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端午,一举高“粽”

佳节又端午,一举高“粽”
2024年06月07日 12:15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佳节又端午,一举高“粽”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诗句里的彩线、碧粽、白玉、清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颗精巧好看、清香满溢的粽子;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大宴群臣的豪华端午节,虽是夏天,但宫殿里布满了四季花草,反季节盛开,粽子设计新巧。

几千年来粽子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食粽的风俗,也流传到日本、朝鲜等东南亚诸国。

历史

起源

据考证,粽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最初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

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的专属节庆食物。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后称为“益智粽”。有的粽子在糯米中掺杂板栗、豆类,品种开始增多。

唐代

唐代粽子用的糯米已是“白莹如玉”,有“色莹雪,心神融”的神韵。不仅民间食粽,连吃遍山珍海味的皇帝也折服于粽子的美味,在唐朝宫廷里,端午节还会进行一些粽子小游戏,譬如“射粽比赛”,将粽放在桌上,参赛者用角弓射击,射中者即得到相应的粽子;又如“解粽大赛,吃粽时解下的粽叶最长又解得最快的人赢得“解粽冠军”的称号。粽的形状在此时期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也有“大唐粽子”相关记载。 

宋代

宋代出现了“蜜饯粽”,即各色果品入粽,著名美食家苏东坡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杨梅都可以入粽,古人的想象力还真是不同寻常。宋代的店家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的形状来招揽顾客,说明宋代人吃粽子已成为一种普及时尚。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红豆等,粽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了制作洪府火腿粽的方法:“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粽子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美好寓意。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粽子形状细长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好口彩,图个吉利,祈愿考场顺利,金榜题名。

在清代《杭州四季风俗图》中,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头,卖粽子的店铺里,包粽子的,卖粽子的,买粽子的,还有提着一串串的粽子转身离开的。在宽阔的河面上,有两条龙舟旌旗招展,船员奋力划桨。祥和安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清代《杭州四季风俗图》

我们的端午

回忆

记得小时候在河南农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早上要吃甜甜的粽子,每家的女性长辈都会取出五彩丝线拧成一根五彩绳为孩子们戴在手腕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每家的大门上挂艾叶以驱逐蚊虫。中午,一般出门的女儿也要回娘家过端午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说说笑笑,团圆过节的气氛丝毫不亚于春节这样的大节日。

现在身处大城市,每年端午节,我也会找来五彩丝线拧成五彩绳给孩子们戴上,祈愿她们平安。家家必吃的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主要分为咸味粽子和甜味粽子。

如果家里有当年参加中考或高考的学生,粽子更是必备食物,直接将粽子称为“高粽”,在端午节临近之际,每日必吃“高粽”,祝福孩子在当年的大考中能一举高中,金榜题名。

饰品店也有像粽子一样的小挂坠做成手链和项链,寓意“高中”,在端午节前后也会广受青睐。而市面上更是开发了很多粽子礼盒,包装做成状元郎模样的铁盒,送礼也广受欢迎。

结语

苏轼是大家公认的最会吃的文化人,最有文化的吃货,他在《六幺令·天中节》是这样描述端午节的:“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谁又能说苏轼当年吃的粽子和现今的粽子不一样呢?千年的美食文化传统如端午节的粽子一样被世世代代原汁原味地完美传承,也是中华美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华农耕文化精粹(食物加工卷):物开馐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