA客户服务总量达到7.9万亿,共同带动营收增速连续10个季度保持全国性股份行第一;在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进一步降至1.44%,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伴随着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的推进,“五篇大文章”全面深化落实。诸如,在科技金融领域,浙商银行服务人才、科技企业1.5万家,提供的融资余额超过2000亿;在绿色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超过2000亿,较年初实现39%的增速;在普惠金融领域,为超6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超2万亿的累计投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配置的理念下,浙商银行在2023年末实现弱周期行业贷款余额1797亿,同比增长25.8%,相应的资产质量抗周期能力优异,不良贷款率仅0.33%,对持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上述种种数据表明,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对于优化银行资产组合结构,夯实客群基础、拓展多元化营收、防控集中度风险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成效。
在此次“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下的金融摩擦,约束了经营单位的有限理性,通过长期陪伴客户成长反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金融与实体的良性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银行业的新一轮“赛跑”中,领先半个身位的浙商银行,不仅为商业银行打造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也为建设金融强国、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