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教授创业合伙人,毕业了

第一批教授创业合伙人,毕业了
2024年06月24日 09:42 投中网

“我们第一批学生6月底毕业,有一半左右的人回到原有机构,1/4左右的人会去到投资机构,还有一部分同学计划跟着教授创业,项目已经融到数千万。”一次闲聊中,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负责技术转移硕士的招生负责人告诉我。

当“投早投小投科技”成为行业主流,高校成为VC竞逐的项目源头地,科学家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和高校相关的动态也进入了我的视野。所以,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忍不住想了解更多和这个“技术转移硕士”有关的细节。

事实上,自开设这个新专业以来,交大已经录取了三届学生。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获批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由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培养工作。

按照招生简介上的说法,技术转移硕士以“培养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全球科创领袖”为使命,设置技术战略规划与科创融资两大方向,主要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国家发展关键行业,填补上述行业紧缺人才缺口。

培养的是何种紧缺人才?

科学家创业的一大痛点,就是缺乏商业化能力。不管是在项目融资,还是将项目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个对外沟通和表达的“翻译”,能够以公众理解的方式阐明象牙塔里那些技术的奥义,同时还能理解资方和客户的需求,妥善处理和资本、市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既然如此,与其强迫科学家重新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不如培养一批有志于此的新型人才,弥补这一人才缺口。

那么,第一批吃到红利的都是什么人呢?

最近,我跟交大安泰经管学院负责技术转移硕士的招生负责人聊了聊,他跟我详细阐述了这个专业的设立缘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员画像及出路等。我了解到,除了科创背景的生源,来自投资行业的学生也占到不小的比例。比如,有同学以前是某知名早期投资机构的董事总经理,自己出来做了一个新机构,于是来交大MTT“补课”。

这让我想到,哪怕最坏的时代,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少机会确实消失了,但也有很多新机会浮现出来。一级市场也是如此。如何将自己的优势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今天这篇文章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

以下为交流内容,投中网略作编辑:

“长实践课程”

交大率先设置这个新专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2020年9月,中央领导来交大考察的时候提到,要做一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人才的培养试点工作,随后国家发改委印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实就是赋权交大,让交大带头做一些创新和规范制定的工作。

另一方面,交大过去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教授创业方面,其实已经做过很多创新的工作。比方说,2015年、2016年的时候,交大和教授就约定好,教授花一块钱就可以买下技术成果的专利权,学校不占股份。

交大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创项目,但在这个过程里,学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做科研的老师或学生,商业化活动的能力普遍不强,或者说,这两方面的能力有冲突的地方。既有科研能力,又有从事商业化能力的教授,真的凤毛麟角。

以前交大的思路更多是在培养教授的商业化能力上,但尝试之后发现其中的困难,这才有了做技术转移硕士专业的想法。2021年9月,交大向教育部提交了专业学位点的申请报告,很快获批。

教育部给了交大足够的创新空间。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会像传统的硕士那样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是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加入很多实践内容。超过1/3都是实践类的课程,另外2/3课程的上课方式也是以教授加行业专家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个专业学制两年,上课时间通常在一年零3个月左右。课程的设置都围绕新型技术转移人才“五力模型”展开,也就是技术、市场、金融、法律、综合管理这五种能力的培养。无论基础课还是前沿课,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技术战略规划”和“科创融资”两个方向。

比如,有一个核心课程,叫“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就是让学生来选交大教授的科研项目进行转化。这不是模拟教学,而是实战教学,都是提供真实的教授科研项目,让学生来做转化落地。

具体来说,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长实践课程”学习,每组选择一个产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产业方向聚焦大健康、人工智能、汽车生态、绿色双碳、智能制造等上海“3+6”重点产业和领域。项目组会组织去这个行业里的代表性企业参访。不仅只是看产线、产品和展厅,更多的是让同学们和各个核心板块的企业高管面对面交流。

再往下一步,是去到孵化器和科创园区,这些孵化器里活跃着大量对应领域的初创型公司,在了解了大公司的状态后,可以了解小公司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们现在碰到怎样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

最后一步,才会进入到刚才我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项目,让他们去挑选交大教授在对应领域的研究项目,帮助教授进行概念验证,设计商业模式,包括产品的中试,一直到项目成熟,还要筹备后期的路演,帮项目拉融资。这门课最终是通过比赛路演的方式考核,学生完成比赛路演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即使是课堂学习环节,也贯彻了实践导向的思路,基本配置都是一位教授加上一位行业专家。实践型师资中超过80%来自科创型企业。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些现实中的商业案例,快速理解某个知识体系是怎么运用的。

比方说,科创融资方向上,收购兼并这门课,请了陈亚明老师和张毅老师。陈亚明是中国会计师考试的创建者,前五年出题工作都是他负责的。张毅是金杜律所的合伙人,金杜是我们亚洲地区并购业务排名第一的律所,很多企业并购最后由他们来操盘。

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这个板块,由金融系的教授加上菡源基金的合伙人来讲授。菡源基金是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的基金管理人。

至于技术战略规划类课程,核心是想让同学们了解某一项技术的逻辑是什么,未来有哪些趋势,可以和哪些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就像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和各种不同的场景结合起来应用。技术并不等于产品,某项技术可能是很好的,但是产品受不受欢迎,是另外一码事。

培养科学家的合伙人

这两年,很多重点高校来到交大,交流学习MTT专业应该怎么开设和培养,后面可能会有更多高校开设这个专业。

交大MTT学生里,超过70%是科创类背景,很多人原来都是在科技类企业做研发或者项目管理。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金融背景,有不少是从投资机构出来的。

比如,有同学以前是某知名早期投资机构的董事总经理,自己出来做了一个新机构,来交大MTT“补课”。也有在银行券商的投行部或是科创产品部工作的过来学习。还有一些政府体系的人来。招商引资现在是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不管是国资委,还是发改委,很多部门的工作都和成果转化相关,所以很多政府体系的人都想读这个专业。此外,也有一些律师朋友感兴趣。

有的机构合伙人会选择来MTT项目读书深造,有些人跟我们也有其他的合作方式。比如,可以赞助技术成果转化大赛来参与其中。

技术转移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大家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能帮助科学家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同时也要帮初创企业找到更多的订单,助力早期企业走过最难的阶段。

MTT同学更多扮演的,是一个之前在市场中缺位的角色:负责项目的路演,知道融资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各种方式开拓市场,把产品卖出去,把市场的需求传递给科研端,再进行产品的迭代。

前面讲过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项目,首届MTT学生已经走过一轮了。他们所完成的14个项目,现在pre-A轮的融资额已经超过1亿元。

这个实践环节在融资上还是很开放的,并不是说只有交大体系的基金能投,其他的社会面资金都可以纳入到考虑范围。不少投资机构会和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基金,现在他们也在大量寻找这类科学家创业项目。有一次MTT项目组织项目路演,一个投资人看到了这个信息过来看了一下,在比赛结束之后,他找到项目团队的同学,详细了解后决定投资。

当然,MTT项目是一个学位课程,至于这个项目实际融到多少钱,初创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并不是考核的内容。毕业后,有些同学可能会跟着教授创业,继续在这家公司里做更多的事情,那他们和教授之间谈妥就好,校方不会干涉。

毕业之后,MTT同学去向比较多元。有的人还是在他原来的机构里继续往上走,还有一些人是出来跟教授创业了,也有人原来是技术背景的,读完这个专业之后转去做投资了。MTT项目更多是希望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链条上,有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大家选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