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净息差坠落,躺着赚钱的时代红利烟消云散。中国4000多家银行机构,缩量潜力还很大。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01黄金时代
2011年冬,中国银行业因为一句话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群情激奋。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说这话的是当时的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他还“情不自禁”来了一句:“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
洪崎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底气的。2011年那会,是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经历了坏账剥离和股改上市之后,适逢“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信贷井喷,经济火热,银行业绩“爆表”。
这一年,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盈利首次超过1万亿,同比增长率高达36.3%,创下历史新高;以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行,净利润普遍增幅超过40%。而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
彼时,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水平在2.7%左右,而民生银行更是高达3.14%,叠加迅猛的规模扩张,利润滚滚来自然不在话下。
洪崎行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小心吐露心声: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
回过头看,那是所有银行人都魂牵梦萦的黄金时代。
02盛宴散场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洪崎说完这番话之后没多久,形势急转直下。伴随着扩表速度放缓,增量泡沫带来的繁荣景象逐渐消退。201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腰斩至18.9%,到2014降至10%以内。
2015年堪称转折之年。这一年,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较2014年下滑16个基点,逼近2.5%;同期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同比增幅仅为2.4%,从高歌猛进迅速落入中低增长时代。
这背后,央行于2015年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这很大程度上是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浪潮倒逼的结果。受此影响,当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普遍较2014年缩窄30-40个基点,无异于直接向银行身上大刀割肉。
在过往很长时间里,存款利率被长期压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息差保护,实际上是牺牲储户向银行输血。随着这道“结界”被打破,加之经济周期推动信贷利率持续下行,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收窄也就势不可挡。
行至2023年末,当存量房贷利率的保护伞被进一步打破,商业银行净息差首次低于1.7%,达到1.69%,为20年来最低水平。要不是靠着较快的资产规模扩张,通过以价补量,勉强维持着盈利的缓慢增长,银行业的日子还要更为难过。
从2011年到2023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从113.29万亿元增长到417.3万亿元,同期商业银行净利润从1.04万亿元升至2.4万亿元,资产利润率从1.3%降至0.7%,盈利远远赶不上规模扩张速度。
如今,商业银行的财报,也到了“不好意思公布”的时候了。
03前车之鉴
今年一季度,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距离所谓1.8%的合意净息差越来越远。
市场主流预期认为,随着存量房贷按揭利率下调等因素消化、存款“降息”红利进一步发酵,商业银行净息差可能逐步接近底部区间。
从长期来看,真的如此吗?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最低可能到什么地步?日本银行业,提供了前车之鉴。
二战后,日本银行业大致经历了战后快速发展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光时期、泡沫破裂后的长期低迷期三个发展阶段。197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排名前10名中无一家日本银行,而在接近泡沫经济顶点的1988年,榜单前10名中7家为日本银行。
当泡沫时代终结,日本银行业长期承受着规模低增长与利差持续收窄的考验。数据显示,1993-2021年间,日本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一倍,而贷款仅增长17%。因存贷利差收窄,日本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2021年净息差更是创下0.54%的历史新低。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窄息差,中国银行业终将面临规模低增长的考验——以量补价不可持续。
去年,中国银行业以10%的规模扩张,换来了3.2%的盈利增长。如果规模扩张速度下降到5%、3%甚至更低呢?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日本银行业是如何活下来的呢?答案是,大型银行加大海外资产投放、提升非息占比,降低对国内利率环境的敏感性;中小型银行加码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同时缩短存款期限、拉长资产久期,提升息差韧性。
别的不说,在大脱钩的背景下,国际化这条路很难复制。
04以大吃小
每一次气候的重大变化,往往引起物种洗牌。银行业也不例外。
对中小银行而言,可谓雪上加霜。相较国有大行,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更依赖于存贷息差,而在当前大行业务下沉的条件下,较弱的负债端定价能力叠加优质资产被不断蚕食,令中小银行面临双杀局面。
在监管层面,也在有意识强化大行的主力军地位,而对中小银行整体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一季度末,国有大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1.2%,在银行业中占比上行至43.1%;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同比仅增长4.1%、9.7%、7.2%。
据金监总局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国共有449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在2022年减少35家的基础上又减少了77家,这些隐入尘烟的机构,正是村镇银行、农信社、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
大鱼吃小鱼的格局,或许仅仅是个开端。据日本银行业协会统计,日本前五大银行总资产份额,从1996年的38.8%提升到2017年的64.4%;同时,地方银行业加速合并,区域性银行II则从1990年的68家减少到39家。
在题为《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如何生存?》的报告中,国信证券银行团队指出:日本大型银行在盈利和估值上都优于中小银行,在长期低增长低利率大环境下,日本并没有出现小而美的银行。
当净息差坠落,躺着赚钱的时代红利烟消云散,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不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中国4000多家银行机构,缩量潜力还很大。
狂暴的欢愉终将以狂暴收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